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洛阳城褪去喧嚣,八面飞檐托起的应天门在灯火中舒展双翼,恍若穿越千年的神鸟振翅欲飞。这座始建于隋代的“天下第一门”,以其磅礴气象与跌宕命运,承载着华夏文明最瑰丽的记忆。应天门原名则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宫的正南门。城楼如巨舰泊于洛水之畔,双向三出阙的建筑形制史无前例——左右阙楼与主城楼以廊庑相连,形成“凹”字形的巍峨格局,五重飞檐斗拱交错,十二根朱红立柱擎天而立,其上雕梁画栋间,琉璃鸱吻吞云吐雾,鎏金铜钉在阳光下流转着帝王家的威严。每逢朝会大典,鼓乐声中天子乘辇穿过“天门”,万国使节执圭而立,旌旗蔽日,钟磬齐鸣,盛唐气象在此刻凝成永恒的画面。历史的烽烟曾多次染指这座巍峨城楼。武则天在此登基称帝,将则天门改名应天门,以“顺应天命”之意昭告天下;安史之乱的烈火却让它化为焦土,后虽重建,却难复盛唐荣光。直至北宋末年,应天门在战火中彻底倾颓,只留下残垣断壁在洛河的呜咽中诉说往昔。</p> <p class="ql-block">明堂。又叫“万象神宫” ,是唐代洛阳城宫城正殿,也是儒家的礼制建筑 ,用于古代帝王明政教,举行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它始建于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长宽均为105米,高约98米 ,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堪称中国建筑的巅峰之作。20世纪80年代被考古发现,2008年立项保护,2009年开始复建,2015年4月建成开放。重建后外观总体高度33.52米,顶部有6.2米高的鎏金避火球 ,共8个展示厅,展示明堂考古发掘、历代明堂规模、遗址全景浮雕等内容。外观三层,可登临。底层正方形,端庄稳重;中层十二变形,覆圆盖且有九龙;顶层二十四变形,覆圆顶攒尖,饰金宝凤 。室内是多层复合空间,有巨型通心柱。武则天将其建于紫微城内,打破周礼明堂建在城南的传统,作为洛阳城的外朝正衙,呼应天上心宿星座,是其皇权象征,也展现了当时高超的设计与施工水平。</p> <p class="ql-block">天堂。亦称通天浮屠、天之圣堂 ,始建于公元689年 ,位于明堂北侧 ,是武则天感应四时、与天沟通的御用礼佛堂 。如今重建的天堂高达88.88米 ,是仿唐格塔式建筑,外观五层,内有九层,明暗相间 ,彰显帝王至尊地位。证圣元年(公元695年) ,因大臣薛怀义失宠纵火,天堂失火并殃及明堂,二者俱毁 。后虽有重建相关记载,但历经岁月沧桑,原建筑已不存,现在建筑是遗址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明堂天堂景区如今是隋唐洛阳古城国家遗址公园重要部分 ,兼有大遗址保护、文物及艺术品展示、文化创意、旅游参观等功能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实景演出等,再现盛唐辉煌,是洛阳弘扬盛唐文化的世界级建筑文化艺术精品景区。</p> <p class="ql-block">如今重焕新生的应天门,在考古学家的探铲下重现真容。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交织,让唐代城阙的雄浑与现代建筑的光影美学完美融合。登上城楼,脚下是历经千年的夯土台基,眼前是数字投影还原的唐代乐舞;夜幕降临时,3D灯光秀在城墙上演绎《神都志》,武则天的金冠凤辇、玄奘西行的驼队、万国来朝的盛景,在砖石间次第铺展,仿佛时光在此刻折叠。站在应天门的飞檐之下,北望紫微宫遗址,南眺天街中轴线,千年古都的气韵扑面而来。这座见证了十三朝兴衰的“中华第一门”,既是凝固的建筑史诗,更是流动的文明长卷,将洛阳城的厚重与灵动,永远镌刻在华夏文明的苍穹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