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井村:山海之间的畲乡风情与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闽东的山海之间,有这样一个村落,它承载着独特的民族风情,铭刻着光辉的革命历史,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生机,这便是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其丰富的内涵,通过电视剧《那山那海》为大众所熟知,同时也以自身深厚的底蕴,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那山那海》中的八井村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电视剧《那山那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张卫执导,朝游、刘可欣担任总编剧,杨铮、奚望等一众实力派演员主演。该剧改编自黄国敏中篇小说《山哈弄海》,聚焦畲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后的奋斗历程,展现了闽东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是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扶持的电视剧项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拍摄过程中,八井村凭借浓郁的畲族风情,成为剧中盛大“三月三”演出的取景地。为保障拍摄,罗源县精心组织500多名演员及群演,制作500多套契合时代背景的畲族服饰,生动呈现了畲族服饰、婚礼、畲医药、竹竿舞、八井拳、长桌宴等特色元素,为电视剧增添了原汁原味的民族色彩,也赢得了剧组的高度赞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八井村的自然与人文风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井村历史悠久,南宋时,本邑官绅陈显伯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率先在此打井,后人为纪念他,将村名取为陈拜井。从宋代至清代,村里陆续共挖了8口井。到20世纪50年代初,畲民将村名正式改为八井村 ,沿用至今,建村史超600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井村现存的第八口井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所打,至今仍保留完好,成为村落历史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自然景观方面,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小获平原,小获溪潺潺流过,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造就了多样的植被。北部是常绿针叶林群落,西北部为灌木幼林群落,西部则是中生禾本科草木层,良好的生态也吸引了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文景观上,八井村有古朴的传统建筑,泥墙、黛瓦、石板路,充满着岁月的痕迹。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馆由畲族历史记忆馆、畲族技艺传承馆和畲风畲艺文创馆组成,馆内陈列着罗源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畲族服饰、畲家拳、畲医药等非遗文化,将畲族文化的缩影通过文字、模型、文物最大程度展出。此外,八井凤鸣街也值得一逛,在这里可以完整体验留存至今的畲家拳法、畲医畲药、畲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八井拳在2007年被列入了省级非遗项目,是八井村一张极具分量的非遗名片 。这些现存景观和文化,是八井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畲乡风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井村地处罗源湾西部、罗源县东南部、松山镇西南,与凤山镇苏区村、松山镇小获村等多个村落接壤,距离罗源县城10千米、松山镇7千米、罗源湾经济开发区7千米,海拔75米,村域总面积7.64平方千米。这里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在10 - 19℃,年降水量1400 - 2000毫米,日照时数1691.1小时,无霜期长达280天。村域内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丰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碗窑里自然村率先建立;明成化、弘治年间,牛洋、八井自然村相继形成。然而,清代初期受朝廷迁界令影响,村民内迁,村落荒废。直至清康熙二十年,各自然村才陆续恢复。民国时期,南蔗自然村建成。但清代后期至民国,碗窑里因山体滑坡村民外迁,20世纪50年代初,南蔗村民也迁至县城等地,最终仅留存牛洋、八井两个自然村。1956年,经国务院认定,牛洋和八井自然村村民为畲族。村民与汉族交往时使用普通话和汉语方言,而在族内交流则通行畲族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文化,传承着畲族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井村村民自古以农耕为业,将每一寸土地都精心开垦,形成了诚实厚道、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八井村的红色革命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井村是罗源县著名的革命老区村之一,在革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2年,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人到村宣传革命主张,点燃了八井村的革命火种,村民们积极响应,投身革命事业。1933年,八井村建立游击队,与连(江)罗(源)游击队并肩作战,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民团的嚣张气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4年,八井村苏维埃政府成立,轰轰烈烈地开展抗租、抗税、抗粮、抗债、抗捐的“五抗”斗争,以及“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革命热情。1948年,中共连(江)罗(源)边区工委在碗窑里成立;1949年,中共连(江)罗(源)地区工委八井支部建立,并成立贫农团等群众组织。在此期间,八井村村民积极开展抗丁、抗粮、抗租斗争,还踊跃组织拥军支前活动,为解放军侦察敌情,全力配合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为罗源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新时代的八井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八井村,作为依山面海的纯畲族行政村和老区基点村,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全村面积10平方公里,共有155户、730人,拥有471亩耕地和9375亩林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八井村依托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红色资源,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致力于将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新的篇章,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稳步迈进。</p> <p class="ql-block">白马三郎是福州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为汉闽越王郢的三子。</p><p class="ql-block">相传当时鼓山鳝溪有一条恶鳝长三丈,残害百姓,白马三郎将其射杀,但自己与马不幸被鳝尾缠住,卷入水中同归于尽。后人感念他的恩德,在鼓山鳝溪建庙奉祀。在长期的信仰过程中,白马王故事不断演变和充实。《三山志》《八闽通志》《闽都记》《榕城考古略》等典籍都有相关记载。</p><p class="ql-block">畲族信奉者尤为普遍,逢村尾处皆建白马王庙,农历初一、十五供以香火,此俗今仍相沿。随着移民播迁,白马王信仰还传播到了台湾地区。</p> <p class="ql-block">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入镜”《那山那海》 畲乡风情点亮荧屏</p><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1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重点电视剧《那山那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首播。这部改编自黄国敏中篇小说《山哈弄海》,聚焦畲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历程的精品力作,将镜头对准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通过荧屏向全国观众展现畲乡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那山那海》由张卫执导,朝游、刘可欣担任总编剧,杨铮、奚望等实力派演员主演,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18 - 2022年百部重点电视剧选题片单和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剧中,八井村凭借浓郁的畲族风情,成为盛大畲族“三月三”演出的取景地,原生态的民族风貌为剧情增色添彩。</p><p class="ql-block">为保障拍摄效果,罗源县统筹各方资源,精心组织500多名演员及群演参与拍摄,同时制作500多套符合时代背景的畲族服饰。拍摄期间,畲族服饰、婚礼习俗、畲医药文化、竹竿舞、八井拳、长桌宴等特色元素一一呈现,生动还原了畲族群众的生活场景与文化传统,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畲乡风情。剧组对罗源县及八井村的全力配合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其为剧集打造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底色。</p><p class="ql-block">八井村作为纯畲族行政村与革命老区基点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此次“触电”《那山那海》,不仅是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为八井村进一步挖掘文旅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契机。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越来越多观众被八井村的独特魅力吸引,这座藏于闽东山海间的畲乡古村,正以全新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凤凰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凤羽霓裳 千年绣韵~</span></p><p class="ql-block">罗源凤凰畲族服饰记 </p><p class="ql-block">盘髻为冠,彩带作尾,一针一线绣出凤凰图腾;源自古老传说,传承千年风情。罗源畲族的凤凰装,将对始祖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身上灵动的华裳,诉说着独属于畲族的浪漫与庄重。</p><p class="ql-block">相传,上古帝喾高辛氏时期,犬戎兴兵来犯,帝下诏求贤,许诺能斩杀番王之人,便将三公主嫁其为妻。勇士盘瓠揭榜前往敌国,成功取下番王首级,回国献予高辛帝。三公主信守承诺,嫁给盘瓠,二人入居深山,以狩猎和山耕为生,成为畲族始祖。</p><p class="ql-block">三公主仿照自己结婚时凤冠凤衣的装扮,将女儿精心打扮得如凤凰一般。自此,畲族但凡生下女儿,都会为其准备一身凤凰装,这份独特的服饰传统代代相传。罗源畲族凤凰装腰间的配饰叫彩带或花腰带,也被称为“合手巾带”,通常以金黄色等鲜艳色彩呈现,扎在腰后,宛如凤凰摇曳的尾巴 。</p><p class="ql-block">在畲族文化中,女性被视为凤凰的化身,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现象既源于对三公主的崇拜,也具体体现为畲族“崇凤敬女”的习俗。例如,畲族结婚时存在男跪女不跪的特殊仪式,在家庭事务中,女性同样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与决策权。罗源凤凰畲族服饰不仅是精美的穿戴,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与精神信仰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2025年五一前夕,知名演员赵丽颖到访罗源,担任畲族凤凰服饰代言人。在以下照片中,赵丽颖身着一袭亮眼的红色服饰,优雅地站在画面中间位置。她面带亲切微笑,气质温婉大方。</p><p class="ql-block"> 围绕在她身旁的是几位畲族同胞,她们穿着色彩绚丽的传统畲族服饰。服饰上满是精美的花纹图案,红、黑等色彩相互搭配,极具视觉冲击力。她们头戴造型独特的凤凰头饰,红色为主色调,有的还装饰有流苏、绒球等,生动地呼应着畲族文化中女性与凤凰的紧密关联,彰显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凤凰头饰,承载着畲族的古老传说与文化内涵,展现出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整个画面传递出一种文化交融、和谐美好的氛围 。</p> <p class="ql-block">素材源自《上城士》「你好,守艺人」</p> <p class="ql-block">素材源自微信郝欢熙视频</p> <p class="ql-block">小女孩应用AI识鸟</p> <p class="ql-block">盘</p> <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31日,八井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