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那些事之《5.12同学会杂谈》2024.0512 四川骡二

四川騾二

<p class="ql-block">题图相片,成都工学院高分子化工专业74级成都同学。我们都是徐僖先生的学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5.12同学会杂谈》</p> <p class="ql-block">  川渝什么酒能媲美,我确实不好说,我生在重庆长在成都,从三岁起喝酒(大人桌上举杯,小盆友在下面偷喝),至今70余年,自身的酒文化厚积薄发,不然能怎么分个高低上下?</p><p class="ql-block"> 川酒,北纬30度,属于世界级酿酒区域,无论“茅(台)五(粮液)泸(泸州老窖)”都在这个区域,重庆在不在我没有仔细研究;总之,解放前贵州遵义都属四川版图!所以,你“茅老大”能跑到哪里去?都属“川酒”。</p><p class="ql-block">贵州人不服气,也没有关系,不必“夜郎自大”,自己查一查即可。今天喝的老酒“秦良玉”,还算不错,没有丢重庆人的脸,“好酒”!</p><p class="ql-block">网上查了一下,如今重庆的所谓名酒,不过“江小白”、“诗仙李白”和“江津老白干”三种!至于“茅台镇”那就打住,因为口碑的确不佳,不排除有好酒。</p><p class="ql-block"> 这款“秦良玉”酒瓶上有诗曰:</p><p class="ql-block">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p><p class="ql-block">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p><p class="ql-block">重庆人大男子主义,未必接受女将军酒!要喝酒还是要喝“川酒”!</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5.12,恰巧同学(大学成都同学)聚会,地点:焦家花园,10元钱一杯的茶,可以从早喝到晚;午餐,吉祥街“黄牛肉”,很不错,不过在网络的打击下,日渐式微,过去中午来到“黄牛肉”,稍晚一点儿,就要排队,门口“打拥堂”,进门“排排坐”,座无虚席。而今已不见昔日盛景,不过毕竟是老招牌,像“粉蒸牛肉”、“凉拌牛肉”、“牛尾汤”(忘了点)等,还是当家菜品,有些却一般般,不敢“恭维”,特别“回锅肉”除了蒜苗少见肉……。</p><p class="ql-block"> 所以,老品牌尚需努力,周边宽窄巷子的美食不可小觑!更何况隔壁对街是魁星楼上的新式招牌美食,竞争何其激烈!?当然人均30元的价格的确便宜,不过而今眼目下,人们收入不高,省吃俭用也是事实。不过对于尔等退休大爷大妈不算什么,评论一下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尚需努力,须知“挣钱不易”!</p> <p class="ql-block">“黄牛肉”的美味,令同学们大快朵颐</p> <p class="ql-block">  焦家巷的露天茶园还是值得称赞,5元~10元一杯的茶可以坐一天,老板绝无半点怨言,老成都生活就是如此,不论贵贱,只图休闲。一般外地游客不知道,小街巷子里,两楼之间。里面是三个茶铺,也有5元的,位置不太好。我们经常坐的这家涨了价,无所谓了,又不是天天来。</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里离宽窄巷子并不远,要体验成都老百姓的生活,可以来这里。宽窄巷子本地人一般是不去的,那是“烧老表”的,除非亲戚朋友来了非去不可,不然如广告所说,不到宽窄巷子,就没有到过成都……</p> <p class="ql-block">  焦家巷“燕子茶铺”涨价的理由还是可以接受的!以前面条二两三两一个价,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花茶素茶茶叶随便放,自助。感觉吃亏了就多放点哈!</p> <p class="ql-block">  “龙门阵慢慢摆”,想起当年5.12成都大地震,实际上是“汶川大地震”,成都也算首当其中。</p><p class="ql-block"> 当天我正在华西14楼血液科做“化疗”,下午两点半左右,鲁护士长带着两个护士来查房(一个老护士,一个实习护士),刚进我的病房(实际上是一个检查室,床位太紧张,临时病床,只住一天,化疗完了就出院),剧烈的晃动开始了,病房里还有两个准备做血液配对的女孩,尖叫着立马跑了出去。护士长让两个护士和“红太狼”(我夫人)手牵着手把我和输液架围起来,窗台上和周围的物品噼里啪啦的掉到了地上,输液架和护士们随着楼体剧烈晃动,几乎站立不稳,四个人八只手紧紧握在一起,我在中间。此时天空暗淡无光,大楼好像都要垮了……</p><p class="ql-block"> 记不到几次晃动,几次停顿,大家都蒙了。鲁护士长让我们赶紧下楼,她和护士们又去帮助其它病人,100多位病人的血液科,除了几个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病人,几乎跑光了。14楼是最高一层,所以动静特别大,楼的连接处都出现了长长的裂缝,电梯还在运行,根据经验,我们不敢坐,扛着输液架快速走到楼下的空地。此时,楼下一片混乱,一楼的病员连病床都推了出来,乱哄哄中,哭叫声呼喊声惊慌不断!听说血液科做移植的病人(无菌病房)都跑光了(那可是要感染的,平时送个东西都要先消毒后才能送进去,病人与家属都是隔着大玻璃窗打专用电话)。此刻,所有的手机,不论移动电信联通还是座机,全部无信号……很奇怪,华西没有断电。</p><p class="ql-block"> 混乱之中,华西医院的员工就是有素质,大约一二十分钟后,医院的书记院长带领各科室的主任护士长和医生护士们出现在,举着科室牌子,开始在院子里分别疏散和集中病人。通讯在紧急抢救开通后,医院下达命令,各个科室迅速寻找失踪了的病人!逃起命来真快,有的病人居然已经跑回了县城的家!</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的16次化疗大约已经做了十二三次,那时还没有普遍使用“大臂置管”,而是“留置针”,我的血管从最初的护士们抢着“扎”,到后来的双手臂血管都不回血,普通护士都不理我了。最多一次,三个护士长一个老护士扎了13针才成功。5.12这天已经是开始扎脖子了,待我从14楼扛着输液架下来,脖子上的针头已经快拔出来了。我们科的病员被集中到一楼收费处大厅,我跑上楼去拿了一床垫子重新开始化疗。那天晚上很冷,儿子从树德中学跑到住家附近的东城根街小学操场躲避……</p><p class="ql-block"> 又冷又饿,护理员送来一盒没有人要的饭菜,我让“红太狼”回去照顾儿子,然后我悄悄跑回空无一人的14楼睡了一觉。</p><p class="ql-block"> 记不清当晚还是凌晨,到处是整装待发的医护人员,和来回穿梭响着警报声的救护车,大量的伤员被送来华西……</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5.12”的特殊经历,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  怀念我的病友兼记者协会的主席,四川日报的老总姚志能先生,当年我们在血液科经常碰面,老领导很雍智,不住高干病房,经常和我们一起抢床位,大房间双人间不论;毕竟是普通病房,虽然有人打招呼,但排队的人太多了。姚老说,干部病房就是服务好态度好条件好,但好医生大都在一线病房,要治病还是这里好。地震当天,他儿子冒着危险开车从青城后山的危房里把他接回来;还好,都江堰市垮了不少房,死了不少人,也算“死里逃生”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另一位大哥,岷山饭店的老总李力先生,当天驾车外出,突然平整的路面开始上下起伏,拼命往前开,忘记了停车,停下来也不知道躲在哪里?幸好没有出事。</p><p class="ql-block"> 成都真还是好地方,不管经历了多少次地震,都是“有惊无险”!自古以来四川人太难了,不管盘古开天地还是抗金兵打抗战,即使爬雪山过草地,四川人都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抗癌18年,多少病友都走了,而我还在“垂死挣扎”,阎王老子都无奈。</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的博士级主治医生,而今已是血液科一把手,绝对医术高超,当然低调的“红太狼”堪称中医专家,否则我也早就“莫斯科”了。</p><p class="ql-block"> 很想告诉患大病的朋友们,特别是肿瘤,心态心态还是心态,好西医好中医好心态,就是战胜疾病的好方法。我当过兵,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5.12的“猪坚强”难道比我们强吗?!</p><p class="ql-block"> 僅以此文纪念“5.12”,感谢华西医院的医护人员,怀念我的病友,继续坚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