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城 根 的 故 事 1.童 年 的 回 声

江上清风

<p class="ql-block">  保定在解放之后,古城墙逐渐被拆除,唯独这一段得以保留,或许是因为它作为动物园的围墙才得于幸免,人们习惯将这段城墙称为“老城根”。</p> <p class="ql-block">  这个城门洞,是1935年东北53军万福麟部移驻保定,为了部队到城外的小教场操练方便,就近在此开辟了一个门洞,曰“小南门”。</p> <p class="ql-block">  洞顶上的“人民公园”四个大字是解放以后才有的,其实穿过门洞往右拐才是真正的动物园大门。小时候,我坐在父亲那辆28大杠自行车上,每次经过这里,总会大吼一声,只为聆听城门洞中那独特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段城墙虽得以保存,但也失去了昔日的高度,变得矮了一截。而城墙顶上,却长出了参天大树。当年的城根下也没有这条路,自从有了这条大马路,这个城门洞就被砖堵上了,去年这堵墙变成了铁栏杆。</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张图片,或许以为我要讲一段悲壮的历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老城根的最西端,那些密密麻麻的弹孔并不是战争的遗迹,而是当时驻军打靶时留下的印记。从保护古迹的角度出发,我写上了“伤痕”二字,不过是一种艺术的夸张表达,意在渲染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  60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那时老师留作业不多。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同学们去城外的护城河边儿捞蝌蚪,我们小心翼翼的刚走到河坡下,突然,一阵枪声打破了我们的欢笑声,那非战争年代,这熟悉的枪声只存在于电影之中,出于好奇心,我们决定爬上城墙探寻声音的来源。至于如何爬上去的,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站在高处俯瞰时,那种从未有过的高度感,让人既兴奋又害怕。城墙上的垛口早已消失,许多城砖也被拆走,只留下一片空旷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  枪声愈发震耳欲聋,我们趴在地上战战兢兢的探出头,朝墙内侧往下看,映入眼帘的是,一队解放军战士,匍匐在地上,向着南面的城墙射击。一阵枪声过后,有个士兵从某个角落探出头来,挥舞着小红旗向对面喊话。一会儿又是一阵枪声,那清脆的枪声极有节奏,哒哒哒…哒哒哒…。枪声在高大的城墙下回荡,就像一个钢珠掉在地板上,音量由强到弱,节奏越来越快,直至消失,这场景,比看打仗的电影还刺激。</p> <p class="ql-block">  60年过去了,每当我路过这里,便不由自主的看一眼这弹痕累累的古城墙,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回荡的枪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