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欢乐,一一吴绪经先生新作赏析

艺视直播

<p class="ql-block">吴绪经</p><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界一位具有电影视角的画家,他发轫于电影,从电影美术师成长为一位最为独特的中国水墨画家。他独特的内涵,是中国水墨现代形态等多种艺术、思想的融合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云水气慨挥毫 围棋境界悟画</p> <p class="ql-block">吴绪经</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出生于成都。196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79年考取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班,1990年进入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教授研究班深造。</p><p class="ql-block">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届四川省美协顾问、成都画院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长、四川省诗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四川省教育学院教授、中国画学会理事、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津贴、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p><p class="ql-block"> </p> 吴绪经先生新作赏析 <p class="ql-block">吴绪经《彝家三月赶集忙》</p> <p class="ql-block">吳绪经《西园雅集》</p> <p class="ql-block">《琴鹤伴人生》之一</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140 cm×140 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鹤发童颜的高士,手握着书卷,正在凝神倾听,激越的琴声转向舒缓,仙鹤缓缓停下欢乐的舞步,荡气回肠,如泣如诉的琴声,将高士的思绪引向了远方,也许他心中掠过一段谒语:</p><p class="ql-block">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实答案就藏在那巨大而瑰丽的屏风之中。</p><p class="ql-block"> 悠悠白云飘忽在山间,清泉从山涧潺潺流下,汇聚成潭,青山绿水可远观、可近看、可卧游、可攀援,好一派神仙境界。君不闻:</p><p class="ql-block">“偷得浮生半日闲,</p><p class="ql-block">心情半佛半神仙。”</p><p class="ql-block">内心在告诉我们:“享受生活,珍惜眼前”。</p> <p class="ql-block">《竹林七贤图》</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120cmx120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战乱纷纷,天下士人壮志难酬。于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这七位名士,常常聚集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饮酒纵歌、谈佛论道,他们追求精神与人格的独立,放浪形骸的背后,保持着高尚的气节和风骨。</p><p class="ql-block"> 《竹林七贤图》告诉我们:人们幸福最重要的前提是追求自然、追求自我、追求自由,这就是魏晋风度。</p> <p class="ql-block">《蜀都春望》</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70cmX200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风流倜傥的宋代大诗人陆游,从姑苏来到成都,他携带着优雅的仕女,她褪尽了胭脂红的浓妆,青黛色的黑发垂肩,雪白的肌肤娇艳欲滴,他们牵着白雪驹和黑骏马,骏马佩戴着绿丝金线织成的辔头和鞍鞯,背上驮着乐器和行囊。扑面而来的是千树万树艳丽似火的海棠花迎风怒放。</p><p class="ql-block"> 成都的繁华盛丽、富裕祥和,令他们惊讶不已。</p><p class="ql-block"> 诗人诗兴大发,流连忘返。以至陆游85岁的人生中有八年激情澎湃的岁月是在四川度过的,在这里,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p> <p class="ql-block">《霓裳羽衣舞》</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140 cmx120 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他们崇尚天性自由、乐观,与音乐、舞蹈、绘画、诗歌、文学相伴。</p><p class="ql-block"> 画作中的仕女曼妙的舞姿舞动着宁静与祥和,琵琶女松弛自然的指尖流淌出“霓裳羽衣曲”婉转、欢乐的旋律。高士夫妻正襟聆听、注目观看。慵懒的侍女侧身屏风后,若有所思,仙鹤仿佛也想翩翩起舞,华丽的屏风上,满池塘娇艳的白荷,隐喻着宁静祥和的生活与永恒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桃花源记》</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 140cm x 490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讲述了一个令全世界人民神往的故事。有一个渔夫顺着桃花溪水行走,不知不觉看见了一个山洞,穿过山洞,忽然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里田畴肥沃、房舍整齐、人丁兴旺、富足安详,人们衣着习俗都与时人不同,男女老幼都争先恐后的与渔人交流,殷勤的款待他。原来,几百年前,秦朝战乱,为躲避战争,这些人的先祖逃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这是一个没有压迫,友爱平等,丰衣足食,安静祥和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在回家的路上,渔人沿途都做了标记,以供他日后寻找。但是官府和后代的人们,无论怎样寻找,都再也找不到这个桃花源了。</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这是人们所向往,所追求的最为美好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的故事带给了我们最温馨,最浪漫的启迪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桃源寻踪图》</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140 cm×70 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一桃花源,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寻觅它。</p><p class="ql-block"> 作品描绘了一位桃园寻踪的高士,他端坐船中左顾右盼。有美酒,有诗书,有美人相伴。连划船的船翁与小童也在东张西望,兴趣盎然。只见山重水复绿水绕,桃花沿溪怒放,他们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其实古话说: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它告诉我们:只要人们自己内心世界充实平和,不为虚名浮利所累,真正的桃花源就在自己心中。</p> <p class="ql-block">《临渊观鱼图》</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 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180cmX40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是一种努力进取的实干精神。</p><p class="ql-block">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观鱼”却是一种内心的觉悟和境界。这何尝不是一种看尽人间兴废事的通透与豁达。</p> <p class="ql-block">《琴鹤伴人生》之二</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180 cm×40 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画中几块乱石横放,一丛野梅花散发着幽香,高士操琴,沉浸于远古的乐响之中,仕女缓缓放下琵琶,合着琴韵,轻吟着心底的诗意与歌谣,小童与仙鹤在对话。</p><p class="ql-block">“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如是,岂不快哉。</p> <p class="ql-block">《收获时节》</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180cmx40 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诗人陶渊明做了80天的彭泽县官,就厌倦了官场违心的生活而辞官返家。从此,他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他也尝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与快乐。</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当代人梦想的诗意栖居。作品描绘了一个“收获时节”的景象。傍晚,踏上回家的小路,妻子和女儿篮中装着新采摘的蔬果,稚子拎着钓来的小鱼,可爱的小狗奔前跑后,乐不可支。男主人肩扛锄头,手捧诗书。且行且吟,载歌载舞。一曲欢乐祥和的田园牧歌。</p> <p class="ql-block">《船上论道图》</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45 cmx138 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船在滩头横放,两位高士捧着书卷,摇着团扇在论道。童子与仕女侧耳聆听,船尾上的船夫也仿佛有所了悟。</p><p class="ql-block"> 古树让画作平添几分沧桑,它仿佛在告诉人们。</p><p class="ql-block">“心底清凉方为道,</p><p class="ql-block">散淡原是看得穿”。</p><p class="ql-block">看尽人间兴废事,</p><p class="ql-block">宁静祥和是神仙。</p> <p class="ql-block">《藕花深处》</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68 cmX138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一缕白烟飘出紫砂壶,优雅的仕女手捧香茶闲坐在竹椅上,散淡的高士,手摇着蒲扇,怡然自得的欣赏着娇艳的藕花。</p><p class="ql-block"> 船舷上男童自得的拨弄着琴弦,女童手拽着水中的鱼篓,侧耳倾听,小舟在藕花深处自由的荡漾着。怒放的藕花散发着沁人的馨香,七月的熏风飘散着温馨的气息,自然、生命在此时怒放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观画图》</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138 cm×70 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三五个好友,</p><p class="ql-block">或把酒临风,</p><p class="ql-block">或凭窗观画,</p><p class="ql-block">惊叹画中的笔底烟云,抒发胸中的丘壑块垒。</p><p class="ql-block">感“失迷途知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回首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就是百年。喜“心闲无烦事,人生何处不清凉?”</p> <p class="ql-block">《东坡玩砚图》</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140 cm×70 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古人有“武夫宝剑,文人宝砚”的说法,认为“文人之有砚,犹如美人之有镜也,历代文人爱砚、藏砚、刻砚、玩砚、用砚、论砚。小小的一方砚台被赋予了无限的含义和人文色彩。</p><p class="ql-block">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酷爱砚台。著名的“雪堂”抄手端砚至今犹存。传承着文脉,散发着余香。苏东坡认为,石砚有“德”,能传承良好的家风、家教,也能体现励精图治、安贫乐道的儒家精神。</p> <p class="ql-block">《偶眠图》</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 </p><p class="ql-block">尺寸:70 cm×138 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有红袖添香掌灯,有小童拂案捧琴,与自然山川为伍,与琴、棋、书、画相伴,“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p> <p class="ql-block">《观画图》</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138 cm×70 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三五个好友,</p><p class="ql-block">或把酒临风,</p><p class="ql-block">或凭窗观画,</p><p class="ql-block">惊叹画中的笔底烟云,抒发胸中的丘壑块垒。</p><p class="ql-block">感“失迷途知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回首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就是百年。喜“心闲无烦事,人生何处不清凉?”</p> <p class="ql-block">《船上论道图》</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绪经</p><p class="ql-block">材质:纸本</p><p class="ql-block">尺寸:45 cmx138 cm</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船在滩头横放,两位高士捧着书卷,摇着团扇在论道。童子与仕女侧耳聆听,船尾上的船夫也仿佛有所了悟。</p><p class="ql-block"> 古树让画作平添几分沧桑,它仿佛在告诉人们。</p><p class="ql-block">“心底清凉方为道,</p><p class="ql-block">散淡原是看得穿”。</p><p class="ql-block">看尽人间兴废事,</p><p class="ql-block">宁静祥和是神仙。</p> <p class="ql-block">  吴绪经的电影视角对其绘画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构图叙事、时空表达、视觉语言三个层面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动态水墨”美学风格。</p><p class="ql-block">一、电影分镜思维重构水墨构图</p><p class="ql-block">吴绪经早年从事电影美术与连环画创作的经历,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即将再版他40年前创作的连环画《汉宫秋》及《猴拳》等经典作品,使其将电影分镜语言转化为绘画的叙事逻辑。</p><p class="ql-block">2. 动态视角切换:借鉴电影中的“推拉摇移”镜头语言,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图》中通过人物群像的团块式布局,构建出类似长镜头的全景视野与特写细节并存的画面节奏。</p><p class="ql-block">3. 蒙太奇时空拼贴:在《科举考试》三联屏中,他打破传统卷轴画的线性时空,以云纹分隔不同场景(如殿试策问、考场百态、挑灯放榜),形成类似电影剪辑的时空跳跃效果,实现“十年寒窗”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历史压缩叙事。</p><p class="ql-block">二、电影场景调度强化历史叙事</p><p class="ql-block">1.其绘画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方式明显带有电影导演的思维特征:</p><p class="ql-block">2. 非暴力美学选择: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图》回避直接描绘战争,转而聚焦“劳军”场景,通过台湾民众载歌载舞、箪食壶浆的欢庆画面,以侧面烘托收复的历史意义。这种“以静写动”的叙事策略,暗合电影中通过环境细节暗示冲突高潮的手法。</p><p class="ql-block">3. 戏剧性光影设计:受电影布光启发,他在工笔重彩中强化黑白灰对比,如通过将士铠甲的反光与高山族服饰的斑斓色彩形成视觉焦点,营造出类似舞台剧的聚光灯效果。</p><p class="ql-block">三、动画技术赋能水墨现代性</p><p class="ql-block">1.在动画车间的学习经历(如上影厂动画技术实践),使其绘画突破传统水墨的静态表达:</p><p class="ql-block">2. 动态线描体系:将动画中连贯的动作分解技法融入白描,如《李时珍行医图》中人物衣纹的流动感,突破了传统十八描的程式化限制。</p><p class="ql-block">3. 色彩情绪渲染:借鉴动画上色工艺,在《屏风仕女》等作品中运用渐变晕染与高饱和色块,赋予古典题材以现代视觉张力,形成“古意新颜”的美学特质。</p><p class="ql-block">四、跨界融合的深层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吴绪经曾坦言:“电影让我学会用镜头思考历史,而绘画让我用笔墨凝固思想。”这种电影视角的引入,实质是对传统水墨叙事维度的拓展:</p><p class="ql-block">• 在主题上,他通过《公车上书》《科举考试》等作品,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的历史语境中,类似电影史诗的宏大叙事结构;</p><p class="ql-block">• 在技法上,他将电影美术的写实性与水墨的写意性结合,创造出既有历史考证细节(如耗时5年研究科举服饰)、又具现代视觉冲击力的“新工笔”范式,推动了中国水墨的现代转型。</p><p class="ql-block"> 吴绪经的独特价值,在于以电影工业的时空解构能力与大众叙事基因,激活了传统水墨的表现边界。正如他所说:“艺术的终极目的在于创造”,这种跨媒介的创造性转化,不仅重塑了历史题材的视觉表达方式,更为中国水墨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动态叙事”这一重要方法论路径。</p> <p class="ql-block">吴绪经主要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1986年,《中国古典十大悲剧——汉宫秋》问世,获中国“第四届连环画”评奖——二等奖、首届“中国优秀图书评奖”——银质奖。</p><p class="ql-block"> 1990年,国画作品《竞技图》获得第二届中国体育美展、第十一届亚运会美展——特等奖,作品永久陈列于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1992年,国画《虎门销烟》获“第二届中国工笔画大展”——铜奖。同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获“政府津贴”。</p><p class="ql-block"> 1993年,《虎门销烟图》获“首届中国画大展”——铜奖。</p><p class="ql-block"> 1994年,中国画《青年时代1919.5》获 “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入编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院”编辑的文献大型画册——《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p><p class="ql-block"> 1997年,国画《竞技图》、《虎门销烟》入编由中宣部、国家出版总署组织出版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100卷》。</p><p class="ql-block"> 1999年,国画《国魂》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展览”。</p><p class="ql-block"> 2000年12月,由“中国文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予“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p><p class="ql-block"> 2001年,国画作品《虎门销烟》入选由文化部主持编选的“中国百年画展”,并入编《中国百年画集》。</p><p class="ql-block"> 2002年12月,出席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作品《虎门销烟》在大会上获得表彰。</p><p class="ql-block"> 2006年,大型国画《读画图》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p><p class="ql-block"> 2009年,大型国画创作《丰碑》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p><p class="ql-block"> 201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播出大型美术文献纪录片“《经典与不朽》——吴绪经专题”。</p><p class="ql-block"> 2011年,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联主办,四川省美协、四川省书协、巴蜀画派促进会承办并联合授予“第一批巴蜀画派卓越成就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2013年,受邀为国家博物馆创作“中华文明五千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作品《科举考试》。</p><p class="ql-block"> 2014年,《李时珍行医图》《同舟共济图》同时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大展。</p><p class="ql-block"> 2015年,获“四川省美术特殊贡献奖”(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协颁发)。</p><p class="ql-block"> 2016年,历时五年创作的大型工笔画《科举考试图》入驻国家博物馆,永久陈列。</p><p class="ql-block"> 2019年,《科举浮沉录》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优秀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2024年,《远古的机杼声》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p><p class="ql-block"> 吴绪经先生曾任四川省影协常务理事、1965年赴上海电影制片厂学习电影美术没计及动画3年,后任峨眉电影制片厂美术设计师。其后三十年间参与拍摄电影、电视剧作品二十余部。</p><p class="ql-block"> 1981年任电影《法庭内外》美术设计师,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p><p class="ql-block"> 1982年担任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美术设计师,获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设计提名奖。</p><p class="ql-block"> 1983年在电影《我在他们中间》任美术设计师。</p><p class="ql-block"> 1984年在电影《蛇案》中任美术设计师。</p><p class="ql-block"> 1986年,在电影《魔窟中的幻想》中任美术设计师,因电影造型成就获文化部电影局表扬。</p><p class="ql-block"> 1991年任电影《毛泽东的故事》美术设计师。</p><p class="ql-block"> 1994年任电影《变脸》美术没计师,获东京电影节大奖。</p><p class="ql-block"> 1995年在电影《大鸿米店》中担任美术设计师。 1997在台湾电影《天庭处传》中任美术设计师。后回归绘画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