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一本好书,如同跟一位高尚的人交谈”,书籍可让教师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增强教师的人文底蕴。而交流可以让大家分享各自灵动的思绪、精湛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和教育教学水平,2025年5月9日,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开展“蕴内涵育情怀”五年级语文教师读书交流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读书交流活动在许芳老师的带领下,由张振坤老师主持,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 张晓玉老师:于老师的课堂十分“细致”。在朗读指导环节,他对文本的剖析细致到标点符号。一个小小的逗号、感叹号,在他眼中都是传递情感的关键。他会引导学生关注标点,深入思考不同标点背后蕴含的语气,让学生在朗读中准确传达出文字的情感与韵味。在口语表达训练上,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他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前面同学的发言,使学生的口头表达更加有序、完整。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在写作教学中,于老师更是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他从题目书写的位置,到文章第一句话的构思,再到后续内容的拓展以及篇幅的把控,都给予学生详细且具体的指导。这种细致入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写作时有章可循,逐步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p> <p class="ql-block"> 李玲玉老师:会读、会讲、会背、会写,这些任务全部在课上完成了,这就是低负高效的课堂。学语文,教语文,没有那么多的花拳绣腿,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能读能写、能听能说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就是最好的语文课。于永正老师两首《咏梅》词的教学,又在我们面前树起了一座高峰。它创造性地将陆游和毛泽东的佳作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不薄古人爱今人”,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教学境界!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如何得法,如何得当,于老师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值得一提的是于老师的朗读功力和书法底蕴,是专业的艺术水准,这对那些依靠音响和电脑课件教语文的老师而言是一个光辉榜样。自己不敢读、不敢写,怕读不好、写不好,那还怎么教小学语文?我自己常常惭愧得无地自容。</p> <p class="ql-block"> 许芳老师:《燕子》这篇课文,教者采用了变序教学法进行教学,即先教学1、3、4段,再教学第2段。这是因为第1段写燕子的外形,第3段写燕子的飞行,第4段写燕子的歇息,这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而第2段则是写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与描写燕子的外形、飞行、歇息的关系不甚密切,采用这种变序教学法,使读者的思路比较清晰。</p><p class="ql-block"> 全篇教学采用了以朗读为主的讲读法,使课堂里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这是这堂课的又一特色。特别是教者能运用图画、音乐等美学手段,使整个课堂里洋溢着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这真是难能可贵的一次尝试。</p> <p class="ql-block"> 杨敏老师:于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注重整体把握文章结构。这样的例子贯穿课堂始终。例如,在初读课文时的要求是: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印象最深?以一问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重点段。又如,再读课文后问学生:此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你恨什么呢?又是从哪里读出这些“恨”的呢?这几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思考价值,是因为它们统领了全文,具有极强的辐射性。其中有的指向文章重点段,有的指向学生以前的阅读积累,有的指向内心感悟,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些问题的统领之下,师生自由探讨的,平等对话的,均为学生感触最大、感悟最深之处。</p> <p class="ql-block"> 张艳老师:读了于永正老师上的《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实录,我受益匪浅。《杨氏之子》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古文,于老师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将课文读通顺,断句读准确。从一个字的读音、意思,到连句成段,边读边理解,一点一滴看似普通,但却扎实有效。在孩子们熟读并大致理解文章意思的时候,于老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让学生背诵课文。这对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来说经常难以把握,课堂上应该怎么读、读到什么水准,如何把握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一气呵成,是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于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课的最后,于老师没有停留在让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上,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_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他让学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课文内容,让一个活生生、各具情态的杨氏之子形象就体现在我们面前。他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水到渠成,让学生们更易于动笔,更乐于表达。这样,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使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迅速提升。</p> <p class="ql-block"> 张振坤老师:在《珍珠鸟》的授课过程中,于老师抓住课文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中的一个好字,贯穿全文,让学生体会珍珠鸟带给我的快乐,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在第二课时中,于老师问孩子们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让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学鉴赏素养、广博的阅读储备和敏锐深邃的是非判断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广泛涉猎,兼收并蓄,全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素养。一句话,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个好读书、会读书的人。</p> <p class="ql-block">编辑:李玲玉</p><p class="ql-block">一审:李芹</p><p class="ql-block">二审:陈成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