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游之七(中山陵、明孝陵)

王丽云

<p class="ql-block">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始建于1926年,竣工于1932。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以庄严、肃穆、坚固、巍峨之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石刻</p> <p class="ql-block">大门</p> <p class="ql-block">博爱坊是一座气势恢宏的三孔阙门花岗岩牌坊,因其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二字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这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它是先生一生追求的写照,也是对后人的谆谆教诲</p> <p class="ql-block">从博爱坊漫步至陵门,是一条长达480米的石道,两侧青翠的松柏与精美的雕刻相映成趣,让人感受到中山陵的宁静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陵门,门额为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是先生政治理想的高度概括。</p> <p class="ql-block">碑亭</p> <p class="ql-block">碑亭内竖立一座福建花岗岩石碑,高8.1米,宽4米,上刻出自谭延闿手笔“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楷体字。碑亭的顶端和底座,刻有图案、花纹,线条简洁、朴素,为吕彦直亲自设计。</p> <p class="ql-block">奉安大典</p><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由于南京中山陵尚未建成,先生灵柩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5月26日,6月1日,孙中山灵柩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典礼,灵柩被恭恭敬敬地安放在中山陵的墓室之中。整个过程庄重肃穆,当时从南京市区到中山陵,沿途数十万民众伫立默哀,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充分体现了对孙中山先生的敬重与缅怀,也展现了“奉安”所承载的庄重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在石阶中段,安放着一对奉安纪念铜鼎。这对铜鼎是1929年民国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而敬献的大型仿古铜铸器物。铜鼎高1.5米,直径1.3米,鼎壁上铸有“奉安大典”篆字,古朴持重。西侧铜鼎腹壁上留有两孔,是1937年12月侵华日军炮弹所击。</p> <p class="ql-block">从牌坊到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共有392级石阶和10个平台,</p><p class="ql-block">392级石阶,象征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每一步都承载着对国父的敬仰与怀念。</p> <p class="ql-block">从最高处祭堂往下俯瞰</p> <p class="ql-block">祭堂为仿北京故宫崇楼形式,重檐歇山顶,覆蓝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三座拱门分别书写的是“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另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鎏金匾。</p> <p class="ql-block">堂正中有孙中山全身石刻坐像,石座四周刻有孙中山革命故事浮雕。四周的黑色大理石护壁上,刻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及蒋介石、胡汉民书《总理遗训》《总理遗嘱》及谭延闿书《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p> <p class="ql-block">祭堂与墓室通连处有二道门,刻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及“孙中山先生之墓”七字。</p> <p class="ql-block">室中央为大理石中设长方形墓穴,孙中山遗体以紫铜棺安葬在深5米的大理石圆圹之下,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上置孙中山大理石像。</p><p class="ql-block">由于目前不对外开放,所以不能进去,这是网上过去拍的墓穴图片。</p> <p class="ql-block">孝经鼎位于陵前广场南端的正中间,该鼎是中山陵园纪念性建筑之一,铸于1933年,由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当时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合捐。因鼎内有刻戴季陶母亲书写《孝经》全文的六角铜牌,故称孝经鼎。</p><p class="ql-block">鼎壁的一面铸有中山大学校训“智、仁、勇”三个字,这也是孙中山先生对革命军人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一号门</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陵寝,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中山陵坐1号观光车到美龄宫下,从这里进入明孝陵的五号门正门口</p> <p class="ql-block">大金门是陵区的第一道大门</p> <p class="ql-block">大金门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p> <p class="ql-block">碑楼</p><p class="ql-block">碑楼位于大金门北约70米处。碑楼也称神功圣德碑楼,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筑平面为正方形,俗称四方城。四方城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功德。碑楼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通,碑高8.78米。碑额雕有九条龙,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在明孝陵的过木栈道上拍到的法国梧桐树</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神道</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神道的东段,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p><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兽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p> <p class="ql-block">白石望柱</p><p class="ql-block">石象路的尽头是一对高达6.25米的白石望柱,其上雕刻云龙纹,又称华表。神道在此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路旁两侧,松柏掩映,翁仲肃立,因此而得名“翁仲路”。</p> <p class="ql-block">翁仲路神道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长250米,依次排列一对望柱、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望柱顶置圆柱形冠,柱身满雕云龙纹。武将、文臣威严,是陵寝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碑</p> <p class="ql-block">神道向北18米的尽头为棂星门。它标志着神道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是象征皇权尊严的礼仪门,为三间四柱式。</p> <p class="ql-block">下马坊是明孝陵入口的标志性建筑,明孝陵的起点,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门向朝东,宽近5米,高近8米,牌坊体型伟岸,雕刻精细,是明初石刻建筑的精品</p><p class="ql-block">额上横刻楷书六个大字“诸司官员下马”,告之进人明孝陵的各级官员必须下马步行,以表示对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是明孝陵的正门,这是陵宫的大门。中间是三券拱门,两边各为一个方门,黄瓦朱门,高院红墙,尽显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碑殿建于清康熙年间,碑殿内现有五块石碑。正中央的主碑为康熙三十八年玄烨第三次南巡谒孝陵时书“治隆唐宋” ,颂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碑由江宁织造曹寅刻石立碑。</p> <p class="ql-block">享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 1383 年)建成,是明朝历代帝王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供奉的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牌位;现在的三开间的单檐歇山顶屋子是清同治十二年( 1873年)修建的守陵用屋,现为明孝陵史料展览</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画像</p> <p class="ql-block">马皇后像</p> <p class="ql-block">方城、明楼、宝顶。</p> <p class="ql-block">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方城非常壮观非常坚固,恍惚可见大明盛世的风采,令人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明楼位约六层楼高的方城崇台上,是整个孝陵陵园的至高点。明楼为重檐黄瓦大屋顶建筑,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上书“孝陵”两个字,是明太祖朱元璋独创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p> <p class="ql-block">出了拱门就看到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宝顶的南墙</p> <p class="ql-block">南墙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p> <p class="ql-block">方城的后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马氏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马皇后的墓穴就在这一片红圈标识的宝顶内。</p> <p class="ql-block">孝陵从洪武十四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建成,历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如今的孝陵,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是依然如此的壮观,如此的大气,尽显皇家风范。</p><p class="ql-block">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明清皇家第一陵,值得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