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镇江,这座枕长江望东海、引运河通九州的千年古城,如同一位襟怀广博的隐士,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收纳着的百川。当东吴的战鼓在北固山头渐次消隐,代之而起的是桨声灯影里的人文长歌。</p> 江南运河第一闸“京口闸” <p class="ql-block">长江的奔涌赋予镇江“大江东去”的豪迈,运河的蜿蜒滋养出“小桥流水”的温婉。那些顺着运河而来的北方移民,带来了农耕技术与语言习俗,却在长江的涛声中孕育出新的文化基因——就像运河水与长江潮在镇江江口的交汇,初看泾渭分明,终而浑然天成,造就了这座“江南面孔、江北风骨”的独特城市。</p> 京口瓜州一水间 <p class="ql-block">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影渐远了,只留下茫茫江水远去的方向,亦是目光丈量过的天涯。</p> <p class="ql-block">莫问归期何处是,长江依旧向东流。就是这一方山水呀!莫非是朝霞的彩翼,将春江潮的千年光阴折叠成水墨长卷,等着行人的思绪徜徉于其宁静的河床上。用今人的脚步去丈量岁月留痕的平仄,感受历史的脉动与自然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晨光初展,只见春风又绿了江河两岸,一群白鹭掠过河面,翅膀剪碎了城市高楼的倒影,却在水波荡漾中拼出更灵动的图案。原来古今从不是对立的两岸,而是同一棵大树的根系与枝叶,根须深扎土壤,枝叶舒展着触碰天际的湛蓝。它的倒影里既有隋堤烟柳的余韵,也有未来城市的剪影,这或许就是一座城市最动人的年轮吧!</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镇江,正以新的姿态续写水与城的联动。那穿城而过的运河流淌至今的段落,仍可见明清驳岸的斑驳石纹,桨声灯影中复现历史的烟波与现实的灯火在此共振。由于时间的紧凑故就近沿运河走了一段,从溧阳码头到南门虎踞桥约3公里的路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虎</span>踞桥,那道拱背如老龙潜卧,石阶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弧度,这是一座饱经500年风霜的单孔石拱桥,阶梯式桥面应是后期新筑,两侧古旧石栏板与古桥梁结构。名副其实为“江南运河第一古桥”。</p> <p class="ql-block">站在北固楼上远眺,长江与运河在此形成“十字黄金水道”,古代漕运鼎盛时,镇江港“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南北商船载来瓷器、丝绸、茶叶,也带来不同地域的民俗、技艺与思想。此种独一无二的控江临海的枢纽地位,使镇江在历史的长河中淬炼出独树一帜的多元气质与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是镇江的脊梁,甘露寺的飞檐挑破云层,仿佛还等着孙刘联姻的仪仗从历史深处走来。辛弃疾当年拍遍的栏杆已换了形制,却依然能接住登楼者的叹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感慨。</p> 金山寺 <p class="ql-block">金山是浮在江心里的一枚碧螺,青螺髻上的金山寺,早把传说酿成了晨钟暮鼓。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惊涛已化作檐角铜铃的轻响,如今的大雄宝殿前,香客们合十的掌心间,盛着更温柔的祈愿——是希望江潮不侵岁月,烟火长绕人间。山脚下的芙蓉楼早已换了新颜,但若在春雨初歇时登临,仍能听见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低吟,混着茶盏里飘起的碧螺春香,在廊柱间洇成一片温润的云。</p> 金山寺御码头 焦山 <p class="ql-block">焦山四面环水,被誉为江中浮玉。亦如长江托起的一块翡翠砚台,定慧寺的飞檐蘸着江水,在天地间写下留白的智慧。这里没有陆路可达,须乘一叶扁舟渡水而来,仿佛踏入隔绝尘嚣的孤岛。</p> 御碑文 古炮台 <p class="ql-block">古炮台的残垣上,苔藓正慢慢覆盖炮火的痕迹,却掩不住江风里传来的惊涛回响——那是郑成功水师操演的呐喊,是鸦片战争中将士们最后的怒吼。</p> <p class="ql-block">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七级八面,每层回廊四通,中心柱从底到高,将金光闪闪的塔顶稳稳直冲云霄。塔身外墙铺装唐三彩护法诸天壁画,朱栏碧瓦,飞檐翘角,塔内外一片金碧辉煌。前后塔门墙面上各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古传大字。绕塔而行,可见券门两侧的浮雕力士像,铠甲纹路依然清晰,肌肉线条里仿佛还藏着托举苍穹的力量。</p> 西津渡 <p class="ql-block"> 《西津寻渡》</p><p class="ql-block">半亭独立意萧萧,蒜岭灰黄海不潮。五十三坡斜日里,青墙白塔忆渔樵。</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口的前身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当时称“蒜山渡”,唐代时,因其地处镇江与南京之间,又称“金陵渡”,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漕运枢纽和军事要塞。宋代以后,渡口功能日臻完善,正式定名为“西津渡”,并逐渐发展为连接南北的交通咽喉。历史上,这里曾见证过“火烧赤壁”、“京口救生会”等重大事件,随着长江江岸北移和漕运格局的变化,西津渡的渡口功能逐渐弱化。如今,它已转型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云台阁 <p class="ql-block">云台阁是西津渡的最高顶,登楼远眺,可俯瞰整个西津渡景区。观长江美景尽收眼底。北望远处过江的润扬大桥,南望新老城区山水环抱。可谓是观景绝妙之处!</p> 昭关石塔 <p class="ql-block">来的西津渡文化街区,目光久久地被吸粘在了昭关石塔这条磨的光亮的石街,从白天到夜色阑珊,唉!返回后才知忽略了什么。不由萌生出再去一次镇江的念头。匆匆略过那罩在玻璃下面的小码头,那对应着的应该还有大码头呢!“玉山大码头”则完全被忽略,那应是西津渡的千年渡口吧!</p> <p class="ql-block">尽管长江已远离古渡数百米,但蒜山公园、云台山等自然景观与历史建筑相映成趣。站在五十三坡上,可远眺金山、焦山,感受“潮落夜江斜月里”的诗意。正如《西津寻渡》诗中所述,“青墙白塔”的昭关石塔、“半亭独立”的待渡亭等意象,依然在当代景观中延续着历史的厚重感。而新增的云台阁、西津大市等现代设施,则赋予古渡“传统与时尚共生”的新内涵。</p> 瓜州渡 <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江南运河330公里的行程陆陆续续也算是圆满结束。同时,在今后的行程里将会开启 里运河——扬州至淮阴190公里的行程。在返程之际,我们从江南过润扬大桥来到江北的瓜洲渡公园。——当“京口瓜洲”的古诗意象化作车轮下的通途,长江不再是阻隔文明的天险,而成为串联南北的玉带。金山寺的飞檐与隔江的瓜州烟柳在桥两端相映成趣,恰似两位隔江守望的老友终于执手言欢,让地理的界限在人文的交融中悄然消弭。</p> 合江口 <p class="ql-block">瓜洲渡合江口是扬州里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江口边,杜十娘怀抱百宝箱坐在沉箱亭旁边。当地以“沉箱亭”为背景重构了情景,可想象:十娘立于亭下,月光映照着江面,她打开宝箱时珠玉生辉,却一一抛入浊浪,最终亭影、人影、宝光同坠江心。她沉没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对封建婚姻、薄情人性的绝望控诉。</p> 沉箱亭 彤云阁 <p class="ql-block">彤云阁是瓜洲古渡公园在北岛建设中复建的阁楼,与银岭塔、观潮亭等共同构成“瓜洲十景”,旨在重现历史上“滨江楼阁林立”的盛景。作为“入阁眺河”的最佳位置,登彤云阁可北望京杭大运河蜿蜒东来,南瞰长江水天一色,西眺金山寺塔影,东览扬州城廓,实现“一阁揽三江”的视野效果。</p> <p class="ql-block">彤云阁楼前卧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镇水铁犀,有碑注:</span>康熙年间,因黄河夺淮,致江淮水患频发。为镇住"水中妖怪"朝廷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从淮河下游至入江处,以生铁铸成十二只动物,即"九牛、二虎、一只鸡"。其中"九牛"分别置于涟水、洪泽、高良涧、高邮、邵伯等地。后因瓜洲江堤年年坍塌,遂将原卧于邵伯湖堤墩之上的铁牛移到瓜洲小南门。乾隆五十七年,小南门与铁牛皆沉没于长江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