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为纪念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于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扭转华东乃至全国战局而建,由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遗址区、雕塑园四部分组成,通过丰富展品和多种展示手段全面呈现战役过程、沂蒙人民支前事迹及烈士英雄事迹,外形为两面红色三角形战旗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企图消灭华东野战军主力。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地区与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经过浴血奋战,成功全歼该师3.2万余人,击毙师长张灵甫,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也有着清晰的脉络。1954年,国家政务院拨专款修建孟良崮烈士陵园,成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7年,对纪念馆进行改造建设,总建筑面积达3682平方米,馆名由迟浩田上将题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建筑外观上看,纪念馆造型独特,高19.47米,外形为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象征着孟良崮大崮顶山形,也寓意着革命的旗帜高高飘扬。纪念馆前面的大台阶有47个,寓意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红色的水泥外墙上镶嵌着超过19万4千7百颗子弹壳,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战役的极端残酷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部展览丰富,主展厅共分三个部分。“鏖战孟良崮”介绍了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将帅指挥下浴血奋战,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情况,通过战役沙盘演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战争实物等展示,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年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和激烈战斗。“兵民是胜利之本”展示了沂蒙根据地人民全力支前、全程支前、全面支前的生动故事,体现了“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无私奉献精神,深刻诠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真理。“为有牺牲多壮志”介绍了孟良崮战役中著名烈士、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让人们铭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后方是烈士陵园,埋葬着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65名烈士的忠骨。墓区内有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和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2800多名烈士的姓名,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值得人们永远缅怀和敬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战役遗址区保留了当年的战役遗迹,修复了国民党军74师指挥部遗址等,还新增了飞机、大炮、坦克等战时武器供游客观赏,让人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当年的战争场景。沂蒙情雕塑园以雕塑形式展现了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军民水乳交融的深厚情感,35组、240个人物组成的雕塑群,艺术地展现了沂蒙系列红色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30多个单位选作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承接各类党性教育班次、红色旅游团队及游客150万人次,在党性教育、红色旅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人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以两面红色三角形战旗为建筑造型,其设计巧妙融合历史象征与地域特色,极具视觉冲击力与精神感染力。</p><p class="ql-block">这一造型首先直观呼应孟良崮战役的“战旗”意象。两面鲜红的三角形战旗拔地而起,仿佛在风中猎猎作响,既象征着华东野战军在战场上高举革命旗帜、奋勇杀敌的英勇姿态,也寓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坚定信念。红色作为主色调,直接关联革命鲜血与忠诚精神,强化了纪念馆“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主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造型的几何结构亦暗含深意。三角形的稳固形态,既对应孟良崮大崮顶的山形轮廓,将建筑与战役发生地的地理特征紧密联结,使纪念馆宛如从这片红色土地中生长而出;又象征着军民团结如钢的坚固堡垒——正如战役中军队与沂蒙人民水乳交融、并肩作战,三角形的稳定架构恰是“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具象化表达。战旗顶端的“V”字(Victory)造型,则巧妙隐喻战役的最终胜利,无声诉说着正义之战的历史必然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细节设计更赋予造型深刻内涵。建筑高19.47米,呼应战役发生年份1947年;前方47级台阶,亦以数字铭记历史时刻;外墙镶嵌超19.47万颗子弹壳,密密麻麻的金属质感再现战场的枪林弹雨,让观者直观感受战役的残酷与惨烈。两面战旗相向而立,中间形成的“人”字形空间,既似敞开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又暗含“人民战争”的核心理念——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纪念馆的空间设计亦如历史本身,将“人”的力量置于中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整体来看,两面红色战旗的造型不仅是对历史场景的艺术化再现,更是对沂蒙精神的立体化诠释。它以建筑语言讲述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传统,让每一位参观者尚未进入馆内,便已被这庄严而震撼的红色符号所感染,在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中,开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回望与思考。这一造型堪称红色文化与建筑艺术结合的典范,既是历史的纪念碑,也是精神的灯塔,指引着后人在传承与弘扬中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前的雕塑主要有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以及沂蒙情雕塑园中展现沂蒙系列红色故事的雕塑群。其中,陈毅、粟裕的花岗石塑雕高7.75米,底座高2.75米,红色花岗岩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役》长诗。两位将帅雕像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他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英姿,以及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动人情景。 </p> <p class="ql-block">站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前那两面鲜红的“战旗”之下,镜头定格的瞬间,沉重的思绪如潮水般漫过心岸。仰头望去,红色三角形建筑直指苍穹,19.47米的高度刻着历史坐标,外墙镶嵌的子弹壳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密密麻麻的金属颗粒里仿佛还震荡着70多年前的枪炮轰鸣。风掠过耳畔时,恍惚能听见沂蒙百姓推着独轮车、扛着担架奔赴战场的脚步声,看见陈毅、粟裕等将帅在地图前凝眉运筹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照片里,自己的身影被战旗的阴影轻轻笼罩,像被卷入了时光的褶皱。想起纪念馆内那些泛黄的书信、磨破的草鞋、染血的枪炮,想起“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民谣,胸腔里翻涌的不只是对牺牲者的痛缅,更是一种被历史重量击中的震颤。2865名烈士的英名刻在塔上,240尊沂蒙军民的雕塑立在园中,他们用血肉之躯堆起的胜利,此刻正以建筑的形态沉默矗立,却比任何呐喊都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指尖摩挲着照片边缘,忽然懂得这面“战旗”为何永远鲜红——那是无数年轻生命染就的颜色,是“人民必胜”的信念在燃烧。风掀起衣角时,眼眶微热,不是伤怀于过往的苦难,而是被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灼烫。当我们站在和平的阳光下回望,这些凝固的红色符号早已化作血脉里的烙印,提醒着: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曾为我们把黑暗挡在身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按下快门的刹那,不只是为了留存一张照片,更是为了把这份沉重的感动、庄严的敬畏,连同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一起封存在记忆的胶卷里。走出纪念馆时,阳光正穿过战旗间的缝隙,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光影,像一条延伸向未来的路——前人用生命铺就,后人当以信仰丈量。</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遗址纪念碑:镌刻在青山上的血色丰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沂蒙山区腹地的孟良崮巅,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拔地而起,如一把倚天巨剑,直插苍穹。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精神坐标,它以冷峻的花岗岩为骨,以炽热的英雄血为魂,默默诉说着1947年那场扭转华东战局的生死之战——孟良崮战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碑体设计:凝固的历史呐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遗址纪念碑由主碑、副碑、垛口墙和烽火台等部分组成,整体造型兼具军事象征与建筑美学,于无声中传递着战争的张力与胜利的荣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主碑:高30米,形如三把刺刀冲天而立,寓意华东野战军“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勇无畏。刺刀造型棱角分明,金属质感的碑体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锋芒,仿佛仍带着战场的硝烟气息。碑体正面镌刻着胡耀邦同志题写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八个鎏金大字,笔力苍劲,如枪尖划过长空,既寄托着对先烈的追思,也彰显着战役的历史分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副碑:位于主碑西侧,高12米,形如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碑体上镶嵌着“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铜质馏金大字,取自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论断。红旗造型与主碑的刺刀形成呼应,一刚一柔,既象征着武装斗争的雷霆之势,也凸显了人民战争的深厚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垛口墙与烽火台:环绕纪念碑的垛口墙仿照古代城墙建造,墙体上密布的射击孔仿佛仍在守望岁月。烽火台坐落于纪念碑东侧山巅,与主碑遥相呼应,取“狼烟起,壮士归”之意,既是对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致敬,也暗合战役中“御敌于阵前”的壮烈场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碑体的色彩运用亦极具深意:主碑以灰黑色花岗岩为主,象征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厚重;副碑的红旗造型则采用暖红色调,寓意革命事业的薪火相传与光明前景。两种色调的碰撞,如同一幅黑白与彩色交织的历史画卷,让观者在冷峻与炽热的对冲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深刻辩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历史背景:扭转战局的生死之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纪念碑的矗立,源于1947年5月那场决定华东命运的关键战役。当时,国民党军以45万兵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这支全美械装备、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部队,在师长张灵甫的率领下孤军深入,妄图“中心开花”,一举摧毁华东野战军指挥中枢。</p><p class="ql-block">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魄,果断采取“虎口拔牙”战术:以部分兵力牵制国民党军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将整编七十四师合围于孟良崮山区。战役从5月13日持续至16日,四天三夜的鏖战中,解放军将士冒着国民党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以“人在阵地在”的钢铁意志,向陡峭的孟良崮主峰发起轮番突击。</p><p class="ql-block">孟良崮地势险要,崮顶岩石裸露、无险可守,整编七十四师依托地形负隅顽抗,双方在每一寸土地上展开激烈争夺。据史料记载,战役最激烈时,解放军战士用刺刀、枪托甚至石块与敌军搏斗,鲜血染红了崮顶的岩石,后世称此役为“一场血与火的绞杀”。最终,华东野战军以伤亡1.2万余人的代价,全歼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3.2万余人,击毙张灵甫,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计划,成为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精神内核:永不褪色的沂蒙忠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辉煌壮举,更是党群同心、军民团结的伟大胜利。在纪念碑周围的浮雕与陈列中,处处可见沂蒙人民支援前线的感人场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战役期间,沂蒙百姓自发组成运输队、担架队,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将粮食、弹药送上前线。据统计,共有超过20万民工参与支前,他们用“小推车”推出了战争的胜利,诠释了“人民战争”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沂蒙妇女们在战火中缝军衣、做军鞋,甚至用自家床单、门帘为战士赶制被服。著名的“沂蒙六姐妹”便是其中的代表,她们在战役期间不分昼夜地烙煎饼、送弹药,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支援前线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许多沂蒙家庭为了革命胜利,不惜送子参军、壮烈牺牲。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在纪念碑的烈士名录中得到了最沉重的印证——2865名烈士的姓名镌刻于此,他们中许多人永远沉睡在了孟良崮的青山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纪念碑西侧的“沂蒙情雕塑园”,以35组群雕生动再现了这些历史场景:推着独轮车的老汉、背着伤员的妇女、冒着炮火送弹药的儿童……这些雕塑不仅是艺术的再现,更是沂蒙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十六字箴言,正是孟良崮战役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时代回响: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日的孟良崮战役遗址纪念碑,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逢清明、七一、八一,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军人、学生络绎不绝,他们在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让历史的回响在群山间激荡。</p><p class="ql-block">登上纪念碑基座极目远眺,孟良崮群山连绵如浪,当年的战场已化作苍翠林海。但那些刻在岩石上的弹痕、埋在泥土中的子弹壳、立在山风中的纪念碑,却从未让人们忘记: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馈赠。正如纪念碑碑文所言:“革命先烈,永垂不朽;英雄精神,光照千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纪念碑下,触摸着冰凉的花岗岩,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士们的体温——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筑的丰碑,早已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的建筑,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图腾。它提醒着每一个来人:历史不容忘却,吾辈当自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遗址纪念碑,是刻在大地上的史书,是立在人心间的丰碑。它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过去,却用永恒的光芒照亮着未来。</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由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遗址区、雕塑园四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纪念馆是2007年改造建设的,总建筑面积3682平方米,高19.47米,外形为两面红色的三角形战旗,象征着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馆名由迟浩田上将题写。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门厅有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题词和孟良崮战役大型沙盘。战役厅按时间展示战役经过等;支前厅展示沂蒙人民支前情况;英烈厅展示英模人物和战斗英雄事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面是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高7.75米,底座高2.75米,红色花岗岩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役》长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后面是烈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00多名烈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2800多名烈士的遗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位于孟良崮山顶,1984年为纪念孟良崮战役而建,碑高30米,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筑成,象征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力量体制。底座为正三棱体,组成枪托,象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周围红色围墙象征高山下的花环,寓意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碑中部正面镌刻着胡耀邦题写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碑东面镌刻着陈毅元帅《蒋军必败》诗词,碑西侧是粟裕将军“英雄孟良崮”的题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孟良崮纪念处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每年承接各类党性教育班次、红色旅游团队及游客众多,在党性教育、红色旅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石刻“英雄孟良崮”是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前极具震撼力的标志性纪念景观,以雄浑的艺术语言诉说着战役的铁血荣光与沂蒙精神的深厚内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石刻通常以整块花岗岩或组合石材为载体,采用高浮雕、圆雕等技法,将战争场景与精神象征融为一体。画面中,核心位置常塑造华东野战军战士的英勇群像:他们端着步枪、挥舞大刀,或匍匐前进穿越炮火,或呐喊着冲向敌阵,棱角分明的肌肉线条与紧抿的嘴角,勾勒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果敢坚毅。战士们身后,沂蒙百姓的支前场景与之呼应——老汉推着满载弹药的独轮车,妇女背着襁褓却仍在包扎伤员,少年踮脚为战士递送水壶,人物动态栩栩如生,再现了“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动人画面。石刻上方,“英雄孟良崮”五个擘窠大字如刀刻斧凿,笔锋凌厉似枪刺,与下方的人物群像形成刚柔呼应,既点明纪念主题,又赋予石刻庄严肃穆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石刻的色彩运用极具匠心:主体人物以青灰色石材为本,保留天然纹理的粗犷质感,仿佛历史本身的厚重沉淀;部分细节如战士的帽徽、百姓的红头巾、飘扬的战旗等,以鎏金或丹砂着色,在灰调基底中跃动出亮色,既突出关键元素,又象征着革命精神的光芒永续。石材的选取亦有深意,孟良崮当地多花岗岩,石刻就地取材,使作品与这片红色土地天然融为一体,仿佛从山石中生长而出,暗含“军民如石、团结如磐”的隐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空间叙事的重要节点,石刻常位于纪念馆入口或广场中心,成为参观者抵达后的第一视觉焦点。其尺度往往宏大,高度可达数米,人物与真实比例相近,甚至略为夸张,迫使观者仰视而观,在物理层面营造“仰望英雄”的仪式感,心理上则引导人们代入历史情境,感受战争的惨烈与军民的伟力。当阳光掠过石刻表面,凹凸的纹理投射出明暗交错的阴影,仿佛战火在人物身上流动,静态的石刻由此获得动态的叙事张力,让每一道刀痕都成为历史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型石刻“英雄孟良崮”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部立体的革命史书。它以石刻为纸、以刀凿为笔,将70多年前的血与火、情与义凝固成永恒的精神符号——既是对2865名烈士的深情告慰,也是对“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沂蒙精神的当代诠释。当人们驻足石刻前,触摸那些被岁月磨挲的纹路,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震撼,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铭记、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真理的永恒坚守。</p> <p class="ql-block">站在“英雄孟良崮”大型石刻前,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过粗犷的花岗岩,那些刀凿斧刻的纹路里,突然漫出了七十多年前的硝烟。仰头望去,战士们高举的刺刀刺破云层,枪托上的防滑纹清晰得仿佛还留着掌心的温度,沂蒙妇女肩头的布带被风“吹”得飘起一角,连独轮车辙的凹痕里,都凝着未干的泥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指尖触到石刻底部的青苔,凉丝丝的,像触到了历史的皮肤。那个推独轮车的老汉,眼角的皱纹深如沟壑,他腰间别着的烟袋锅空着,大概是赶路时掉了吧?旁边俯身包扎伤员的女子,鬓角别着的野花已经石化,却还固执地朝着战士的方向倾斜——他们素不相识,却在战火里成了生死相依的亲人。石刻上的每一道凿痕都是一道伤疤,又都是一枚勋章,当我的影子投在他们身上时,突然觉得自己如此渺小,又如此贴近那些滚烫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风从石刻的缝隙间穿过,发出低沉的呜咽,像极了纪念馆里那盘老胶片的沙沙声。我想起陈列柜里的那双草鞋,鞋尖还沾着孟良崮的泥土;想起英烈墙上2865个名字,最小的才17岁,名字后面连个生卒年都没有。石刻里的少年通讯兵还在奔跑,他手里的电报早已化作粉尘,可那向前俯冲的姿态,却让整个山体都有了心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暮色漫上来时,石刻的轮廓渐渐融进灰蓝色的山影。有只蝴蝶停在“英雄”二字的笔画里,翅膀一开一合,像在替历史喘息。忽然明白,这些冰冷的石头从来不是纪念的终点,而是起点——当我们站在这里,用目光抚摸每一道刻痕,用沉默回应每一双眼睛,那些消逝的生命便在注视中重新鲜活。他们不再是墓碑上的名字,而是曾经和我们一样年轻的人,会在硝烟里想家,会在胜利时流泪,会把最后一口干粮塞进老乡手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时,晚霞给石刻镀上一层暖金。回头再看,推独轮车的老汉仿佛动了动肩膀,战士的刺刀尖挑着半块晚霞,像挑着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母亲发来的晚餐照片,厨房的灯光暖融融的。忽然眼眶发热——原来我们能轻易拥有的灯火可亲,都是这些石刻里的人用生命托起的黎明。</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纪念处附近的广场区域,如今融入了兼具历史氛围与现代休闲功能的新场景——卡丁车俱乐部。这里在保留红色文化基调的同时,为参观者提供了一处放松身心的空间,尤其适合家庭游客在缅怀历史后稍作休憩、调节情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俱乐部场地紧邻纪念园区,外观设计上巧妙呼应红色主题,例如围栏采用仿旧金属质感的战旗造型,指示牌融入子弹壳、五角星等元素,既保持与纪念处的视觉统一,又以明快的色彩和动感的赛道线条传递轻松氛围。轰鸣的卡丁车引擎声与纪念馆的庄严肃穆形成微妙对比,恰似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前一刻还沉浸在战役的血与火中,此刻便可在速度与风里感受和平年代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长带着孩子在此体验时,可在安全驾驶中讲述孟良崮战役中“人民支前”“少年英雄”等故事,让赛道成为流动的教育课堂。孩子们踩着油门在弯道驰骋,笑声穿透空气,与不远处烈士英名塔的沉默形成鲜明对照,却也印证着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岁月静好”。俱乐部旁设有露天休息区,摆放着刻有沂蒙民谣的石凳,游客可坐在树荫下喝一杯当地的“红嫂茶”,远眺孟良崮主峰的轮廓,在历史厚重感与现世烟火气的交织中,完成一次特殊的“精神充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红色教育+休闲体验”的模式,既避免了单一观光的沉重感,也让红色旅游更具亲和力。当游客从纪念馆的史料陈列中转身,在卡丁车的呼啸里释放情绪,反而能以更饱满的状态回味历史的意义——那些为自由而战的灵魂,不正是希望后人能在和平中尽情奔跑、肆意欢笑吗?这里的每一次引擎轰鸣、每一声亲子笑语,都是对“英雄孟良崮”精神的当代诠释:铭记过去,更要珍惜当下,带着先烈的期许,在新时代的赛道上勇敢前行。</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纪念处广场的大型黄色石刻雕像,以震撼的群像构图与鲜明的色彩语言,立体再现了战役中军民并肩作战的壮烈场景,成为红色精神与艺术表达深度融合的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整组雕像以暖黄色花岗岩为基底,这种源于大地的色调既赋予作品厚重的历史质感,又暗含“军民如土、根基深厚”的隐喻。雕像高约8米,长逾20米,采用高浮雕与圆雕结合的技法,将不同时空的战斗瞬间凝结于同一画面:中央位置,一名战士昂首挺立,左手紧握炸药包,右手扯掉导火索,肌腱暴起的脖颈与圆睁的双目充满张力,仿佛下一秒便要冲向敌阵,炸药包上的麻绳纹路清晰可见,连飞溅的碎石颗粒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其右侧,机枪手俯身架枪,枪管因持续射击而发烫变形,弹壳如雨点般从枪膛坠落,他身后的副射手半跪着装填弹匣,目光紧紧锁住前方,两人后背贴合的姿态,诠释着“生死相依”的战友情谊;左侧的支前场景则充满温情与力量——一位沂蒙妇女弓着腰推动独轮车,车上的粮袋压得木条吱吱作响,她用围裙角擦汗的动作定格在半空,鬓角的白发被汗水粘在脸上,车辙印在泥土中延展出深深的沟槽;车旁跟着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将水瓢举过头顶,仿佛在喊“叔叔,喝口水吧”,她裤腿上的补丁与赤脚沾着的草屑,诉说着战时的艰苦卓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雕像的细节处理堪称点睛之笔:战士绑腿上的绳结、妇女衣襟的盘扣、独轮车的辐条等细微之处皆精雕细琢,甚至能看到硝烟在人物间弥漫的模糊轮廓。黄色石材的天然纹理被巧妙利用,如战士的衣褶随动作起伏,形成明暗交错的阴影,恰似战火在皮肤上跳动;支前群众的头巾纹路与独轮车木纹相互呼应,让冰冷的石头有了呼吸感。群像的空间布局极具戏剧张力:战斗场景居上,人物呈向上冲锋的动态,仿佛要冲破天际;支前队伍居下,以水平线构图强化稳固感,上下部分通过递弹药、传水壶的动作形成有机衔接,构建出“前方作战-后方支援”的完整叙事链,生动诠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核心理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纪念处广场的视觉中心,这组雕像在功能上兼具教育与审美价值。参观者仰头观望时,阳光从雕像顶部斜射而下,在人物面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持枪战士的剪影如纪念碑般庄严,推独轮车的妇女则被镀上一层金边,这种光影设计让历史场景产生穿越时空的在场感。每逢重要纪念日,雕像前常摆满鲜花,黄色的秋菊与石材色调相互映衬,既是对先烈的追思,也象征着革命精神如秋菊般经霜不败。当孩子们指着雕像问“他们在干什么”时,家长的讲解便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纽带——炸药包的炽烈、机枪的轰鸣、独轮车的吱呀,都在这组黄色群像中化作可触摸的历史,让“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沂蒙精神,从抽象的口号变为具象的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组大型石刻雕像,以黄色为底色,以群像为笔触,在广场上立起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它既是对孟良崮战役中“十万人民十万兵”壮阔图景的艺术还原,也是对“人民战争必胜”历史规律的永恒礼赞,让每一个驻足者都能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读懂什么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纪念广场正前方的坐标塔,地处战役核心遗址区,承载着关键历史坐标意义。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率部踞守此处山地负隅顽抗,其指挥部就设于附近岩洞内。解放军经激烈攻坚突破防线后,张灵甫在混战中被击毙,此区域成为战役决胜的关键节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坐标塔以花岗岩筑成,塔身刻有战役时间、地理坐标等标识,简洁庄重的形制宛如历史的刻度。塔基周围保留着战时战壕、弹坑等遗迹,与纪念馆、纪念碑形成时空呼应——塔身高耸如剑,既象征正义之战的雷霆之势,也默默见证着国民党反动派精锐部队的覆灭。站在塔下远眺,孟良崮主峰沟壑间仿佛仍回荡着枪炮轰鸣,当年解放军战士攀崖越岭、刺刀见红的战斗场景如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坐标塔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标记,更是革命历史的见证者。它定格了国民党军“王牌师”的覆亡瞬间,也铭刻着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如今塔身布满青苔的岩石缝隙里,偶尔钻出几株山菊,春日开花时一片金黄,恰似用和平的色彩为那段铁血历史作注:正义终将战胜强权,人民的选择才是历史的坐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