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之遵义(六) 【2025.3 手机拍摄】

山海客

遵义市,简称“遵”,古称播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北部,南临贵阳市,北倚重庆市,西接四川省,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div>  遵义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此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了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div><div> 我们此行在遵义的行程是参观二个红色景点: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和遵义会议纪念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红军烈士陵园</b></div><div><br></div>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小龙山上,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冈、老鸦山遥遥相望。 为纪念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1953年,遵义市将散落各处的77座红军坟墓,集中迁葬至小龙山。1957年,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致函贵州省委,提请务必找到他的亲密战友邓萍的遗骸。经省、地、市党政军的共同努力,1958年终于找到邓萍原墓,并迁至遵义市小龙山上。同年,遵义市政府立即报请上级批示兴建"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经上级部门研究后,在遵义市修建烈士陵园和纪念碑。1958年9月,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正式动工兴建并于次年初竣工。 陵园静默如诗,316级台阶宛如一条时光长阶,每一步都叩问着信仰的重量。 映入眼帘的是巍峨高耸的红军烈士纪念碑。 碑的正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庄严肃穆。<div>  我们在纪念碑前,默哀肃立良久,献上了一朵朵菊花,寄托我们对红军烈士无尽的哀思和无限的敬仰。</div> <b>邓萍同志之墓</b> 邓萍是红军时期的著名战将,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时任红三军团参谋长,是彭德怀同志的得力助手,牺牲时年仅27岁。<div> 他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1935年2月27日,在遵义战役前线指挥作战时,英勇牺牲。</div><div> 2009年9月,邓萍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div> <b>孙仁道同志之墓</b> 孙仁道同志,生于1913年,安徽人。16岁参加了“独山暴动”,1931年加入红二十五军,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生前系贵州军区副参谋长兼安顺军分区司令员。1951年病逝,享年仅38岁。<div> 孙道仁同志先后参加了国内十年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军出色的指挥员。</div> <b>红军坟</b>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一支红军部队的卫生员给当地群众治病去了,这时部队执行紧急任务离开了遵义。在外为群众治病的一个卫生员未能跟上部队,惨遭敌人杀害。群众怀着悲愤的心情,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就地安葬了他的遗体。因不知卫生员的姓名,群众只在墓碑上刻了“红军坟”,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小红”。<div> 红军走后,群众又陷入苦海。群众生病无钱医治,更加怀念红军卫生员。有些生病群众到红军卫生员坟前悼念,因精神振奋,回家后感到病情好转,就认为是红军卫生员“显灵”。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四面八方。敌人闻讯后多次去毁坟,群众一次又一次地把坟垒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高大、坚固。群众为了保护红军坟,就宣扬红军卫生员是“菩萨”。反动派从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群众络绎不绝地到红军坟悼念和求药治病,寄托对红军卫生员的哀思,盼望红军早日归来。解放后,人民政府把红军卫生员的遗骸迁葬于红军烈士陵园。</div> 红军坟下边,塑着一座高4.5米的铜像,内容是红军卫生员正在给老百姓的孩子喂药的情形,铜像于1990年7月建成。由于故事中的主人公被称为小红,后人误认为是个女性,就将铜像塑造成了女卫生员的形象。 后经老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原校长钟有煌同志证实,“红军坟”里长眠的卫生员正是他当年的战友龙思泉。龙思泉,男,中共党员,广西百色人,自幼随父习医,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后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是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二营卫生员,1935年1月19日牺牲时,年仅18岁。<div>  有关龙思泉同志的事迹,在近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中,有具体而生动的的表现。</div> 时值清明前夕,前来凭吊、纪念的人,络绎不绝。 离园时回望,纪念碑在苍茫的云天里化作了一柄直指苍穹的利剑,耳畔回响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誓言。青山有幸埋忠骨,而我们何其有幸,能以今日盛世之光,照亮他们当年望向未来的眼睛。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遵义会议纪念馆</b></div>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遵义会议而建立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于1955年10月开放。遵义会议纪念馆由遵义会议会址等十一个纪念场馆组成 。2008年5月16日,遵义会议纪念馆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遵义会议纪念馆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7年12月,遵义会议纪念馆入选第一批中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1964年11月,毛主席亲笔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这是毛主席在建国后为革命纪念地题写的唯一题词。 今年,适逢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届时,将会开展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 会址广场墙上,镌刻着毛主席亲笔手书的《七律 长征》,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b>遵义会议会址</b>,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1935年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负责作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div>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1961年3月4日,遵义会议会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br></div></div> 彭德怀同志和杨尚昆同志的住室。 彭雪枫同志的住室 军委总司令部办公室(作战室),面积为56平方米,由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是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屋子正中放着两张黑漆大方桌。北壁上陈列着一幅巨大的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图上插着红蓝色的三角小旗,标示着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的敌我态势。 几位参谋人员的住室。 由于会址二楼正在维修,暂不对外开放,我们只在一楼参观。随后,我们来到了“遵义会议陈列馆”参观。 遵义会议陈列馆,隶属于遵义会议纪念馆 ,是为延伸遵义会议纪念体系、拓展接待服务空间、提升展陈展示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社会功用而提出建设的 。 陈列馆大厅正中是当时参加遵义会议的20位领导人塑像。 开国将帅照片墙(军事家、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 红军在遵义时留下的标语。 娄山关战役复原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div>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们深知这片土地承载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困境中的清醒、绝境中的担当、逆境中的团结。今天的我们,当以“从头越”的勇气,将这份“转折”的力量化作脚下之路,不负山河热血,不负时代所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