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十六章</p><p class="ql-block"> 周敦颐年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17年</p><p class="ql-block">宋真宗天禧元年,五月初五午时,周敦颐出生了。他字茂叔,号濂溪,出生在道县营乐里楼田保,父亲是周辅成,当时担任县令。</p><p class="ql-block">1021年</p><p class="ql-block">天禧五年,周敦颐五岁。他把村前的五个土墩分别命名为金、木、水、火、土,乡亲们都觉得这孩子天赋异禀,称他为“神童”。</p><p class="ql-block">1030年</p><p class="ql-block">天圣八年,十四岁的周敦颐志趣高远,喜欢吟诗作对、下棋、对弈,还常常和人一起联诗,生活过得十分惬意。</p><p class="ql-block">1031年</p><p class="ql-block">天圣九年,十五岁,父亲周辅成去世,这对周敦颐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p><p class="ql-block">1032年</p><p class="ql-block">天圣十年,十六岁的周敦颐随母亲郑氏投靠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在开封求学。他长得一表人才,又博学多才,深得舅父的器重。</p><p class="ql-block">1036年</p><p class="ql-block">景祐三年,二十岁。在舅父郑向的推荐下,他参加了吏部主持的铨试,结果考了满分,被奏补为试将作监主簿。</p><p class="ql-block">1037年</p><p class="ql-block">景祐四年,二十一岁,周敦颐与职方郎中陆参的女儿陆氏结婚。</p><p class="ql-block">1039年</p><p class="ql-block">景祐六年,二十二岁,母亲郑氏去世,周敦颐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p><p class="ql-block">1040年</p><p class="ql-block">康定元年,二十四岁,周敦颐被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p><p class="ql-block">1041年</p><p class="ql-block">庆历元年,二十五岁,他担任袁州市政局税收官,负责当地的税收工作。</p><p class="ql-block">1043年</p><p class="ql-block">庆历三年,二十七岁,周敦颐写下《论语序》,阐述了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和感悟。</p><p class="ql-block">1044年</p><p class="ql-block">庆历四年,二十八岁,升任南安司理参军,负责司法方面的工作。</p><p class="ql-block">1045年</p><p class="ql-block">庆历五年,二十九岁,南安审案时,周敦颐坚持“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的原则,提出辞职,这件事在朝野引起了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1046年</p><p class="ql-block">庆历六年,三十岁,这一年是周敦颐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创作了理学名著《太极图说》,并开启了讲学生涯,程颢、程颐等人都成为他的学生,他的思想开始在学界传播。</p><p class="ql-block">1047年</p><p class="ql-block">庆历七年,三十一岁,周敦颐在郴县建鱼峰山学堂,亲自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讲授“知行合一”之道,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p><p class="ql-block">1048年</p><p class="ql-block">庆历八年,三十二岁,周敦颐的思想在郴州引起了轰动,连郴州郡守李初平都加入了学习的队伍,尊他为师。</p><p class="ql-block">1049年</p><p class="ql-block">皇祐元年,三十三岁,李初平去世,他的儿子还小,无人照顾。周敦颐主动承担起责任,亲自为李初平办理后事,并照顾他的母子,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p><p class="ql-block">1050年</p><p class="ql-block">皇祐二年,三十五岁,周敦颐担任郴州桂阳县令,他劝导百姓耕种和读书,政绩十分显著。</p><p class="ql-block">1054年</p><p class="ql-block">至和元年,三十八岁,他被调任南昌知县,继续为百姓办实事。</p><p class="ql-block">1056年</p><p class="ql-block">嘉祐元年,四十岁,周敦颐调任四川合州判官,负责当地的司法和政务工作。</p><p class="ql-block">1057年</p><p class="ql-block">嘉祐二年,四十一岁,他转任殿中丞,被赐予五品服,这是对他工作能力的认可。同年,他的长子周寿出生。</p><p class="ql-block">1058年</p><p class="ql-block">嘉祐三年,四十二岁,妻子陆氏在生孩子后因病去世,周敦颐失去了爱妻,心情十分低落。</p><p class="ql-block">1059年</p><p class="ql-block">嘉祐四年,四十三岁,周敦颐迎娶蒲宗孟的妹妹为继室,重新组建了家庭。</p><p class="ql-block">1060年</p><p class="ql-block">嘉祐五年,四十四岁,在合州,他写下《养心亭说》,还与王安石一起讨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两人互相交流思想。</p><p class="ql-block">1061年</p><p class="ql-block">嘉祐六年,四十五岁,因为政绩突出,赵抃向朝廷举荐他担任更高的职务,周敦颐的才能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p><p class="ql-block">1062年</p><p class="ql-block">嘉祐七年,四十六岁,周敦颐被任命为虔州通判,同年,继室蒲氏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周焘。</p><p class="ql-block">1063年</p><p class="ql-block">嘉祐八年,四十七岁,五月初,他写下千古名文《爱莲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他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1064年</p><p class="ql-block">英宗治平元年,四十八岁,周敦颐在都城作《通书》,他在理学上的创新让他成为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伟大哲学家,后人称他为“北宋五子”之首,他的学术成就达到了巅峰。</p><p class="ql-block">1066年</p><p class="ql-block">治平三年,五十岁,他被任命为永州通判,继续为百姓服务。</p><p class="ql-block">1067年</p><p class="ql-block">治平四年,五十一岁,周敦颐写下《拙赋》《同人说》,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想。</p><p class="ql-block">1068年</p><p class="ql-block">神宗熙宁元年,五十二岁,他升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负责当地的物资运输和管理等工作。同年,他还写下《又告颜子文》。</p><p class="ql-block">1070年</p><p class="ql-block">熙宁三年,五十四岁,周敦颐被擢升为提点广南东路刑狱,负责司法监督工作,他的工作能力和公正廉洁的品质得到了更多人的赞誉。</p><p class="ql-block">1071年</p><p class="ql-block">熙宁四年,五十五岁,他被调任南康军任知军。同年年底,因为要改葬母亲郑氏的墓,他上交了南康印,致仕告归,结束了自己漫长的仕途生涯。</p><p class="ql-block">1072年</p><p class="ql-block">熙宁五年,五十六岁,在庐山莲花峰下,周敦颐建立了一座濂溪书院,开堂授课,开创了湖湘文化之先河,为后世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1073年</p><p class="ql-block">熙宁六年,五十七岁,周敦颐因授课、讲学废寝忘食,于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得重病去世,被葬在江州德化县庐山清泉社三起山。</p><p class="ql-block">周敦颐,这位一代哲人,以他高尚的品德、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为官清廉的形象,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被后人敬仰和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书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