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大制度优势激活福建发展新动能——贯彻赵乐际委员长福建调研精神的实践路径

daisikiyaaang_li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赴闽调研期间,深入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企业园区、乡村社区及农户家中,实地考察森林法实施成效,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并明确要求“立足职能定位、强化法治供给,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彰显人大担当”。这一系列部署既是对福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准把脉,更为新时代人大工作如何助力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民生保障提供了实践指南。立足福建实际,需以“法治固本”破题、以“履职创新”破局,将调研要求转化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福建实践的鲜活样本。</p><p class="ql-block">赵乐际委员长在调研中强调“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这与福建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战略使命高度契合。当前,福建森林覆盖率稳居全国首位,但生态治理仍面临“条块分割”“权责不清”等瓶颈。例如,南平市创新“林长制+生态司法”机制,推动涉林案件查处效率提升40%;三明市率先将森林碳汇纳入生态补偿体系,实现“生态票证”交易规模突破2.5亿元。下一步,应推广“生态检察+碳汇认购”模式,对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实施“修复性司法+生态补偿”;同时,设立闽粤赣跨区域生态保护基金,将闽江、九龙江流域生态质量与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挂钩,让“生态红线”真正成为“法治高墙”。</p><p class="ql-block">赵乐际委员长指出“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林业改革,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与福建数字经济占比超53%、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2%的产业优势深度耦合。例如,宁德时代在闽江流域布局“风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带动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新增200万千瓦;漳州片仔癀药业依托森林资源开发林下经济,实现中药材产业年产值超60亿元。基层实践中,可复制三明“生态资产证券化”模式,将森林碳汇、湿地固碳等生态权益转化为可交易金融产品;同时,支持沿江企业创建“近零碳园区”,推广“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复合业态,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创新带。</p><p class="ql-block">赵乐际委员长在调研中要求“强化人大监督刚性,推动民生问题解决”,这与福建“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例如,武夷山九曲溪通过生态移民工程,带动茶农人均年收入突破4.5万元;厦门市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海平面上升预警模型,优化防洪排涝设施布局,保障超35万居民安全。基层实践中,可推广南平“生态茶庄园+研学旅游”模式,将流域生态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新增长点;同时,设立“绿色积分银行”,建立“生态行为—积分兑换—权益激励”闭环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主动性,让“生态价值”真正成为“民生福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赵乐际委员长在福州鼓楼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调研时指出“要完善代表联系群众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这与福建“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实践高度统一。例如,福州市通过“代表微实事”项目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1.3万部,惠及居民超60万人;龙岩市建立“人大代表河长”责任制,实现流域问题整改率提升至98%。下一步,应深化“代表联络站+智慧平台”建设,推广“云上议事厅”“码上提建议”等数字化履职模式,让群众诉求“一键直达”立法机关;同时,建立代表履职“红黄绿”动态评估体系,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民生项目清单。</p><p class="ql-block">赵乐际委员长此次福建调研,既是对“两山”理论的法治化深化,更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化拓展。从“制度护绿”到“产业兴绿”,从“监督保绿”到“代表促绿”,每一项部署都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抓推进,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落实。唯有将调研精神转化为“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务实行动,方能让福建成为“机制创新”的策源地、“产业变革”的试验场、“民生改善”的示范区、“生态价值”的转化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