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p><p class="ql-block">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进入论语经典的第一天学习。阳明心学被称为直承孔孟,所以阳明先生对论语的解读也是传承了孔孟心法,以心解析。我们今天学习论语第一篇,学而的第一段。</p><p class="ql-block">原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言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p class="ql-block">这段话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是阳明先生的解释跟诸子百家及我们平时的解释不太一样,我们逐句来看一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先来看一下“習”的繁体字,上面一个羽毛的羽,下面一个日子的日,所以习这个字一开始它的意思是小鸟学飞。如何才能学得会呢?它是要每天都去飞,就日日飞,这叫习。学的那个繁体字长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去搜一下。上面是一双手在玩爻辞,下面是一个子字。所以学其实是一边思考,一边要去实践,这才能叫学。实习的话,一般有这几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适当的时候。第二种说法是酉时,第三种说法是实时。这是我们一般人的理解,那阳明先生是怎样解读学和习的呢?学什么,如何学,如何习呢?</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四书新解》第106页第一段学凯路。弟子问阳明先生,说朱子以为学而习之的学,是要效先觉者之所为,也就是效仿古圣先贤或者其他有志于道的走在咱们前面的人的言行。这么理解对不对呢?阳明先生说,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你如果只是效仿先觉者所为,那你可能就去学一件事,那就没学到精髓。孔子说的学是去人欲存天理。如果不管我们做什么事,都能在念头上提醒自己去除私欲,靠近良知,这才是真正的学。</p><p class="ql-block">其实,不管我们学习技能,还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不管学什么,不是学道理,而是学如何做人。中华文化、圣贤思想始终都是围绕着如何做人这个点来启发我们。我们当成为怎样的人?大学讲我们要成为大人,中庸讲我们要成为君子,孟子说我们要善于养吾浩然之气。这都是在引导我们朝向君子,成为一个具有高品质的人。</p><p class="ql-block">学如何做人,这才是根本。每个人都渴望的成长,但往往在一个个脚下的台阶上,却忘了我们要去哪儿做人,做好了,一切都好了。不亦乐乎,那就是一个人如果能真的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回归良知去做取舍,其实他的内心是一个很坦然的境界,非常的坦然。然后有一种不造作,不自欺也不欺人的愉悦。</p><p class="ql-block">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重点就是在实习这两个字上,如何实习,又该实习什么呢?阳明先生说,实习者坐如诗,非专,西作也。作实习,此心也。立如斋,非专,其利也,利实习此心也。杨明先生举了两个例子:“坐如尸,立如斋”,出自《礼记》,是说古代在祭祀仪式中,人们要向鬼神献祭,装扮成鬼神的授记人,就做的很端正,很规矩。立如斋是说直直站在那儿,像斋戒时很严谨恭敬,不管是坐还是站,都有很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说,这其实不是在强调对坐姿、站姿的要求,而是强调对这颗心上的念头要把控住。好比坐如尸,立如斋,坐姿站姿很受拘束,心里一开始有一份恭敬心,还能保持好的状态。时间稍微长一点,身上觉得累了,心里觉得烦了,或者无聊了,就想转转眼睛,或者稍微动动,心里冒出很多不恭敬的念头。这就是要逐渐的去把控住自己不好的念头。</p><p class="ql-block">从礼仪礼节的礼就是天理的理,是良知的呈现。阳明先生用《礼记》中这两个字礼节说明实习就是世上磨练,在世上时时刻刻去一察建议。我们再来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不管是远方的还是近处的,都让人开心。说一个不易,能体会出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哪怕没有这样的人,我依然是开心的。就像中庸里讲的,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走在中庸之道上,哪怕不为天下人,不为后世所了解,所知晓,心中无愧无悔,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所以是幸福自在的。第3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运它其实不简单,是发怒的意思,他更是这念头上怒性起来了,怨性起来了,心里可能会有些不舒服,有点儿膈应外面表现,可能情绪波动没有发怒那么明显,所以人不知而不愠,甚至在念头上都没有抱怨或者怒意,这样才算得上是真君子。</p><p class="ql-block">我们看这三句都是从事上学回欣赏,为什么学而实习,能乐有朋自远方来,能乐君子能人不知而不愠,能遁世而无梦呢?我们看第107页第三条与黄冕之书,阳明先生说,乐是心之本体,心之本体是良知,所以良知本是乐的。孔子说的学而时习,是时时事事提着良知去关照自己的念头,克去那些不好的念头。这个功夫是不间断的,刻出一个不好的念头,就靠近良知一些。东毛教授曾经分享过,古人没有词去表达幸福,只是用乐来表达,所以良知本是让人感觉幸福心安的。阳明先生又说,实习者求父子心之本体也,乐则本体渐复也。实习的功夫就是去人欲存天理,不断去掉不好的念头,恢复良知本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人处在心安的境界,如果坚持用这个功夫,那这种心安幸福的感觉就不会被打断。在这样的境界中,人怎么不会感受到乐呢?最后,阳明先生总结说,圣人一直是至诚无息而已,其功夫只是实习,实习之要只是禁毒,禁毒即至阳,知良知即是乐之本体。</p><p class="ql-block">圣人为何能至诚无息?阳明先生说,圣人下的功夫只是实习,那实习的功夫就是我们坐卧行礼,不管做什么事,你都去练习去。人欲存天理,这就是慎独,也就是致良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