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欣丽美育

<p class="ql-block">  学习一点点,分享一点点。今天分享我十年前看的一本书《幸福孩子从画画开始》。我个人觉得是一本很好的指导我们收敛神气,轻松育儿的实践指导书,结合《黄帝内经》聊一聊我的感想。首先看一看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李钊简介</p><p class="ql-block">1. 专业领域</p><p class="ql-block"> 李钊专注于儿童艺术教育领域,尤其倡导通过绘画等艺术活动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创造力与幸福感。他认为绘画不仅是技能培养,更是儿童情感表达和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教育理念 </p><p class="ql-block"> 主张“以画为媒”,强调尊重孩子的自由创作,反对刻板的临摹教学。 </p><p class="ql-block"> 提倡通过绘画观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家长和教师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建立更和谐的亲子或师生关系。 </p><p class="ql-block"> 书中可能结合案例,分析儿童画作中的色彩、线条等元素与情绪、性格的关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著作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幸福孩子从画画开始》 是其代表作,书中融合了艺术教育、心理学和育儿实践,为家长和教师提供指导。 </p><p class="ql-block"> 内容可能涉及如何通过绘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自信心,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活动缓解焦虑等心理问题。</p> <p class="ql-block">  绘画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创造性活动,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人实现“精神内守”的状态,与《黄帝内经》强调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理念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1. 专注当下,屏蔽杂念——形成“心流”状态。</p><p class="ql-block"> 凝神静气:绘画需要集中注意力于线条、色彩、构图的细节,这种专注力使人暂时脱离外界纷扰,进入类似冥想的状态。当注意力完全投入创作时,杂念自然消散,符合“精神内守”中“内守”的指向。</p><p class="ql-block"> 心流体验:全神贯注于一项活动时的忘我境界,与道家“虚静”相通。绘画时的心流状态能有效缓解焦虑,让精神回归内在的稳定。</p><p class="ql-block"> 2. 情绪疏导,平衡身心——调和“气机”。</p><p class="ql-block"> 非语言表达:绘画是一种无需言语的情感宣泄方式。通过色彩、笔触的释放,压抑的情绪(如愤怒、悲伤)得以转化,避免“情志内伤”(中医认为负面情绪积聚会致病)。</p><p class="ql-block"> 调和气血: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情绪波动会影响气血运行。绘画时的手部动作(如运笔、涂抹)配合呼吸节奏,可促进气血流通,达到“真气从之”的调和状态。</p><p class="ql-block"> 3. 培养觉知,回归本真——契合“恬淡虚无”</p><p class="ql-block"> 观察与感知:绘画需要细致观察对象(如静物、自然),或向内觉察自身感受(如抽象表达)。这种观察过程培养了对当下真实的觉知,减少对外界欲望的执着,接近“恬淡虚无”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接纳不完美:绘画创作中常需面对“未完成感”或“意外效果”,这种过程教会人放下控制欲,接受自然流露的结果,与道家“无为”思想一致。</p><p class="ql-block">4. 艺术与修行的结合——传统东方艺术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画的“养气”传统:传统文人将书画视为修身养性的方式。如书法中的“一笔一画皆心法”,国画中的“气韵生动”,均强调通过艺术创作调息凝神,涵养内在精气。</p><p class="ql-block"> 禅画与曼陀罗:禅宗绘画的简淡空灵、曼陀罗(Mandala)的对称填色,均通过重复性、仪式化的创作引导人进入静定状态,类似“止观”修行。</p><p class="ql-block"> 5. 现代科学与心理学的验证</p><p class="ql-block"> 神经科学角度:绘画激活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情感),同时抑制过度活跃的左半球(逻辑、分析),有助于平衡理性与感性,缓解压力激素(如皮质醇)的分泌。</p><p class="ql-block"> 艺术治疗应用:临床艺术治疗中,绘画被用于治疗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符号化表达帮助患者整合内在冲突,重建心理秩序,这与“精神内守”的目标一致。</p><p class="ql-block"> 实践建议:如何通过绘画实现“精神内守”</p><p class="ql-block"> 选择简单形式:如禅绕画(Zentangle)、水墨写意、填色曼陀罗,避免技术压力,重在过程而非结果。</p><p class="ql-block"> 配合呼吸:下笔时保持缓慢深长的呼吸,让动作与气息同步,增强身心联结。</p><p class="ql-block"> 每日短时练习:即使10-15分钟的随意涂鸦,也能积累“收摄心神”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绘画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内观”,通过手、眼、心的协同,将散逸的精神能量收归于创作之中,最终达到《黄帝内经》所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身心和谐状态。这种艺术实践,既是古法的现代表达,也是科学与传统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从小培养孩子懂得精神内守很重要,《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给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  画家对艺术的真诚是道而不是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画画,让孩子的思想情感得以表达对不良情绪得到发泄。所以我让我的孩子画画从没有功利之心,而是我们亲子关系的桥梁作用。所以我一直希望有更多的父母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收获更多更好的人生体验,让孩子通过绘画认识世界,通过绘画创造世界,通过绘画找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一起体验世界的快乐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