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之“书刻同辉”

冰梅

<p class="ql-block">  书刻同辉是此次中国美术馆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的第二单元,用书刻的静态艺术展示转化为对丝路文化的动态叙事,展品的信息量颇大。</p><p class="ql-block"> 在纸张被广泛使用之前,竹简是非常重要的书写载体。里耶秦简与居延汉简,是今天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文化与人们生活的重要依据。通过居延汉简,能够了解到汉代边塞戍卒的日常生活、军事防御体系,对于汉代边疆社会的真实图景,构建出核心的认知框架;通过悬泉汉简,人们则又了解到汉代驿站接待西域使臣的流程,这是对丝路贸易官方管理体系的一种实证。</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角度看,正是简牍以原始、未经后世篡改的状态,保存了古代社会的呼吸与脉搏。从法律条款到市井账本、从边关烽火到私人书信,历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宏大叙事,普通人成为了历史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  这次展览最得人心的是展牌文字的撰写。好展品易得,好展签难得。</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保证了基本的科普性,即使没有太多准备的观众,看到展签,也能够知道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其次是将每一件展品的特点几乎都点出来了。最后还有不少细节的叙述,让人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就拿简牍来说,这不算是一个“好看易懂”的品类,但在这次展览里,关于简牍的分类、简牍文字的书法特点、每件简牍内容的大概意思,都有介绍。而简牍中的避讳、书写与编简的先后、方便编简留下的楔口等等,也都标注出来,对照原物一下就能明白。另外,不少简牍已经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所以不免字迹没那么清楚。有些重点简牍还特意在背板上制作了精修并放大后的照片,旁边标注释文,方便对照阅读。真的是太贴心了。</p><p class="ql-block"> 而不少简牍内容本身就很有趣,例如居延新简中有个基层守军向上级请病假的假条,居然也保留下来了。生病者的申请和相关负责人对其病情的情况说明写得都非常工整小心,而上级的批示则非常潦草。古今的牛马果真生个病都一样很卑微呀。</p><p class="ql-block"> 还有帛书部分的《子致元方书》,真是大开眼界。内容是给朋友写信托他办各种事,读起来怪好玩的。尤其是提到要朋友帮忙买鞋,鞋子要又软又耐穿,提了不少要求。结尾还特地强调,咱俩关系不一般,你可要比对别人上心呀。</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不少习字,就是练习的草稿,也保留下来了。看来汉隶的“蚕头燕尾”真的很不好写。</p> <p class="ql-block">汉字演变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放在一进门展厅的C位。</p><p class="ql-block"> 《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p><p class="ql-block"> 其中,卷一收录先秦至唐代19位帝王书法;卷二、卷三、卷四收录历代名臣法帖;卷五收录历代书法名家法帖;卷六、卷七、卷八收录王羲之墨迹;卷九、卷十收录王献之作品。</p> <p class="ql-block">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 明代</p><p class="ql-block">材质:陕西富平石</p><p class="ql-block">形制:大小不一,高度在27厘米~34厘米之间。宽是36厘米~40厘米之间。厚度也不一样,有6~9公分之间。大部份为两面刻字,也有小部分为单面刻字。</p><p class="ql-block"> 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文物简介:</p><p class="ql-block"> 《淳化阁帖》是北宋太宗赵炅(赵匡义)于淳化三年(992年)下诏编纂的一部书法丛帖,由翰林侍书王著主持编选,收录汉至唐历代帝王、名臣及王羲之、王献之等书家法帖,共10卷、103人、420帖‌。原枣木刻版于宋仁宗庆历年间毁于火灾。</p><p class="ql-block"> 明朝因藩王守边政策,朱元璋将他的第14子朱柍封为肃王,肃王府后来就设在兰州。同时也赐他一部宋初拓印本《淳化阁帖》,肃王府珍视此贴做为传代之宝。</p><p class="ql-block"> 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是由著名金石篆刻家温如玉和张应昭师徒二人,花了7年的时间,于1621年篆刻完成。用的材料是陕西的富平石144块刻成。因刻成后藏于肃王府尊训阁内,因而也被称为肃王府本或遵训阁本,也叫兰州本。肃府本摹刻非常精准,最具宋拓本的原貌。后遭遇战火,回到博物馆时只有141块,遗失了3块。</p> <p class="ql-block">  在这次展出的15块刻石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世民、张芝、钟繇、欧阳询、柳公权、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喜欢书法的可以细细观摩,不懂书法的比如打酱油的我,看到那些名字也很震撼。</p> <p class="ql-block">  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甘肃省博也仅展出3块,而这3块是放在柜子里斜铺在展台上,只能观看单面。</p> <p class="ql-block">  美术馆这次一下就借来了15块正反两面皆有刻字的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为了方便观展者拍照观摩,每块刻石的正反两面,美术馆专门使用了拍照不反光的进口玻璃,每块8000元。并在开展一个月后又赶制了每块刻石的影像资料作为背板放在展品后面,墙面上贴出了拓本放大图片和释文,使得展出更加丰满。</p><p class="ql-block"> 甘肃博物馆的老师看了这次布展说:“这才是《淳化阁帖》应该享有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肃王朱绅尧命工匠温如玉、张应召以宋本为底本,采用“双钩填墨”工艺将墨迹摹刻于石,历时7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时间、年代、人物。</p> <p class="ql-block">  王献之两块。</p><p class="ql-block">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是王羲之儿子中书法成就最高的,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擅长行草。他的才华惊动了皇帝不惜下圣旨逼他休妻娶公主,平生唯一憾事就是没能和发妻白头偕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献之《奉对帖》原文‌:</p><p class="ql-block">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唯当绝气耳。‌‌</p><p class="ql-block">(尾部残损,缺一行三个字—绝气耳)</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相处多年,可以整天欢聚,但总是遗憾不能时刻亲密相依。本想与你重温当年的默契,共度余生,谁知竟会分离至此,心中郁结的愁绪难以排解。又怎能日日与你相见呢?悲痛哽咽,无法停止,唯有以死相随罢了。‌‌‌‌</p><p class="ql-block">背景‌:</p><p class="ql-block">此帖是王献之写给前妻郗道茂的信件。王献之因无法抗拒新安公主的婚约,被迫与郗道茂离婚。离婚后,郗道茂郁郁而终,王献之在病重时仍心怀愧疚。‌‌</p> <p class="ql-block">王献之《奉对帖》</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三块。</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被尊为“书圣”,其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自成一家,形成平和自然、矫健妍丽的独特风格,用笔细腻,结构多变。</p><p class="ql-block">​ 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另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行书《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草书《十七帖》等,均为后世书法典范,对中国书法发展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想弟帖》原文:</p><p class="ql-block">想弟必有过理,得暂写怀。若此不果,复期欲难冀。临书多叹。吾不复堪事,比成此书,便大顿。</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料想弟一定会经过彼地,暂且抒怀念之意。如误了如此时机,以后约会恐难以希求。临书多有叹息!我已经衰弱得胜任不了任何事情,写完此信,便感到极端的困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节日帖》原文:</p><p class="ql-block">廿日羲(之)顿(首)。节日感叹。深念君增伤。灾雨。君可也。</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二十日,王羲之叩首。在节日里不禁感叹,深深思念您,愈发增添了伤感。又有灾害性的雨,您还好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仆可帖》原文:</p><p class="ql-block">仆可耳,力数字。王羲之顿首。</p><p class="ql-block"> 释文:</p><p class="ql-block">仆人还可以,勉强写几个字。王羲之顿首。</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想弟帖》《节日帖》《仆可帖》</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顿首</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旦夕帖》原文:</p><p class="ql-block">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京中安宁,周抚出使归来后有望升任州将;桓温对此表示欣慰,并催促其履职;谢奕外任平安;谢尚逝世后,王羲之寻访其故居,悲情难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嫂安和帖》原文:</p><p class="ql-block">伏想嫂安和,自下悉佳,松上下至乖隔十八年,复得一集,且悲且慰,何指喻。嫂疾至笃,忧怀甚深,穆松难为情,地自至,犹小差,然故忽忽,冀得凉渐和耳。</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想到嫂子身体安好,下身也都还好。松上下的人到了,与他们分别了十八年,如今又能相聚一次,真是又悲伤又欣慰,这种心情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嫂子的病非常严重,我内心十分担忧。穆松也很难为情,自我安慰说病情稍微好了一点,但仍然很恍惚,希望天气凉爽后能逐渐好转。</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旦夕帖》《嫂安和帖》</p> <p class="ql-block">柳公权《伏审帖》原文:</p><p class="ql-block">伏审姊姊八月定发,弟与廿八弟同从行,远闻不胜忭跃。今日元七来,望弟速到极也。愿在路谘闻,不停滞,幸甚。未即展豁,尚增悢悢,不一一。公权呈廿三弟、廿六弟、廿八弟、卅弟处,卅一弟意不殊,前要小楷,后使送往。空。</p><p class="ql-block"> 释文:</p><p class="ql-block">得知姐姐八月必定出发,弟弟我和二十八弟一同随行,远远地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今天元七来了,盼望弟弟们能尽快到达。希望在路上能不断听到(你们的)消息,不要停留耽搁,那就太好了。(现在心情)还没有完全舒畅,仍然增添了一些惆怅,就不一一说了。公权呈给二十三弟、二十六弟、二十八弟、三十弟,三十一审弟的意思也一样,之前要的小楷,后面会派人送去。空白。</p> <p class="ql-block">柳公权《伏审帖》(此刻石帖左右次序颠倒)</p> <p class="ql-block">欧阳询《兰惹帖》原文:</p><p class="ql-block">贞观六年仲夏中旬,初偶诣兰惹,猥辱见示诸家书,徧得看寻。可以顿醒滞思,各甚嘉妙。今昔孰为比肩,至于兴叹耳。珍珍重重,因书此叙于其后。渤海郡率更令欧阳询记之。</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贞观六年五月中旬,我起初偶然来到兰惹寺,承蒙(寺中之人)辱临并展示各位名家的书信,得以全部观看探寻。(这些书信)可以让人立刻唤醒凝滞的思绪,每一幅都非常美好精妙。古今相比,谁能与之并肩呢,以至于让人发出感叹。十分珍惜重视,因此写下这篇叙文在它们后面。渤海郡率更令欧阳询记录此事。</p> <p class="ql-block">欧阳询《兰惹帖》(此刻石帖里有欧阳询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王凝之,字叔平,王羲之次子。工草书和隶书,娶才女谢道韫为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凝之《八月帖》,这里只存了二行。《八月帖》是王凝之写给庾氏女儿的一封信,可能是在八月二十九日,王凝之想到明天就要开始制作寒衣,感慨时光流逝,思念之情愈发深远,于是写下此信,表达对女儿的关心以及自己的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凝之《八月帖》(此刻石帖只存了二行)</span></p> <p class="ql-block">钟繇《还示表》原文:</p><p class="ql-block">繇白:昨疏还示,知忧虞复深,遂积疾苦,何乃尔耶?盖张乐于洞庭之野,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岂丝磬之响、云英之奏非耶?此所爱有殊,所乐乃异。君能审已而恕物,则常无所结滞矣。钟繇白。</p><p class="ql-block">(后面缺“滞矣。钟繇白”)</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钟繇敬告:昨日的回信已经收到,知道你的忧虑仍然很深,这才郁积成病,你何苦如此呢?就如在洞庭湖边演奏音乐,鸟听到了便高飞而去,鱼听到了便沉潜而下,这难道是丝竹钟磬之音、甘露琼浆之乐不好吗?这是因为喜爱有所不同,因此快乐也就不同。你如果能审视自身,宽以待物,心中就无所抑郁了。钟繇告白。</p> <p class="ql-block">钟繇《还示表》</p> <p class="ql-block">草圣张芝是敦煌郡渊泉县人,也就是今甘肃省瓜州县。</p><p class="ql-block">张芝《秋凉帖》,亦称《八月帖》《秋凉平善帖》,其原文:</p><p class="ql-block">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深为秋凉平善。广闲弥迈想思无违。前比得书,不逐而行。望逺悬想。何日不懃。捐弃漂没。不当行李。又去春送举丧到?美阳。须待伴比。故遂蕳绝。有缘复相闻。飡食自爱。张芝幸甚幸甚。</p><p class="ql-block"> 释文:</p><p class="ql-block">八月九日,张芝告白:府君足下,秋日天凉,平安否?深为挂念。空闲时候,满心思念,盼无别离。前些日子收到书信,却不能挨上日子过去,但那远离足下、记挂牵心的感念之情,哪一天不是这样浓烈。然而厌弃了随波逐流、漂泊不定的行李般的日子,不想再这般生活了。又兼去年春天因举丧发葬而随行,到了美阳之地,必须停留于此,与之相伴,因此也断绝了外界书信。如有缘我们会再次相见的,请在餐食上当心,更要爱惜自己。张芝(能得府君抬爱)真是幸运啊!</p><p class="ql-block">张芝《秋凉帖》</p> <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李世民《艺韫帖》《枇杷帖》《辱书帖》</p> <p class="ql-block">李世民《艺韫帖》的原文:</p><p class="ql-block">叔艺韫多材,慈深善诲。蔼夙奉趋庭之训,早擅临池之工。闻其比来复爱飞白,昨故戏操翰墨,聊以示蔼。惭六文之丽则,异五际之芳词,忽枉来书,谈饰过实。顾惟菲迹,非敢当仁,披览循环,祗以增愧。故斯表意,馀不多云谘。</p><p class="ql-block">(首部残损,缺一行七个字—叔艺韫多材,慈深)</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叔叔您才艺高超、多才多艺,慈爱深厚且善于教诲。我(蔼,此处可能是李世民自指)早年就遵从您的教导,很早就擅长书法。听说您近来又喜爱飞白书,昨天所以我也试着拿起笔来写了一些,姑且展示给您看。(我写的这些)与精妙的六文、优美的五际之词相比,实在惭愧,忽然收到您的来信,对我的夸赞过于实际。回头看看我自己的作品,实在不敢当,反复阅读您的来信,只觉得更加惭愧。所以在此表达一下我的心意,其他的就不多说了。</p><p class="ql-block">李世民《艺韞帖》</p> <p class="ql-block">李世明《枇杷帖》原文:</p><p class="ql-block"> 使至,得所进枇杷子,良深慰悦。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今者梅炎藻夏,麦气迎秋,香标兰坂之风,镜转桂岩之月,为善之暇,想足怡神。延望白云,载深离绪,聊疏绿字,此不多申谘。</p><p class="ql-block"> 释文:</p><p class="ql-block">使者到了,收到所进贡的枇杷,我心里十分欣慰喜悦。这枇杷作为美味珍贵的水果,在当下新鲜水果中堪称第一。但四川路途遥远,以后就不用再辛苦送了。如今正是梅子成熟、夏日炎热的时候,麦气飘香,仿佛迎来了秋天,这里的香气可与兰坂的风媲美,月亮如镜子般转动在桂岩之上,在做好事之余,想必足够让人心情愉悦。远望白云,心中满是离别的思绪,姑且写这封信,就不多说了。</p><p class="ql-block">李世民《枇杷帖》</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的萌芽</p> <p class="ql-block">刻《フ》宽带纹彩陶钵 半坡类型</p><p class="ql-block">高8.1cm 口径2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大口徽敛,弧腹,圆底。口沿外施一周黑色宽带纹,并有一刻划符号。</p> <p class="ql-block">双钩纹双耳彩陶罐 辛店文化</p><p class="ql-block">高33.5cm 口径12.5cm 底径11.8cm</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大口,长直颈,鼓腹,底四陷,双颈肩耳,施红黑彩,上腹部饰双勾纹。</p> <p class="ql-block">肢爪纹彩陶壶 马厂类型</p><p class="ql-block">高33cm 口径11.2cm 底径9cm</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口外撇,直颈,长圆腹,平底。双腹耳。施黑彩,上腹部饰肢爪纹间圆圈纹。</p> <p class="ql-block">  “万字福”</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 殷商</p><p class="ql-block">3.3×2.2cm 3×3cm</p><p class="ql-block">2.8×1.8 cm 3.5×2.7cm</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刻痕清晰,多字可辨:丙、卯、交、贞、来、五、其、雨,等等。</p> <p class="ql-block">甲骨残片(商代)</p><p class="ql-block"> 四块牛胛骨上刻有「丙」「卯」「其」等字,刀痕尖锐如锥。放大可观察刻痕深浅变化。</p> <p class="ql-block">垂鳞纹秦公鼎 春秋</p><p class="ql-block">40.5×41.5cm</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折沿,平唇,双立耳宽厚微外撇,敛口,浅腹下垂,平底略圆,三蹄足,足端微内敛,足上部有《山》字形三齿扉棱。以扉棱为鼻脊饰兽面纹,兽面纹下饰凸弦纹为界。口沿下饰一周含目窃曲纹,目作乳丁状突起,腹部饰三周鳞片相错排列的垂式重鳞纹,颈部与腹部间以两道凸弦纹相隔。耳外廓饰扁、圆相间的垂环纹。器腹内壁两行六字铭《秦公作铸用鼎》,布局不十分规整,但笔势劲挺,结字秀美。</p> <p class="ql-block">  秦公鼎,春秋时期,“秦公作,铸用鼎”六字铭文,章法不规则,笔势劲挺。</p> <p class="ql-block">《万石》仓印 汉 15x12×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松木质,长方形,四角打磨成圆角。一面刻《万石》二字,云梦秦简《效律》规定:县仓《入禾,万石一积而比黎之为户》,即粮食入仓,以《万石》为一仓。汉承秦制,粮仓管理制度相当严密。</p> <p class="ql-block">  万石印仓,国储、军储的计量,一枚木质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晋归义氏王》金印 晋 2.3x2.3x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晋朝赐予陇南一带氏族酋长的印信。印面大致星方形,阴文小篆《晋归义氏王》五字,布局规整。驼钮,驼呈跪姿,体貌驯顺,具有中央王朝颁赐给少数民族首领印型的典型特征,见证了晋朝与氏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是研究魏晋时期民族关系、氏族历史以及当时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实证资料。</p> <p class="ql-block">  晋归义氏王金印,赐给少数名族的一方驼钮金印。</p> <p class="ql-block">《魏归义氏侯》金印 巍</p><p class="ql-block">2.25×2.25×2.5cm 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金印羊钮,印面正方,阴文篆书《魏归义氏侯》五字。氏、羌是生活在甘肃、青海、西川的古老民族,部落内由王侯相统领,从汉武帝开河西,置武都,到魏晋时期,氏、羌族首领多受中央王朝的拜封。目前存世的魏晋时期氏、光族下级官吏的印章有一定的数量,而王侯印章校少,尤因曾魏时间短促,颁赐给少数民族王侯的金印极为罕见,这件《魏归义氏侯印》是目前国内已知的唯一。</p> <p class="ql-block">  魏归义氏侯金印,因魏仅存在四十多年,目前国内已知唯一。</p> <p class="ql-block">“白马作"毛笔 汉代 </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通长23.5厘米,杆径1.6厘米。笔杆竹质,中空,精细匀正。笔杆中下部阴刻篆体“白马作”三字,“白马"是制作工匠的名字,体现了当时制作刻勒工名的手工业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 笔头外覆黄褐色软毛,笔芯及锋用紫黑色硬毛,刚柔相济,富有弹性,笔锋狼毫今挺立,适于在简牍上书写。笔杆后端尖头削细,以便于插入发髻。长度约合汉尺一尺,与《论衡》所谓"—尺之笔”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汉代毛笔出土物极为罕见,这支制作精良、保存完整的汉代毛笔极为珍贵,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精良的汉笔。</p> <p class="ql-block">  笔杆后端尖头削细,以便于插入发髻。</p> <p class="ql-block">一、简牍厅</p><p class="ql-block"> 汉简,是汉代书写在竹木简上的文字记录。甘肃因特殊地理位置,出土大量汉简。其内容丰富,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汉代社会的珍贵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 从书法看,汉简上字体多样,呈现出篆书向隶书、隶书向草书演变的痕迹,具有极高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书法史研究的重要实物。居延新简存篆隶交融之态,肩水金关汉简签牌尽显隶书韵味。历经千年,简上墨色犹存,凝固着岁月的痕迹,给后人遗留下来鲜活的基因库。</p><p class="ql-block"> 出现简牍以后,中国文字开始普及。</p> <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简牍,但没有被保存下来。除金石外,简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书写载体,使用了两千多年,至东晋时期,才逐渐被纸张替代。</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以竹制的称为《简》,以木制的称为《牍》。或细条形的称《简》(简札),方形的称《牍》(方 牍),合称《简牍》(因地制宜,南方用竹,西北用木)。</p><p class="ql-block"> 楬,标签,用于标明物品或文书的数量及名称,有实物楬和文书楬。实物楬可直接系于实物上,亦可系于盛装实物的囊囊。实物楬的形制大小往往与所系实物大小相应,故大小不一。楬首多画网格纹或涂黑,穿绳系于物品或文书之上。有些楬首没有网格纹或涂黑,但楬首两侧皆有缺口用以系绳。</p><p class="ql-block"> 检,一般首尾各一,有缺口,系绳以后敷黄泥盖上印章用以封缄。</p><p class="ql-block"> 甘肃简牍多以松、胡杨、红柳等制作而成,一般出土于长城烽燧遗址、墓葬和废弃水井。</p> <p class="ql-block">居延新简 汉 22×3.1×0.4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篆书简。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正、背两面书写。幸教,犹赐教。</p> <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汉简 汉 22.3×1.3×0.2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篆书习字简。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正、背两面书写。</p> <p class="ql-block">武威旱滩坡19号晋墓木牍 晋</p><p class="ql-block">28.5×10.4×1cm 28×6x1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武威旱滩坡19号晋墓木犊。1985年出土于武威旱滩M19墓葬。</p> <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汉简 汉 6.4×2.9×0.2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木楬。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楬上画网格纹,有一穿孔。两行书写。此实物楬用以说明候长陈长生所持具弩强度和数量情况。具弩,配套完整的弩。</p> <p class="ql-block">  汉代木楬,有点类似现在的商品标签。</p> <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汉简 汉 16.7×2.3×0.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吏士画像简。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质。正、背两面均为墨线勾勒的图画。正面上方所绘人物,侧身直立,戴冠,穿长袍,束腰,着黑履,双手置于胸前作揖状;下方所绘人物,头戴似禽类冠,身形更为简略。背面上方绘有一名腰间佩剑人物,侧面直立,当为武吏,戴高冠,长袍着地;下方绘一匹马,马嘴处拴一缰绳,作嘶鸣状,配有马鞍,长尾翘起,尖耳上竖,四肢纤细。</p> <p class="ql-block">  简牍上还画着小画,感觉像无聊时画的小人儿,或许是上课时的走神之作。</p> <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汉简 汉 12.5×1.2x0.2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墨兔画像简。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质。</p> <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汉简 汉 15.2×1.2×0.2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牛画像简。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质。正面习字,背面画有牛。</p> <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汉简 汉</p><p class="ql-block">4.3×1×0.1cm 4.5×1.3×0.1cm</p><p class="ql-block">3.5×1×0.1cm 4.9×1.3×0.1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削衣。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制。</p><p class="ql-block"> 削衣主要有两类,一类为书写错误后用书刀刮削的薄片,一类为练习写字后削去写好的字以供习字者反复书写。</p> <p class="ql-block">居延新简 汉 18.2×1.9×0.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习字简。1973至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木简。正、背两面书写,正面习字,《富贵昌宜侯王》为汉代吉语。</p> <p class="ql-block">居延新简 汉 21.8×1.2×0.4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习字简。1973至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木简。文书用字练习。</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汉简 汉 23.8×2.1×0.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效谷遣吏御迎使者张君往来过凛书。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简。内容是冥安下发的效谷遣吏御迎使者张君往来过票文书,要求令史按三月四时上报。</p> <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汉简 汉 10×1.2×0.2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论语简。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简。</p> <p class="ql-block">  古人的请假条。</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建武三年隧长病书</p><p class="ql-block"> 古代牛马的请假条,双腿肿胀,胸胁胀满,无法进食,不能干活,上报领导就医审批,而且是层层上报。领导最终不耐烦的批示,批准就医。牛马在每个简牍上都工工整整写着:敢言之,而领导批复则是草书。</p> <p class="ql-block">从这请假条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1、请假制度必须层层上报,不能越级(燧长党-候长党-候官)。</p><p class="ql-block">2、审批时效还是比较快的。</p><p class="ql-block">3、就医条件还是可以的,可以马上就医。</p> <p class="ql-block">  左下为候官潦草的批示。</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汉简 汉 23.4×10×0.35 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阳朔二年传车亶舉簿。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简10枚,松木,主要记载悬泉置传车和亶舉的完好敝损情况。</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公务车管理单“,记载悬泉置驿站向主管部门汇报车辆配备完好情况的文薄,传车应该是专门的公务车,亶舉是运送物资的车辆。从简牍上看,这地方传车6辆还有3、4辆能用,亶舉3辆全坏了……,赶紧报修啊!</p> <p class="ql-block">  这组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被学界称为“传车亶舉簿”,以工整隶书书写,其中“阳朔”为西汉成帝年号。该簿册是悬泉置的官员对悬泉置传车好坏情况进行统计后,以书面形式向上级(效谷县)详细汇报的文件,但不知何故没有发往效谷县,而是留在了悬泉置当地。学者认为,此册日期、官吏名字完备,一次写成且字迹相当规整,应该不是草稿,或是属于待发的正本,或是用于存档的底本。</p><p class="ql-block"> 从此册可以看到,悬泉置的传车数量大致为十乘或十五乘,其中包括有损坏的传车。</p> <p class="ql-block">  传车以逐站换乘的接力方式为使用者提供车马服务,既可以派到上一站迎接,也可以送人到下一站目的地。官员调用传车须持有传信,传信既规定了传车的类别、等级、运行方式,也是持有者在沿途各站获得食宿保障的依据。</p><p class="ql-block"> 传车运行需要较大的经费保障,在汉代国力强盛时,承担这些消耗尚有余力。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国力日衰,加之对于邮驿系统需求的降低,传车的存在意义逐渐减弱,终被驿马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  这上千年的麻绳依然如初。</p> <p class="ql-block">《仪礼》木简 汉 </p><p class="ql-block">33-56×0.8×0.28 cmx10</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仪礼》简分木质和竹质两种,共469枚,编为甲、乙、丙三本,系先编后写。甲本为《仪礼》17篇中的7篇,乙本仅存《服传》一篇,丙本仅存《丧服》一篇。该简册保存基本完好,与今传郑玄注本和贾公彦疏本相比较,可以看出是未揉合今古文以前的西汉后(仓)氏本,其抄写时代可能在西汉晚期,应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古写本,在版本校勘上有很高的价值。并且书写秀丽,结构规范、字态端正,是汉代墨写隶书的上品,具有成熟隶书的雍容气派(典型的蚕头燕尾)。</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前的“教科书” 469枚木简完整抄录《仪礼》部分内容,墨色如新。</p><p class="ql-block"> 《仪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涉及冠、婚、丧、祭、朝、聘、宴、射等多个方面,详细规定了不同场合的礼仪流程和行为规范。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生活诸领域中的习俗、制度和道德规范,为贵族子弟提供必修教材。</p> <p class="ql-block">  展柜灯光特意从上方投射,能看到简面木纹与文字的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汉简 汉 12.9×0.8×0.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论语简。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遺址。</p> <p class="ql-block">居延新简 汉 23x1.1×0.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仓颉篇》。1973至1974年出土于甲渠侯官遗址。竹简,正、背两面书写。《仓颉篇》是我国古代启蒙识字书,此为《仓颉篇》第一章残文,正面所书字间距较小,背面《信》字以下字距不一,已显书写草率。简末《微密》与《倓言》并非相连的一句,应是抄写练习时随意抄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医药木简 汉 23-23.4x0.5-1cm x22</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医药简共计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78枚简为一卷册,系单行隶书书写,每行20-40字不等,分为两种:一种宽度1厘米,边侧有锲口,内容为医治内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的医方,以及针灸方面的刺疗医术及禁忌,共41枚,多呈黑褐色,残朽较甚;另一种寬度0.5厘米,边侧无锲口,内容为医治各科疾病和疑难症的医方,共37枚,为浅黄色。14枚牍为一卷册,有二道编绳,先书后编。医药简内客丰富,保存医药方30多个,所列药物近百味,是研究汉代临床医学、针灸学和药物学的宝贵资料,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这组医药简牍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柏树乡旱滩坡墓群,字体为隶书兼草,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枚鸠杖。学者结合墓葬信息推算年代为东汉早期。学者推断,墓的主人是一位年逾70岁的老医生,这些医药简牍是墓主人对自己多年行医经验和较为有效方剂的记录。和三层的鸠杖联动上了,医药简已经呈现了草书和简化。</p> <p class="ql-block">居延新简 汉 18.3x4.1×0.5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木检。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F22号房址内。以亭行,亦称亭次行,即以亭依次传行。</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汉简 汉 23.5x2x1.5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木检。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汉简 汉 24.2×1.7×1.2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木检。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p> <p class="ql-block">  检,一般首尾各一,有缺口,系绳以后敷黄泥盖上印章用以封缄。</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汉简 汉 24.1×2×0.2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木检。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马医充国封缄书案的检。</p> <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汉简 汉 16.6x2.9x0.4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签牌。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简。正、背两面书写。以邮亭书夜行,应是邮书按照邮亭次序书夜不间断传行。背面习字。</p> <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汉简 汉 15.9x3.5x0.5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签牌。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简。</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汉简 汉 22.9x0.9x0.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传马名籍。1991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简。主要描述马匹的毛色、性别、印迹,年齿、身高等特征及名字,以便存档检核。</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汉简 汉 22.9×0.8×0.2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从者名籍。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简。主要描述从者赵子产的年龄、具体形貌、衣着等特征。</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汉简 汉 23.8×019×0.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当食案。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遺址,木简。</p><p class="ql-block"> 案,查证之意。经查证将有关事项记录在案的文书形式亦称做案。</p><p class="ql-block"> 《当食案》与是指那些按规定列于当廪者档案的士卒。</p> <p class="ql-block">地湾汉简 汉 23.1×2.3×0.4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功劳案。1986年出土于地湾遺址,木简。正、背两面书写。功劳是汉时计算政绩的名称与单位。此为记录官员功、劳多少的账簿。</p> <p class="ql-block">居延新简 汉</p><p class="ql-block">22.6×1.2x0.2cm 22.6x1.4x0.2cm</p><p class="ql-block">22.6x1.6×0.2cm 22.6×1.7×0.2cm</p><p class="ql-block">22.6×1.3×0.2cm 22.6×1.5x0.2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相利善敝剑册。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共6枚,木简,每简一行。原有编纶三道,编绳处右侧有锲口,编绳已朽毁不存。六简容字210个。规整隶书,墨色如新。内容主要是辨识宝剑的标准和方法,提出鉴定善剑四条标准、鉴定敝剑六条标准以及辨识善剑敝剑纹饰的四条标准。鉴定宝剑,要《起拔之,视之身中》,判断剑身的《白黑坚》及《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汉简《相利善敝剑册》</p><p class="ql-block"> 国宝级文物,军方发放到部队鉴定刀剑的标准和方法,为后人留下鉴定刀剑的重要知识与技术指导,同时它也是汉代中央政权推广的官方规范文书——隶书中的写作“范本”。</p> <p class="ql-block">  判断剑是否锋利(利)、吉祥(善)或有收藏价值(故器),需拔出观察剑身:若刃部无研磨痕迹,则为古剑:若剑身有平行且连续的黑色锻纹,则为良剑。</p><p class="ql-block"> 若剑脊(逢)与刃部(白坚)交界处纹理自然,且刃纹未延伸至剑脊三分之一处即中断,则为天下利剑:若剑身有粟粒状纹路,则兼具锋利与吉祥。</p> <p class="ql-block">  前两行是鉴定善剑四条标准。</p><p class="ql-block"> 四条核心准则,如“欲知剑利善器者,起拔之视之”强调需拔剑观察细节。</p><p class="ql-block">1、身中无推处。无推处的剑说明是《故器》,即有收藏价值的古器物;</p><p class="ql-block">2、有黑两桁不绝;</p><p class="ql-block">3、《白坚》至逢三分所而绝;</p><p class="ql-block">4、身中生如黍粟状。</p><p class="ql-block"> 若这四条标准都具备,则是利而善的宝剑了。</p> <p class="ql-block">   中间两行是鉴定弊剑的标准:有六条劣质特征。</p> <p class="ql-block">   后两行辨识善剑敝剑纹饰的四条标准。</p> <p class="ql-block">《西狭颂》拓本 清 36.3×21.6cm</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翁西狭颂》,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鱼窍峡,东汉建宁四年(171年)仇靖撰刻并书丹。全碑分为额、图、颂、题名四部分,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翁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结字高古、用笔浑厚,显得方整雄伟,饶有意趣。</p> <p class="ql-block">  汉代简书《相利善敝剑书》与汉代碑刻《西狭颂》的对比,不难看出由隶变走向成熟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汉简 汉 23.5×2.5×0.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私人用传申请。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简。正、背两面书写,是陈同因家私市居延申请用传。啬夫根据没有官狱征事的情况进行审核,认为其可以取得传,并提交县尉审核,合格后由南阳郡西鄂县颁发,印文《西鄂守丞印》。</p> <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汉简 汉 13.2×2.6×0.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私人用传申请。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简。正、背两面书写,是北阳曲里弘私人用传的申请,印文为《长安右丞》。汉代的通行证称为《传》,传分为公务用传和私事用传,公务用传主要颁发给官吏使用,普通百姓私人用传需要先向乡里申请,乡里审核确为《毋官狱征事》,即不是正在服兵役、劳役、刑役人员后,报县级单位签发。</p> <p class="ql-block">居延新简 汉</p><p class="ql-block">22.5×2×0.3cm 23x2×0.4cm</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甘肃简牍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东汉建武六年(30年)甲渠言部史毋铸作钱发冢贩卖衣物于都市者书。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F22号房址内。内容为甲渠鄣候向大将军幕府每季度按一定要求上报的文件底稿存档。当时,窦融领河西五郡大将军,禁止河西兵民铸私钱、盗墓和史卒私卖衣物,而且要求每季度将情况报告一次。</p><p class="ql-block"> 注意上面年的最后一笔,刻意拖长,不知道是否公文写作的特殊形式。</p> <p class="ql-block">居延新简 汉</p><p class="ql-block">11.9×1.9x0.3cm23x1.9×0.2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东汉建武六年(30年)甲渠言部吏毋作使属国秦胡卢水士民者书。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F22号房址内。</p><p class="ql-block"> 简文大意为建武六年七月乙卯这天,甲渠鄣代理侯报告,前接到居延都厨府移发过来的大将军幕府书,府书说张掖属国秦胡卢水士民,自从战事起来以后,因顿愁苦,多教流亡到各郡县,官吏以……藏匿。现在明确告知吏民百姓,凡吏使秦胡卢水士民,放牧种田的人都不再遣发,请各级查明有无,四时回报。接到府书的甲渠侯官进行了自查,并回报都尉府,未发现有甲渠部吏员私自役使秦胡卢水士民的情况发生。</p> <p class="ql-block">敦煌马圈湾汉简 汉 22.3×1.3×0.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汉简。1979年出土于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胡译是汉代专门设立有专门从事语言翻译的人员,称为胡译。</p> <p class="ql-block">敦煌马圈湾汉简 汉</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24.5×1.1×03cm 24.5×1.1×0.3 cm</p><p class="ql-block">23.5×1.5×0.1cm 24.7×0.9×0.3cm</p><p class="ql-block"> 汉简。1979年出土于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敦煌马圈湾汉简 汉 23.8x1.2×0.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汉简。1979年出土于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河西四郡是指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在汉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汉简 汉 23.5×0.9x0.2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粟出入簿。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简。分两栏书写,主要记录守署萧嘉送西罕侯封调所食粟的具体数量。</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汉简 汉 23.3×0.75×0.2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粟出入簿。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遺址,木简。分三栏书写,主要记录西汉绥和二年(前7年)遮要置啬夫嘉付给县泉佐赵并粟八斗、马四匹,用于迎送都吏张大仲。</p> <p class="ql-block">二、纸张、绢帛部分</p> <p class="ql-block">带座铜菩萨立像 北魏 高16.7 cm</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立姿,头戴宝冠,胸佩缨络,背光呈火焰状,四足方座。</p> <p class="ql-block">  造像头戴宝冠,手持净瓶、莲蕾。另因其头光背面铭文中有“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所以其年代被展牌标注为“北魏”,但也有争议。</p><p class="ql-block"> 通过铭文可知,其由“张锡宗”出资制作。据学者统计,类似的造像在天水、宝鸡、扶风、西安、固原等地的博物馆中均有收藏,总数约十件,铭文完全一样,均由张锡宗供养,应为同一模具所制作。学者研究认为,北魏太平真君时期造像并不多见,大多出自河北定州一带,并且与这批张锡宗制作的造像有很大差别。张锡宗这批造像身体扭曲等特点明显模仿了隋唐时期的造像,不同于北魏时期。综合种种证据,学者推断这批造像是后代伪作。有学者认为,造像本身可能最早是宋代铸造的,又因为铭文是铸造后所刻,因此铭文年代应该更晚。</p><p class="ql-block"> 综上,年代标为“北魏”也似不妥。</p> <p class="ql-block">带座铜立佛像 北魏 高13.1cm</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甘肃省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头戴宝冠,立于方台圆座之上,方台四足。</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麻纸 汉 6x3.4×0.1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纸文书。最早的纸用于包装,应该是用于包裹物品之用,纸上文字可能是在包裏好后题写于纸上的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敦煌悬泉置麻纸文书 汉 19×17×0.1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汉悬泉麻纸。1991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遺址。</p> <p class="ql-block">习字纸 唐 40x29cm</p><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晚唐习字残纸,出土于藏经洞内洪䛒塑像背部,用来包裹洪䛒骨灰袋。</p> <p class="ql-block">  唐代练习纸,也是包装纸。可见古人练习方法和现代小孩子一样逮住一个字练很多遍,帛书上写满了呢,可惜这块布最终用来包了骨灰。</p> <p class="ql-block">木版捺印佛像画 唐 27×21cm</p><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纸质柔软,纤维细而长,用事先刻好的佛像小印在纸上多次捺印而成。正面现存部分,印有十二幅内容相同的一佛二菩萨,上下四排,每排三幅。四周有边栏。背面墨绘坐佛一身。捺印是在印版上涂墨,将印版版面向下印在纸上,而雕版印刷则是将印版版面向上覆纸刷印。两者在技术上虽有不同,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这份《蒙求》属于蒙书,“蒙”字来自《易经·蒙卦》“蒙以养正”。该章还提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因此后世童蒙读物多以“蒙求”命名,据学者统计不下百种,有的也流传到日韩地区。</p><p class="ql-block"> 最早以蒙求命名的书应为唐代李翰所写的《蒙求》,为区分其他以“蒙求”为名的书,又被称为“李氏蒙求”。据学者考证,李翰是唐玄宗到唐代宗时期官员。该书内容多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编为四言对偶韵语,共592句,意在启蒙儿童的历史知识和道德修养,也能为参加科举打下基础。</p><p class="ql-block"> 该书流传很广,版本众多,敦煌藏经洞中便发现了3件,分别为现藏法国国 家图书馆的P.2710号(存20余行)、P.4877号(存2页)和现藏敦煌研究院的敦研95号(存5页),本次展出的即后者其中一页。学者认为,这几份文书里出现了对唐代帝王姓名的避讳字,并且使用了晚唐开始流行的蝴蝶装这一装帧形式,推断其年代为晚唐。本次展览展牌标为“五代”,不知有何依据。</p> <p class="ql-block">【悬泉置帛书-元致子方书】</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封2000年前的私人信件,也是观展者最感兴趣的展品。悬泉置遗址在甘肃敦煌,这里曾是两汉时期的古代驿站。在这里共出土文物约7万件,其中简牍3.5万枚,有字简牍2至3万枚。</p><p class="ql-block"> “元”是一位边塞的基层官吏,因边塞物资匮乏,他想买点东西改善生活,于是写信给在悬泉置当差的“子方”,这份“购物清单”涉及的品类有鞋、毛笔和响鞭。帛书共10行319字,是目前发现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私人信件实物。</p> <p class="ql-block">  这封《元致子方书》1990年出土,出土时折叠成拇指大的小方块,七折。</p><p class="ql-block"> 帛书前9行用工整的汉隶字体书写,捺与左钩都呈蚕头雁尾状,但仍有篆书笔意。结尾一行“自书…”很可能是致信人亲自书写,前9行是他人的代笔。</p><p class="ql-block"> 一个叫“元“的边塞小吏,写给他的朋友“子方”的信。信中,前面写一堆敬语问安的客气话,后面元拜托子方有五件事:一是买一双质量好、走路舒适的鞋,绢韦材质(鞣制皮革),长度二寸(43码);二是买精品毛笔五支(并且说,钱请以便属舍,不敢负);三是拜访次孺并请他给我回信,如果他不在,也请他的夫人代为回复;四是帮助吕子都刻一方印章,他不好意思开口,请我代为转达,务必给我个面子(吕子都愿刻印,不敢报,不知元不肖),刻“吕安之印”四个字;五是郭营尉带了200钱,请他代买响鞭(译文整理见下图)。</p><p class="ql-block"> 最后还写了我的要求比较多,你一定要自个给我办妥了哈,也不知道给他办妥了没有。挺客气的一而再的拜请,要求没少提,突然有种下完单等快递的期待,和两千年前的祖宗共情。</p> <p class="ql-block">《三国志·步骘传》残卷 东晋</p><p class="ql-block">I 24.3×42cm 敦煌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残卷存25行,440字,纸质较厚,曾因被水浸,有霉点。以淡墨线为界栏,内容是西晋陈寿撰《三国志·步骘传》,仅存《步骘传》的后半部和评语的前半部。无纪年,据考为东晋时期抄本,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早期写本之一,书法笔调丰劲挺秀,不失晋隶神韵。通过写卷中的《诣》《封》等俗体字,可探析秦汉隶书经魏晋南北朝流传至隋唐时期的字形变化。</p> <p class="ql-block">  上面有七个浅黄色痕迹的字,这是古代的涂改液,用黄色矿物涂改错。雌黄改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份文书被分成了两半,另一半被伯希和带走现收藏在海外。</span></p> <p class="ql-block">景云二年张君义告身</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这件文书通常被学界称为“张君义勋告”或“张君义告身”,告身为授官的凭证。这是一份唐朝时期对将士的告身(嘉奖)文件。</p><p class="ql-block"> 据张大千在同时出土的公验文书上所写跋文,此告身是1941年张大千在莫高窟前沙地中吃瓜后拿沙子擦手时发现的。发现时,这件告身纸连同景龙三年给张君义的其它几件公验抄件一起,包着一颗削去了头顶骨的人头,加上左腕及右手姆指,放在一只麻袋中。这些部位应是张君义本人的尸骨,学者推测他可能在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以后的某次战役中,因头顶骨被敌人削去而死。为了让其魂归故里,其战友将其部分尸骸带回敦煌,交给其家人,其家人抄录了官府给他的公验及朝廷下颁的告身(告身没有钤印,所以不是原件,可能是家属的抄录件),并重新包裹收殓,带到福地莫高窟,入葬瘗窟,其用意可能是为这位亡者祈求冥福。其出土地点应当是莫高窟北区的某个洞。被日本天理图书馆购得,而这件张君义告身被文化部委托徐伯郊从香港高价购回,次年拨交敦煌文物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这件告身相对完整反映了唐代公文流转的程序:告身由尚书省吏部草拟事由奏报,负责官员签署后由门下省审核,审核通过后由皇帝“画闻”,之后再交由更部负责告身的发放。但这件告身上报时正好赶上李隆基以太子身份监国,所以审核机构变成了左春坊,太子所写的字也由“闻”变为“诺”,这些都是在其他文书难以见到的,可以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  敦煌文献中已发现的“勋告”仅此一件。</p> <p class="ql-block">金光明经 唐 25.8×40cm</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楷书。黄麻纸二张,每张书28行,行17字。</p> <p class="ql-block">南朝真迹!近1600年前《金刚经》免费</p><p class="ql-block">看</p><p class="ql-block">墨韵文脉一书刻同辉</p><p class="ql-block">这才是今夏真正最值得看的免费展!</p><p class="ql-block">只有亲眼见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南朝手写本真迹,方可感受无声之震撼。</p><p class="ql-block">这是距今约1600多年的遗珍啊,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刚经》抄本。</p><p class="ql-block">一笔一划,古朴庄严,跨越时空直面古人,虔诚的笔触与信仰,灵魂都为之震颤!</p> <p class="ql-block">彩绘墨书铭旌 汉 202x47.3cm</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铭旌,亦称明旌、旌明,或单称铭,是题写灵板称呼的旗幡。此铭旌1972年出土于武威磨嘴子49号汉墓。绢底,彩绘墨书。</p> <p class="ql-block">  招魂幡,绢底,是汉代少有留存的彩绘墨书(除了简牍)。上面用鸟虫篆字写的墓主籍贯,“姑臧东乡利居里壶….”下部字迹已残缺难辨。汉代姑臧 (即今武威)。</p><p class="ql-block"> 顶端以墨涂之,作旌头。旌头下左右各绘一圆圈,左方圈内绘蟾蜍和玉兔,代表月亮;右方圈内绘三足乌和九尾狐,代表太阳。月轮圆廓用黑彩,而其中的蟾蜍、白免填以白粉,日轮圆廓用白粉,其中的三足乌以填黑彩、画师有意作黑白二色的交错对应,以求产生更为鲜明的视觉效果。太阳月亮引导灵魂升天,湖北武汉马王堆汉墓里的T形帛画有类似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铭旌正铭墨书小篆8字可辨:《姑臧东乡利居里壶》,下部字迹已残缺难辨。汉代姑臧,即今武威。其书法为篆书,但与常见的小篆不同,属于鸟虫书。如《乡》与《里》的点画有意追求屈曲形态,并在起、收笔上有模仿鸟形、虫形,兼具装饰性与书写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所言:《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与此铭旌相符。</p> <p class="ql-block">敦煌马圈湾帛书 汉 43.9×1.8×0.1cm</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1979年出土于敦煌马围湾汉代烽遂遗址。帛书为匹帛的首端,呈长条形,左侧为毛边,系绢帛织成下机时,裁割而成;右侧边缘较齐整,为裁制衣服时留下的剪边;上端作半弧形,边缘平齐,显系剪口;下端平直,为原帛边。帛书上端往下至27厘米处,呈麦秆色,为整匹绢帛染色时有意留下,以作录文之用的空白部分。其上端因被剪去,形制不明。下端有染色时缝合的痕迹,染色后拆开,故留有明显的褶皱和不规则色块。空白部分的两侧和下端,染为红色。帛书为染色后所写,书于空白部分的中间偏右部位。为研究汉代市贸制度、绢帛价格和边塞的绢帛来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个展签做得很是典范,就这一小长条帛书,在别的展上很容易被忽略。而它这次的展签怎么写的呢?通过四条边边缘不同的处理方式,判断有的是绢帛下机时裁剪后的毛边,有的是原帛边,有的是经过齐整的剪边。中间的褶皱是染色时缝合的痕迹,并继而根据此判断当时绢帛使用的诸多细节。简直是侦探推理,真是让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铭旌 汉 61.4×49.1.cm</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铭旌为红褐色,上有篆书,四字可辨《里刘次洲》。其书风与追求平正体势的篆书不同,整体向右上倾斜,可能是日常书写习惯的不经意呈现。用笔中、侧锋并行。点画富有直曲、粗细的变化,熟练而不失率意,厚实而不失灵活,既带有一定的行草书笔意,又有一定的装饰意味,显得生动自然而有趣。</p> <p class="ql-block">  透过这些古人的真迹,仿佛看到他们的生活琐碎、情感思绪,一笔一划间,是与古人的跨时空对话,那种联结感太奇妙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