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风里溢满草木花香,五月是晚春和浅夏的合响”。在这充满生命与希望的季节里,2025年5月15日,由许昌市东城区教研室主办、司媛媛名师工作室协办、许昌市新东街小学承办的以“数与代数”领域数量关系课例展示为主题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在新东街小学顺利举行。</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是由来自学府街小学的冯剑老师带来的《倍的认识》。冯剑老师通过创设简单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利用画图、实物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几何直观,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并通过“1份”和“几份”的比较,初步建立“倍”的认知模型。在例题变式时,分别改变几份数和改变一份数,让学生巩固对“倍”的概念理解。此外,在“1倍”这一特例处理上,结合数量的变化过程,直观地沟通起“1倍”与“同样多”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沟通“1倍”和“几倍”的发展关系。</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是由紫云路小学的牛常聪老师带来的《集合》。牛老师通过学生熟悉的排队问题引入,让学生用画图、列式等方式证明自己的答案。在画图、汇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已有的用封闭曲线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的经验,使韦恩图的出现显得顺其自然。在新课环节,通过让学生去把代表同学的姓名牌归队,让学生感受到存在着重复的学生,继而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算式表达参加合唱团和舞蹈队的总人数。待学生表示完毕,学生们同样以对话的形式,分别解释了三个式子的道理,形象的展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三种不同关系。整节课在学生的活动中开始,在学生找集合的活动中结束,通过活动,使学生对集合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有了鲜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课是由兴业路小学张敏老师带来的《重叠问题》。本节课是集合问题的拓展延伸,教学中,张老师首先出示两圆重叠也就是两个集合发生重叠,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重叠问题,并举例说明,进一步唤起其他学生对常见重叠问题的回忆。张老师设计了用小棒拼接三角形和拼桌两道典型的重叠问题,丰富学生对重叠问题的认识。两量重叠问题研究清楚之后,继续探究三量重叠问题,学生在真实问题情景下,借助学具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巧妙的分析把两量重叠问题和三量重叠问题背后的数量关系统一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三节观摩课结束后,紫云路小学的司媛媛校长进行了课例讲评和专题讲座。司校长首先对三节课观摩课进行讲评。接着,司校长又对“数与代数”教学领域进行专题报告。司校长提到,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的教学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定量到变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低段的启蒙、中段的巩固以及高段的提升,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程参与,循序渐进地实现数量关系学习的进阶。</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为我区数学教师精心搭建了一个综合性平台,该平台兼具挖掘教师教学潜能、展现个人教学风采以及实现自我超越等多重功能。同时,活动也为教师们创造了优质的互动契机,助力他们开展观摩学习、博采众长以及研讨交流等活动。通过“以评促研、以课促思”的创新模式,切实推动我区数学教师在专业领域实现稳步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