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举国崇拜苏联的年代,大街小巷都回荡着“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句响亮的口号。当时,刚刚挣脱百年屈辱枷锁的新中国,工业基础近乎一片空白,就连日常生活用品也大多依赖进口。那时,人们把外国进口的东西都称洋XX,把机制铁钉叫做“洋钉”,火柴唤作“洋火”,这些带着“洋”字的称呼,默默诉说着当时中国的贫穷和落后。</p> <p class="ql-block">洋火</p> <p class="ql-block">洋钉</p> <p class="ql-block">洋布</p> <p class="ql-block">洋镐</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初,苏联文化如同春风般吹遍中国大地。色彩斑斓、布满细碎花朵的苏联花布风靡一时,不仅姑娘们爱穿,就连不少男士也穿上了这种艳丽的布料。电影院里,《女拖拉机手》《幸福的生活》《乡村女教师》《金星英雄》《丹孃》等一部部苏联电影轮番上映,荧幕上的英雄故事深深烙印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记得小学二年级写作文《我的理想》,同学们笔下的未来满是苏联元素:有人渴望成为英姿飒爽的拖拉机手,在集体农庄挥洒汗水;有人立志当教师,要做中国的瓦尔娃拉。而我,因为被卓娅与舒拉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女飞行员,翱翔蓝天保家卫国。那时,怀有身孕的班主任张世莉老师,因为喜爱电影《一年级小学生》里的玛露霞,特意把女主角的照片挂在家中,满心期待自己也能拥有一个同样可爱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苏联的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苏联花布</p> <p class="ql-block">苏联电影《拖拉机手》</p> <p class="ql-block">苏联电影《丹孃》(卓娅)</p> <p class="ql-block">苏联连衣裙(布拉吉)</p> <p class="ql-block">苏联拖拉机</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班主任张世莉老师</p> <p class="ql-block"> 校园生活同样充满浓郁的苏联风情。学校的活动大多也仿照苏联的方式组织。那难忘的夏夜萤火晚会,全校师生围坐在象征热情与希望的“篝火”旁,歌声、朗诵声交织成美妙的乐章。特别是诗歌朗诵节目记忆深刻,同学们站在跳动的火焰旁,深情吟诵:“熊熊的篝火越烧越旺,我们围成一个圆圈,手拉着手在歌唱,在这美丽的晚上,我们要唱出一首诗来,歌唱自己伟大的祖国,歌唱自己伟大的理想。”那一刻,望着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诗句中的美好让我沉醉,即便岁月流转,那份感动依旧鲜活。</p><p class="ql-block"> 还有那奇妙的元旦化装晚会和欢乐圣诞之夜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我和小学最好的朋友雷咏雪原本约定分别化妆“白日仙子”和“黑日仙子”,但事到临头,我却不想扮仙子了,突发奇想,参照化妆版画,在刘贵长老师的帮助下,画了个栩栩如生的大公鸡头,穿上借來的红色腰鼓服,腰上系上红色宽绸带扎成的小短裙,並用红色的绸带把公鸡头系在圆圆的脸上,没想到这个独特的造型竟让我在比赛中获奖。现在想来,学校正是通过这些充满趣味的活动,悄悄点燃我们的想象力,培养着大家的动手能力。也正因如此,小学时的我便热衷自编自演舞蹈,看完电影《棉桃姑娘》后,还心心念念想把它改编成舞蹈,甚至动笔写起了脚本。</p><p class="ql-block"> 三年级时,学校统一了别具一格的校服:女生夏季是白色布上衣搭配由淡绿色碎花布做成的带荷叶边飘带和方形领口的背带裙;男生则穿着天蓝色短裤与镶天蓝色边的白衬衫。到了冬天,男女生都是统一深蓝色並搭配有紫红色镶边的制服,走在街头,一眼便能认出是西南人民小学的学生,据说这样的统一着装,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凝聚力和荣誉感。</p> <p class="ql-block">穿着夏日女校服的高原同学</p> <p class="ql-block">穿着冬日校服的冉幼侬同学</p> <p class="ql-block"> 1953年3月5日,噩耗传来。广播里沉痛宣告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与世长辞,这消息如惊雷般震动了整个校园。紧急集合的全校师生聚集在大操场,看着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失声痛哭,年幼的我虽还懵懂,却也被悲伤的氛围感染,跟着落下眼泪。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一位举世瞩目的伟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这段记忆,也在我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除私人照外)來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