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洋县察院滩

齐孟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我记忆中的洋县察院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洋县察院滩居民小区位于洋县县城和平路与青年港交叉口向南百米之内。曾经是80年代初,洋县在住房分配制度变革背景下,作为城建的举措,推出的第一批私家住宅和商品住宅混住的县城居民居住小区之一。我之所以对这里有记忆,且念念不忘,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我父亲退休返乡后父母最后生活的落脚点,也是我们的老窝,父母离世后,为了缅怀他们,现在的空房仍然保留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察院滩老小区,大体是从北向南斜着走向坐落的6座5层旧式商品楼布局,两侧则是私人小楼和院落,因此前后便是两条不宽的街道,街道也就3、4百米长,从周边各个方向都能通向城中心的繁华地带。这个小区,虽然现在看来当时的商品楼建筑标准不是很高,但基本设施配套还是比较完整,而且私人小院,则是当时的别墅档次,主要是一些县上的干部住宅,因此在当时也是一个比较热捧的小区。还好父母买到了这里5楼3层的一户小三室一厅一卫住宅,在这里度过了最后十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印象中,住在这里生活十分便捷,出了南边的街道,不足百步就到了洋县农贸市场大街、同时街上遍布着副食品和生活用品商店。向北出口,则就到了洋县城的主街道,电影院、各大商场也近在周边。因此住在这里生活起居以及购物特别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父母在这里生活的十多年,应该是一生中最闲暇幸福的时光。不过父母一辈子勤奋惯了,老年生活基本完全依托自己,一切自理。母亲不忘过去劳作的习惯,在楼下的墙脚边,还开垦了一棋菜地,常种些时鲜菜蔬。父亲则主家外,亲自买粮、买煤买柴,另外还不忘老干部作风,常义务打扫楼道,招呼人清运楼道存储垃圾、以及维修楼内公共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洋县察院滩,曾经既是父母的最后落脚地,也是我们向往的家,那时每年我们尽可能在假期探望父母,享受举家团聚的温暖。现在父母离开了,但我始终觉得那时的气息仍然存在,常常索怀在心。看新闻,2022年的时候,洋县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城市增容工程中,察院滩被列入首批改造项目,主要进行外观和水电设施改造和提升,竣工后我还没有见到,期盼有机会再回家后在览家乡全貌,重温父母故居的变迁容貌,愿这里永远是我心中温暖的港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评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心一言</span></p><p class="ql-block"> 您的散文《我记忆的洋县察院滩》以洋县察院滩居民小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和对家庭的深厚情感。文章结构清晰,按照空间和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语言朴实自然,细腻动人,必将成功打动了读者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