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出门,或者回家,我总会在熟悉的街道上与母校德化县第一中学和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原城关小学、红卫小学)相遇。行走在人生之路上,花开花落,叶枯叶落,云卷云舒,美好的时光在那云中映出最清晰的影子,永久烙印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依稀记得德化一中里面有个文庙,我们都叫孔子庙,据载建于北宋天禧至庆历年间(1017-1048年),主体建筑,气势磅礴,庙内的建筑,独具匠心,彰显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庙内的殿堂非常飘亮,红墙黛瓦,金碧辉煌,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庙内的神像庄重肃穆,孔子的塑像庄重肃穆,仿佛在守护着中国的文化传统。整个文庙,高大、美丽、壮观。庙前有个小石拱桥,两边是池塘,池塘里种着莲花,旁边种着树木和花草。置身桥上,看着池里的莲花,亭亭玉立,清流可掬。进入文庙,让人身心舒适,使人更易体悟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可惜的是在1979年10月被一场大火给烧掉。德化一中和德化二实小,两个学校的教室,都是土房结构,又窄又小,十分的简陋和陈旧,桌椅破旧,操场那都是土质,四周种几棵树木和花草,简单的都不用叙述。那时候,拥有一座好的教室楼,一间好的教室,一个标准化的操场,成了每一个老师和同学们梦寐以求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难忘的还是德化一中旁边的那棵老松树。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见证了学校的变迁,也见证了无数学生的成长。春天,满树飘香,绿意盎然;夏天,它撑起一片绿荫,为师生遮挡炎炎烈日;秋天,落叶随风飘落,在地上铺成一条金色的地毯;冬天,挺直身子,宛如一位银装素裹的仙子。记得课间休息时,我们经常在松树下驻足,或聊天、或游戏。那棵老松树,虽已成为历史,可它早已成为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简陋和陈旧已同岁月一起流逝, 梦想终于成真。如今的德化一中和德化二实小,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教室和操场塑胶跑道,屹立在浐溪河畔,崭新、雄伟、壮观,成为“世界陶瓷之都”德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1971年9月到1976年7月在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读小学(当时叫红卫小学),1976年9月到1982年7月在德化县第一中学读初中和高中。那时候,学习风气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视、紧张和良好氛围,老师很多都是大学老师下放到德化,还有一些民办教师,但老师们责任心都很强,讲课很认真,要求很严格,注重能力培养。学校经常组织我们走出教室,在实践中体验教材知识。当时两个学校都搞勤工俭学,在德化县浔中镇后山洋,搞了个水稻种植基地,老师常把同学们带到基地里上课和劳动,使我们真正领会水稻种植等知识。校园文体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文化氛围浓厚。学校成立文艺宣传队,经常在校内外搞演出,有唱歌、跳舞、小品、乐器合奏等节目,都是自编自演,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中、小学我都是校宣传队的队员。初中时代,记得有一次,应该是1976年6月份,我们到杨梅乡宣传«毛泽东选集»第五集,当地139部队驻军用大卡车载我们去杨梅乡,车走到赤水乡,由于大卡车是裸露,没有那种“帆布盖”,结果来了一场大雨,把我们淋得全身湿透,大家冷得直抖擞,还好没有一个感冒,到了杨梅乡政府,把衣服弄干,照常演出,至今,还记得我跳的舞蹈名叫«八月桂花遍地开»。晚上在小学教室,大家在草席铺在稻草上的地上,挤在一起睡觉。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很有意思,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中国教育开始步入正轨。当时要上高中,就是从我们这一届(78届)开始,通过严格考试,上了分数线才能读高中。我们一个班级54个同学,也就11个考上高中,还好我幸运地考上了德化县一中。值得一提,这就要得益于我的初中数学老师,叫温海发,他是江苏省南京市人。不仅心地非常善良,和蔼可亲,教学水平更是很高,且十分敬业。每天早上第一个在教室出现的就是他,拿一把鸡毛掸,挨个把同学们的桌面灰尘扫干净,天天如此,真是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当时我的数学成绩,不算很好,又不认真学习,好玩。他很着急。有一天,他把我叫去谈话。他说“你虽然各科成绩还不错,但数学成绩在班级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如果你要考上高中,数学成绩不提高会拖你后腿。你是个会读书的人,数学成绩还有提高的空间,只要努力把数学成绩提上一个台阶,考上高中不成问题。”温老师的谆谆教诲,如雷贯耳,惊醒了我,从此,我认真学习数学,上课专心听讲,不懂就去问温老师,他也不怕麻烦,非常耐心讲解,终于把数学成绩提了上去。若不是温老师良苦用心的教诲,我还真的有可能考不上高中。所以温老师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贵人,是他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我真得非常感激和感谢他,在这里我由衷地想说“温老师谢谢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中阶段,“知识改变命运”、“学好数理化,能够走遍天下”的口号在当时非常盛形,学习风气越来越好,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越来越好,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也越来越好。老师们爱岗敬业,以饱满的热情和生动的讲解,将复杂的概念讲得通俗易懂,每一个知识点都跃然于学生的心田,他们善于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良好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好奇心。当同学们困惑的神情出现,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耐心细致地解答,直到学生豁然开朗,脸上绽放才出自信的笑容。虽然同学们都很努力、勤奋和刻苦地学习,但八十年代初,大学录取率很低,进入81年,才10.8%。82年录取率升至17.1%。在当时能够成为幸运儿的毕竟为数不多,81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补习了一年,82年虽然没有考上,可又一次幸运地凭借高考成绩,招干到德化县税务局工作。四年后凭借在德化一中老文科班学习扎实的底子,成功考入厦门集美财经学校财务专业学习,为后来的税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像在翻阅一本厚重、陈旧的相册,每一页都承载着青春的美好记忆。那些欢笑与泪水,拼搏与梦想,都化作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时光匆匆,母校却始终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学子的成长与离别,守护着无数人心中最温暖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母校四十多年,当年那个青涩的少年,已经老了,但每当经过母校,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那是对青春的怀念,对纯真岁月的眷恋,更是对母校深深的感恩。感谢母校,给予我知识的滋养,教会我成长的道理;感谢母校,让我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了最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天经过母校,每一次都有心灵的触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青春最美好的回忆。时光匆匆,带走了青涩的我们,却带不走那份对母校的眷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日日相见的缘分,让母校在我心中的印记愈发强烈和深刻,成为我生命中永远无法割舍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