<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再游桂林》</b></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者浮萍/摄影浮萍</span></h1> <font color="#ed2308">象山水月</font> <font color="#ed2308"> 日月双塔</font> <h1> 三十五年前,我辗转湖北、湖南,由张家界索溪峪日夜兼程,来到“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广西桂林。游览了位于光明山南侧山腰的芦笛岩,登叠彩山,攀明月峰,赏“象山水月”。并由桂林乘船至阳朔,水路八十三公里,一叶扁舟,从流飘荡,尽情享受着那“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在阳朔碧莲峰的“鉴山楼”,在金宝河的“榕荫古渡”,在漓江的天然画卷里,留下了我的身影。那是1990年的春天,我三十八岁时,可惜在桂林只呆了三天。</h1> <font color="#ed2308"> 穿山塔影</font> <font color="#ed2308"> 南溪新霁</font> <h1> 当我整理翻拍这些老照片的时候,重游桂林的欲望油然而生,想去再看看哪里的山,想去再拍拍那里的水,想在宛如仙境的兴坪古镇住上几天,体味那“江到兴坪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的诗情画意。山若没有水的环绕,便少了些许的灵气;水若没有山的矗立,乃显得平淡无奇。在我心中,若谓山与水结合最完美的地方,是那“水绕山环”桂林,是那“胜甲天下”的兴坪,是那“碧莲波影”阳朔,是那蜿蜒于群山之中漓江。</h1> <font color="#ed2308"> 摄于1990.04.07/38岁时</font> <font color="#ed2308"> 摄于2025.04.16/73岁时</font> <h1> 三十五年后,今年四月中旬,年逾古稀又三岁的我,再游桂林,往返十二天。从家乡济宁乘坐 K1137次列车(卧铺下)历时二十八个小时,抵达桂林北站,又转乘D2985 次动车到兴坪(阳朔高铁站在兴坪,距古镇仅八公里)由兴坪至阳朔,再从桂林返程。在这短暂的九天里(兴坪、阳朔、桂林各住了三天),每日面对秀色可餐的山山水水,看着它在朝霞夕辉、阴晴雾雨中的变化,依然感受到那种震撼心灵的惬意。在兴坪漓江西岸的相公山,在阳朔遇龙河的工农桥,在桂林杉湖中的日月双塔……我每每满怀期待,追逐着朝日夕岚,四点晨起,待月晚归,捕光寻影,轻按快门,定格着那最美的瞬间。</h1> <font color="#ed2308">兴坪烟岚</font> <font color="#ed2308">阳朔日出</font> <h1> 四月十六日我们(与济南影友王宁)由阳朔(四人拼车)至桂林,中午时分到达预订的兰亭酒店。午饭后打车直奔象鼻山景区。象鼻山又名象山,流逝的岁月,似乎并没有改变它的容颜,如今依然静静地俯卧在漓江和阳江(阳江亦称阳水,漓江支流,源于广西临桂县思磨山,东南经桂林分为两支,此指阳江北支,过文昌桥入漓江)的汇流处。山形酷似以长鼻伸入江中吸水的巨象,其插江之涯,下跨于水,上属于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势。山高约百米,周长一公里左右,顶端平展,上有修复后的明代普贤塔,亦称宝瓶塔,隔江依稀可见。<b></b></h1> <h1> 最为奇绝的是象鼻与象足之间,岩穹窿“上既空明如月,下复内外潆波”,东西通透,半插江中,上下接合,故有“水月洞”之称。漓水时涨时落,其穴亦时大时小。前人有诗云:“水际空明月正圆,人行月里水如天”。“象山水月”是桂林胜景之一。这里人流鼎沸,竹筏穿梭,笑语纷杂,较之三十多年前,热闹了许多。景区虽不收门票,但旅游旺季时,限量进入。</h1> <h1> 水月洞高广约三丈,可泛舟其中。洞内外崖壁上留下了历代名人题字刻石五十余件,其中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陆游的《诗札》等,均为稀世珍品。而宋代蓟北处士以《水月》为题所写的一首诗更是别有风韵:“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水洞半月与江中倒影合成一轮圆月,天上的月亮徐徐走,水底的月亮慢慢晃,一个高悬于天,一个沉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h1> <h1> 山的西麓有盘曲的登山古道,登上山顶,隔江看尽訾州迷人的景色。那片长约千米的沙洲,笼在轻烟薄雾中,如绿色的翡翠飘浮在江面上。桂林八景之一的“訾州烟雨”曾吸引了多少诗人画家流连忘返。唐元和年间,桂管观察使裴行立在洲上建亭台楼宇,遍植花木,极盛一时。文学家柳宗元途经桂林时,还为此写了一篇《訾家洲亭记》,赞誉这水中之洲“邃然万变”的自然美景,品评桂林山水是“天下唯一不可多得的地方。我的游伴独自登上了象鼻山,依稀看到穿山和塔山那一抹淡淡的青色的影子。我却因攀爬叠彩山明月峰略感疲惫,与如今的“訾州烟雨”失之交臂。</h1> <h1> 从景区的三号门进入,沿着江畔,徐步缓行,象鼻山也随着我们的移动,变换着它不同的容颜。我举着相机,等待着竹筏进入画面的最佳角度,一张、两张,轻轻按下了快门。不知不觉中“水月洞”已远离了视线,虽依依不舍,也只得从二号门(只出不进)走出,过马路,步行五百米左右,便到达了另一景点“日月双塔”。选好了拍落日夜景的地方,时间还早,才四点半左右。我又独自返回象鼻山,还是从三号门进,二号门出,补拍了几张照片,因为这时,方为拍照的最佳时间<b>。</b></h1> <h1> 傍晚六点,我准时返回“日月双塔”处,支好三脚架,等待落日降临时那最妩媚最迷人的瞬间。日月双塔是仿唐代佛塔,建于2001年,坐落于杉湖之中,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中著名的景点之一,为新桂林的标识。二十多年前的“两江四湖”工程,把桂林市区的漓江、桃花江和杉湖、榕湖、桂湖、木龙湖贯通,形成环城游览水系。杉湖和榕湖均为人工湖,以阳桥为界。杉湖开敝,东濒漓江,南临象山。</h1> <h1> 日塔高41米,九层八角,通体为纯铜制作,耗铜 350吨,金碧辉煌,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铜制佛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垂直升降电梯塔。月塔为琉璃塔,七级八角,高35米,庄重典雅。每层的雕花彩绘门窗寓意不同的主题,蕴含浓浓的中国传统韵味。双塔之间相距约十八米,由水下隧道相连接,可乘电梯登上日塔,将桂林山水尽收眼底。日塔、月塔与象山上的普贤塔、塔山上的寿佛塔,相交辉映,四塔同美。如点晴之笔,为桂林城增色添彩。</h1> <h1> 我们的运气还真好,晚六点二十分左右,太阳在薄薄的云层中渐渐下落,把柔和的光辉轻轻地洒在水面上。它不断地洒着,洒着,一层一层地给眼前的双塔、绿树、建筑物以及它们的倒影,着着颜色,包括湖水在内,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发生着色彩的变化。我的相机与身边同游的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捕捉这上天赐予的最美的时刻。很快,太阳就落下去了,阴影渐渐从水面升起,似乎象在驱逐落日的余辉。然而,这余辉好像不舍得离去,在天空,在湖面,逗留着,此刻,水天一色,浸在一片火红里。终于夜幕降临,华灯亮起,我的最后一张照片摄于19点26分。</h1> <h1> 翌日,游览了洑波山和叠彩山(另有专篇记游)。在桂林的最后一天(2025.04.18)游览了南溪山、穿山和塔山。南溪山在桂林市区将军桥侧的公园里,东近漓江,东北麓为南溪萦绕,故名。东、西两峰并列,耸峙千尺,北面峭壁,石成灰白。每逢雨后新晴,云雾初散,阳光映照山石,便反射出耀眼的光彩。故有“南溪新霁”之称。山有两洞,洞中石乳凝成的景物,多娇多彩。山南刘仙岩、穿云岩的山崖洞壁上,留有唐宋以来的题刻近两百件,如唐代李渤《南溪山诗并序》,宋代赵夔的《桂林二十四岩洞歌》等。</h1> <h1> 南溪公园建在山的北麓,山脚下有泉眼,曰“白龙泉”,泉自山下崖穴中渗出,清凉又甘美。我们在“南溪玉屏”处拍照后,便拾级而上,来到北山腰的“白龙洞”口,爬上高高的台阶,在售票处询问工作人员后,方知此洞正在修葺中。再往前行,就到了“元岩”,即白龙洞出口处。原来这是两个相邻并列的洞门,洞厅正壁有一高大的石柱,好像一个盘坐的“观音”,慈祥地坐在洁白的莲花上,故又称“观音岩”。</h1> <h1> 四月的南溪山,正值百花盛开的季节,满目春意盎然。堆青叠翠的山崖里,碧波荡漾的溪水中,点缀着一簇簇、一球球、一朵朵丹红的、绛紫的、米黄的、雪白的花,那勃勃的生机,那淡淡的幽香,令人心旷神怡。“常叹春泉去不归回,我念此去更难来。预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这是当年李渤出任桂州刺史时所写的《留别南溪》诗。是啊!花含情,遍开南溪;人有情,心留南溪。我对桂林山水的爱,溢满在这片青山绿水中,“天不老,情难绝”。</h1> <h1> 十点后,离开南溪山,打车直奔穿山公园。穿山在漓江东岸,北、西、中、东、南五峰相连。这些山峰里有许多溶洞,洞径曲折,钟乳多姿,分层散布,穿透全山,故有“穿山”之称。西山腰有大洞,南北对穿,远望如明月挂空,故称之“月岩”。洞分上下两层,下层高敞开阔;上洞幽深,高仅过人。西麓新开岩洞,名穿山岩。小东江自北峰和西峰山麓缓缓流过,其对岸的塔山,山巅有明代宝塔,为七级六角实心塔,古称佛寿塔。“穿山塔影”为桂林胜景之一,现两山合建为穿山公园。</h1> <h1> 关于穿山的形成,有着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当年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登上洑波山猛拉神箭,一箭穿透了桂林的穿山、漓江的挂月山和阳朔的月亮山,直射入敌国境内,迫使竹迟国王撤兵。其实,穿岩是亿万年来不停运动着的水、这支长久作用的“神箭”,冲刷溶蚀而成,是地质学的一种“喀斯特”现象。在来穿山的途中,出租车经过漓江大桥时,偶然看到了穿山与塔山并列高耸浮卧于漓江之中的画面。为了将这幅美图收入囊中,我从穿山公园徒步急行二十多分钟,寻原路至漓江大桥,了却了心愿,为这意外的收获我兴奋不已。</h1> <h1> 在桂林的几天里,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有时是转过一幢房子,忽然便有一座高倚天表的山峰,矗立在面前。有时是站在路边的树下,透过茂密的枝叶,又看到那山清秀的影子。有时是在公园的亭子里,刚探出身,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挂在那亭子的飞檐上。有时是坐在湖边,那粼粼波动的倒影,像童话里的神山,引起好一阵的遐思。那初见时的怡悦,离开时的不舍,分别后的思念,流连在桂林的山中,飘落在漓江的水里,“更行更远还生”。</h1> <font color="#ed2308">作者:浮萍(2025.05.15)<br>摄影:浮萍(2025.04.16/17/18)<br>拍摄地点:桂林<br>配乐:古筝/情深深雨濛濛</font> <font color="#ed2308">影友王宁/摄于桂林南溪</font> <font color="#ed2308"> 2025.04.18.摄于桂林南溪</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