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非洲五国行——厄立特里亚(一)(首都阿斯马拉/马萨瓦古城)2025·4·8</p><p class="ql-block"> 每次出行很少有过“风轻云淡”的节奏:西安飞昆明,昆明飞迪拜,迪拜飞沙特吉达,再飞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一番折腾就是二十多个小时,平生第六次踏上了非洲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非洲共五十四个国家,前五次共走过了十个国家,本次的非洲五国行将从这个不查绝对叫不上名字的小国徐徐展开。 </p><p class="ql-block"> 其实厄立特里亚与吉达仅一红海之隔,一个半小时在晨光初放时飞越红海,俯瞰沟沟壑壑的沙原,贫瘠得一塌糊涂。一眨眼的功夫,飞机降落在了首都阿斯马拉机场,据说仍使用的是意大利殖民时期的老机场。飞机上好像就我们俩人和一个挪威小伙是游客,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小众的旅行目的地。 </p><p class="ql-block"> 海关就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七八个工作人员忙活了近一小时才办妥了入关手续,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厄立特里亚被称为“非洲的朝鲜”,是一个封闭得非常夸张的国家,必须有移民局的批文方可入境。虽然很难办,但运用“钱能使鬼推磨”的原理,通过群里的朋友还是拿到了批文,也算是丝滑入关,证明该渠道极其靠谱。 </p><p class="ql-block"> 走出机场,说好了旅游公司来人接我们,却看不到接我们的人影。这是一个没有公共网络的国家,没有任何联系方式,一时令人手足无措。看着挪威小伙也在等人来接,想着整个首都就那么几家涉外酒店,一问果然是一家酒店,同样等人来接。十几分钟后,旅游公司经理亲自开着辆破车才姗姗来迟,给人留下一个程序错乱的第一印象。 </p><p class="ql-block"> 行车时我们问了经理一些该国的情况。他说他们国家东临红海,与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接壤,海岸线长约1200公里,扼守着曼德海峡,故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由9个主要民族组成,提格雷尼亚族占比最大。宗教信仰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约各占一半。无官方语言,工作语言为提格雷尼亚语、阿拉伯语和英语。 </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最早曾是阿克苏姆王国、奥斯曼帝国和埃及的一部分,19世纪末被意大利殖民,二战后由英国托管,后被埃塞俄比亚吞并。历经30年的独立战争,于1993年正式独立,建立了多党制共和国。但由于伊萨亚斯·阿费沃基自成立任总统至今的原因,实际上成为了一个一党专制的国家。 </p><p class="ql-block"> 本国人没有正当理由压根不允许出国,即使是本国人若其南方没亲戚也不允许前往,等各种各样的规定。正因如此多的奇葩规定,原先600多万人口的国家如今仅剩下了360万人,有近一半人逃离了本国。 </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从业者的职业素养高还是当过政史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令我听后对这个非洲小国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说完这些,一脚刹车停在了酒店门口,这是一家由意大利殖民时期的四层老楼改造而成的涉外酒店。</p> <p class="ql-block"> 上至三楼房间略有点腿软,查看海拔,竟是2350米的高原,刚飞过海边怎么就到了高原,很是纳闷。酒店的早餐简单到仅有两块面包,一个鸡蛋饼外加一杯咖啡,但却散发着浓郁的殖民时期的欧派气息。吃饭时送餐小妹告诉我们这座城市有家叫“中国之星”的饭店,并告诉了大概方位。想着在这里有五天的时间,得给胃先找家托付,如有中国人还可交流交流,以便获得该城市的更多信息。饭后背上包走进了这座殖民老城,天不阴不晴,风轻气润,特显通透凉爽。 </p><p class="ql-block"> 很少遇到没有网络的时候,没有导航一切变得十分茫然,只能是沿着大概的方向信马由缰。特别干净的街道两旁全是些破旧的意大利殖民时期留下来的老建筑,这种似乎是躲在时光胶囊里的城市,初来乍到令人略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还好城市的上空被一树树紫莹莹的像云朵般不知名的鲜花所覆盖,营造出紫气升腾的祥瑞之象,才不至于让人产生处于“胶囊”中的窒息感。 </p><p class="ql-block"> 走出不远,眼前一院落大门上的红色春联特别抢眼,走上前望进去,空荡荡的院落令人失望。我使劲地拍打铁门,随着狗狗的狂吠声走来一个中国小伙。他说这是一家山东民营公司员工的宿舍营地,听我们说来自西安,他说公司有好几个西安人,只可惜一大早都上班去了。我们告诉他,没有网络又遇周日换不到当地钱,简直是寸步难行啊。他说前方不远处有个菜市场,其对面有个唯一一家周日可换到钱的小网点,并告诉我们说这一树树的紫色花是凤凰花。还真是新奇,以前见过的都是些红色的火凤凰,紫颜色的还是第一次看到,紫气满满,把城市渲染得仙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 拐来拐去走上了主街,竟然真找到了这家叫“中国之星”的饭店。门里的四折黑色生漆屏风是件宝贝,正面是用名贵玉石镶嵌而成的梅、兰、竹、菊的中国画,背面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我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由于太过陈旧反倒是色彩更显丰富,其画栩栩如生,贵为极品,特能彰显当年店主人的尊贵身份。大厅中间的这排黑里透红的灯笼在告诉我们曾经的辉煌已太过久远。看着满屋子的当地人,不见一个中国人的人影,不由心生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感。再翻翻菜谱没有一个认识的中国菜,只能带着满腹惆怅而速速离开。 </p><p class="ql-block"> 还好一出来遇见了一群孩子,看到我们是外国人,个个笑得跟花儿一样灿烂,并向我们拥来,心情一下子平复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这条主街双向两车道,特显宽敞,配上两边的旧殖民时期的老房子,悠游其中好似穿越时光隧道。这可能就是在落后国家旅行的意义所在吧?使人一下子回到过去的时光岁月,不变的是百年前的建筑,变的只是时光让其一天天变得更加破败。我在想自殖民者撤走后当地人都干什么去了?怎么就没有建造出几栋像样的房屋?就连维修保护都没能做好?当然这可能也正是我们这些旅行人心之所幸吧?看到了一个古董般的城市,让旅行变得更有意义。 </p><p class="ql-block"> 沿着可换到钱的大概方向继续前行,一宏伟巨大的古建筑横亘眼前,走近看红砖建造,钟楼尖塔高耸入云,楼群簇拥,古色古香十分精美,看过标牌方知这便是阿斯马拉大教堂。推开门走进堂厅,由于是周日巧遇在做弥撒,信徒们有的长跪不起,有的静思冥想,虽千姿百态但表达出来的却是一致的无限虔诚。关于殖民的问题,支持者认为他们把文明带给了落后的地域;反对者则认为殖民者掠走了当地的资源和财富,其争论从未休止。看看这些信徒们吧,会使人顿悟殖民者用宗教彻底禁锢了当地人的思想,才使得他们心安理得地保持了这近百年的贫穷与不变。这时四个小孩走进廊道才打断了我的思绪,让我认识到这么小的孩子都走进了教堂,如此落后的状况不知还会延续到何年何月?</p> <p class="ql-block"> 看着城市处处都有如这教堂般的宏伟建筑,不难想象十九世纪末的这非洲一隅该是多么的繁华昌盛啊?被誉为“非洲小罗马”也是名副其实。如今有400多个被教科文认可的艺术建筑竖立在城市中的各个角落,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文明烙印,同时也成为了西方殖民的实物例证。 </p><p class="ql-block"> 走出教堂,石阶上坐着的三个女学生,其不经意间发现了我在给她们拍照,惊诧的神情颇显天真唯美,其中一个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女孩子冲我而来,吓我一跳,还以为是我有所冒犯,没想到她直接拉着我用她自己的手机照了一张合影,这下我才敢肆意地给她们拍照并合影。她们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表情才会显得更加娇美,实话讲黑肤色并影响不到她们的妖娆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可能是殖民的原因吧?人们自然会有一缕文明基因的存在,凡见到的人必定会是彬彬有礼,友好和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好多人见到你都会用中文问好。身旁走过一个中年妇女,用中文向我们说“您好!”,我们回一声“Hello!”,她还会说声“谢谢!”。我们问她换钱的网点在那里?她索性带我们去找,十分友好很是暖心。</p> <p class="ql-block"> 由于全城关门走了一大圈也没换上钱币,回到酒店给前台女孩诉苦,她二话没说直接借给我们500元当地币,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如此豪爽大气令人感动。 </p><p class="ql-block"> 有了钱就敢去远点的地方,拦了几个出租车都没成功才搞明白,随机拦车视为包车,市内任何地方都是70纳克法(1人民币=2纳克法),若在站点等候拼车,算是城市公交每人只需10纳克法。我们想去中国大使馆,自然是走到站点乘车,定能省下一多半的车费。沿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的方向来到使馆。灰色高墙内的建筑群雄伟壮观,正中间国徽高悬,整体观之特显气势。尽管因周日而大门紧闭,但仍能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身旁护佑。 </p><p class="ql-block"> 唯一可蹭网机会是找中国医疗队,离大使馆并不太远,前往的路上遇一建筑工地,看着大多是中国人的面孔,凑上前聊天,方知他们在修建孔子学院,规模十分可观。其告诉我们医疗队宿舍和大使馆宿舍都在这里,只是蹭网的事情已在年初彻底叫停。但我们还是来到了医疗队的营地,看着一帮年轻人在打篮球,个个生龙活虎的样子,表现出我海外工作人员极佳的精神风貌。为了不影响小伙伴们打球我们悄然离场。</p> <p class="ql-block"> 走进附近厄国最为豪华的皇宫酒店,坐在其露台之上,点杯咖啡,沐浴着夕阳,静待余辉散尽,才结束了首都阿斯马拉的首日信步。 </p><p class="ql-block"> 包车前往马萨瓦海港古城自然是本次来厄立特里亚的重头好戏。厄特国规定所有游客无论是去首都之外的任何地区或城市都要到政府办理许可证,且需花费不少银两,正因办证向导于九点二十才姗姗来迟。立即出发,行驶出首都便进入了群山之间,这才感受到上帝造物竟是如此般的奇特,在这万山之巅造就出首都这么大一块平坦之地,像是给群山顶上铺就了一块偌大的幕帐,还真是神奇之极啊! </p><p class="ql-block"> 首都无疑是该国的制高点,车辆在重山峻岭间绕来绕去缓缓而下,山高路险,却景致无限。山民的窝棚散落在险峻的山坡或山梁之上,像是大鸟的巢穴,放眼望去景致斐然。另有窄轨火车道在山间盘绕而过,入隧道过桥梁也别有情调。 </p><p class="ql-block"> 走出不远,漫山遍野的紫凤凰正处怒放之季,如一团团紫气顺坡升腾,营造出紫气东来的祥瑞之兆。自然要融入其中喜享瑞气,选景拍照。哪料毛驴也凑起了热闹闯入了我的镜头之中,虚幻出张果老骑毛驴云游此处的场景,让画面变得仙气盈盈。</p> <p class="ql-block"> 继续绕山而行,方向东南,盘山而下,突然间一群泼猴汹涌而来挡住了车的去路。这难道是到了花果山不成?估计这块风水宝地定是美猴王的领地,从此经过哪有不留下买路钱的道理?向导并没提前告知,要不定会带上一大把香蕉喂给它们。向导让关好玻璃,反正也走不了那就静静欣赏吧,拦在我们车旁的应该是猴群中的两个大小猴王吧?气势汹汹,威风凛凛,目不转睛地盯着车内的我们,时而还面露凶相威吓我们。你看它还人模狗样的,毛发好像是拉过丝一样,整齐漂亮,一丝不苟,不愧是猴王还真是既威风又美观。难道猴王也有专人梳理不成?自然造化真非人力可为。我估计最能征服猴群的应该是其快拖到地面像鞭子一样的东西吧,“打”谁谁敢不服?这时身后的大批猴子蜂拥而过,还有不少背着娃娃的猴妈妈,数百只不在话下,各具姿态,蔚为壮观。还好旁边的车辆是有备而来,投下了大量的香蕉、水果,吸引到猴哥们去疯抢食物,我们才趁机溜走。</p> <p class="ql-block"> 如此广袤的大山里竟然藏着不少的村落甚至是城市,从其妇女们的打扮看确确的穆斯林族群,个个包裹得严严实实,脸面难辨,不知相貌如何?好在衣着花色十分鲜艳,偶尔从车旁掠过定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这时向导把车停在了路边,说是到这家店铺里喝茶休息。下车瞭望满山遍野的居民小屋,像是集装箱的集散地,规模宏大,一个不小的城市。路对面的荒野足球场甚是热闹,虽是少儿球员却也拼杀得极其凶猛,你看把我镜头前这小哥俩看得如痴似呆。</p> <p class="ql-block"> 转过身正要过马路,一辆驴车顺路而行,挡住了我的去路,我探头看进,车棚里横着一个长条凳,上面竟坐了四个人,再加上车夫,一个和人差不多大小的毛驴哪来的这么大的力气?看样子托生什么都行,千万别托生成这里的毛驴,如此受罪让人于心不忍。问过店主,她说这相当于这个城市的“滴滴打车”,不知有几人听说?反正我是头回见识。</p> <p class="ql-block"> 到海边说是仅有120公里,紧赶慢赶也走了四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红海的岸边。弃车漫步海滩,正是退潮时分,裸露出的礁岸黑乎乎一片,没有一点美感,略感失望。令我想起了2010年,那时我从埃及一方第一次触碰到红海的海水,海岸边三、四十公分深的海水里,竟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软珊瑚,随浪摇曳,频频给我们点头招手,婀娜多姿,五彩斑斓,美到了极致。仅一海之隔相差却如此之大?正在这时一群仙鹤踏云而来,在我眼前翩翩飞舞,且落在了我脚下的沙滩之上,在海水边迈着她们的大长腿,秀起了曼妙的舞步,不大功夫又飞起在海面之上盘旋漫舞,尽现其美后向大海飞去,我目送其消失在海天之间,总感意犹未尽。难道是海神察觉到了我的微微怨气,才派来了仙鹤,告诉我两岸各有其美,只是美而不同罢了。</p> <p class="ql-block"> 上车后直奔主题向马萨瓦古城挺进,古城紧贴海港,是奥斯曼与意大利风格的港口城市。向导驱车在古城里先兜了一个大圈。规模真还不算小,全是些四、五层高的独栋海景别墅,是百年前意大利富豪们的度假天堂。残酷的岁月及战争把它们已揉躏成了残垣断壁,处处坍塌,处处疮痍。 </p><p class="ql-block"> 下车后细加观察,墙壁全是用切割成方块的粉红色珊瑚礁石所砌,别具一格,平整美观。人去楼空,唯残留下的门窗上精美的雕刻仍能反映出主人爱美的情愫和尊贵的身份。看着这一栋一栋的空楼,不由人泛起,“主人不知何处去?残楼依旧沐海风”的悲凉情绪。</p> <p class="ql-block"> 信步古城,旧楼里零零散散的还有人居住,你看这位老太太背靠着摇摇欲坠的破房子,竟还有闲情雅致看着报纸,心态如此之好值得尊敬。</p> <p class="ql-block"> 向导告诉我们,现在住在这里的都是些无家可归的穷人,栖息于此来虚度时日。我在想岁月之神跟人们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100年前这里住的全是些非富即贵之人,可如今住进的全是些贫穷老弱之客,看来积累再多的财富最终归谁所有?又有谁人可料? </p><p class="ql-block"> 返回时路过港口又见窄轨轨道,向导说这是意大利殖民时期所建,是当时港口马萨瓦通向首都阿斯马拉的交通干线,一百多公里的里程,时过境迁,如今因政府无力运营维护而废弃多年。我一路观察,隧道和桥梁拱门均用红砖垒砌,十分坚固精美,不知花费了多少财力人力?可如今却全线废弃,可惜之极。还真是人去物废,实令人叹息不已,难道这不正是殖民的宿命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