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我们的青春——上海知青赴滇55周年纪念活动掠影

志明兄

<p class="ql-block">知青,是我们一辈永远的情节。每一次上山下乡赴滇聚会纪念,都是一次集体祭奠逝去的青春呀!</p><p class="ql-block">2025.5.5,上海知青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55周年纪念活动,假借松江之根俱乐部举行。来自当年共同岁月的北京、重庆、昆明知青专程参加。沪京渝昆百多知青战友,欢聚一堂,回望历史,叙说友情,观看赴滇45周年活动纪实片,重温知青时代的留影,以祭奠自己的青春。这是继2015年举办赴滇45周年纪念活动后的又一次集体对青春的抒情和历史的叙述。</p> <p class="ql-block">好儿女志在四方,青春热血洒边疆。1970年,335名来自上海南市区江东、培红、塘桥、文建、浦泾、大境、民德、十六和闸北区各中学以16、17岁花季,以及郊县青年,心怀人间最纯朴、最真诚的情感和梦想,响应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号召,行程3000多公里火车加汽车,于1970.3.24、1970.6.1 和1970.10.11,分三批来到才组建一个月、地处西双版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五营,与来自昆明、北京、重庆知青一起,在茫茫原始森林里挥刀砍伐,开垦梯田,种植橡胶树,为打破西方对中国工业橡胶进口的严密封锁,奉献青春和力量。(见上下图:上海、昆明、北京和重庆知青相聚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面“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五营”旗帜,伴随着知青走过了多少岁月!谁说,青春无悔,那是青春无奈啊!如果说,青春有无悔,那是无悔于在边疆农村看到了中国社会真实面貌,在艰苦的劳动中,懂得了生活的不易。磨练了意志,受到了锻炼,为经受后来返城艰难的生活和曲折人生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可以无愧地说,云南的知青<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国知青运动史上</span>写出了浓笔重彩一页。1973年,新华社记者在滇东偶尔采写到知青遭受迫害状况,以内参方式告知中央,叶剑英、李先念等看到后严厉批示。加上李庆霖的一封信告御状,于是中央出台了(73)21号文件。根据文件精神,我参与了由师团营三级干部组成的调查组,下到各连队调查知青遭受迫害侮辱情况。一个月以后将这些调查报告呈报了省委和中央军委。1974 10 云南建设兵团建制撤销,恢复了原来的农场整建制。1978年,云南景洪农场上海知青发起的“我们要回家”全滇罢工、进京请愿和绝食,引起全国关注和中央高度重视,引发了全国知青“返城”高潮。历经11年全国性大规模、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由此终极。</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知青,今天的主持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来自北京贾安平、重庆潘萍、昆明费忠心分别代表各自知青战友,在台上回顾了当年版纳开垦胶林结下的深厚友情,真诚祝愿在座的知青朋友,保重身体,快乐生活,幸福晚年!</p> <p class="ql-block">除了友情叙述,热情问候,还有相互拥抱,举杯祝福。继续版纳的友谊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后,今朝喜相逢,仿佛穿越了漫长的时空隧道,又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而又纯真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都说,岁月如歌。如今,岁月留痕,青年白了头!</p> <p class="ql-block">一阵阵“水!水!水!”的吼声,齐声举杯,以版纳傣民族特有的祝愿方式,相互表达了祈福与热情,表示了吉祥和欢乐。</p> <p class="ql-block">摄下相逢的难忘瞬间,留住永恒的友情画面。</p> <p class="ql-block">重庆知青王永春以优美的舞姿,为在座知青再现学生时代的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