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我观博之 定州博物馆(上)

慕蓉依涵

<p class="ql-block">  定州,放在全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身边虽有祖籍定州的朋友经常提起家乡的人,家乡的古迹,但是一直没有专程跑一趟的欲望。不过人生中很多事情往往都是不期而遇,明明没有期望太高,反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定州这座古城便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趁着去定州拜访朋友的机会,来到了这个所在地为县级市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五万多件文物其中竟然有三件属于国宝级别的。据说我们国家有195件永远不许出境展出的文物,这其中有两件就藏在定州博物馆里。迫不及待先展示一下三件国宝吧。</p> 龙螭衔环谷纹青玉壁 <p class="ql-block"> 这件玉璧通高30.5厘米、直径24.4厘米、厚1.1厘米,新疆和田青玉雕制而成,玉质半透明,青色,做工精良,玲珑剔透、雍容典雅,是目前考古出土实物中最大最完整的出廓玉璧,当之无愧的国家一级文物。</p> 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国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由四块新疆和田镂雕黄玉片插接而成,高16.9厘米,宽6.5厘米。整个座屏两侧支架为连璧形,表面有透雕加线刻的翼龙、螭虎,代表了东西方位;中间两个屏片略呈半月形,两端有榫插入架内,透雕人物鸟兽纹饰。</p> <p class="ql-block">  屏片纹饰中,上片正中为西王母,旁有朱雀、狐狸、三足乌等;下片正中为东王公,旁有侍者及熊、玄武等,整个画面神采飞动,表现出汉代特有的浪漫主义遗风。玉座屏这一器物形制在历史文献上多有记载,但考古发现的实物目前为止仅此一件,其摆脱了单形器这一中国古代玉器的基本形制,在玉器发展史上可谓一枝独秀,对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玉器发展史及美术史上均有重要价值。</p> 白釉刻莲纹龙首净瓶 <p class="ql-block">  此瓶通高60.9厘米,腹径19.1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10.1厘米,是我国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净瓶颈细长,鼓卧足,颈上部为仰覆莲瓣纹,中部为覆莲纹相轮圆盘,下部为竹节纹。肩塑龙首流,龙前额突耸、怒目、张口、露齿,下颌饰一绺龙须,龙头高昂,颈短粗。净瓶瓷胎细白、坚硬。釉色莹润、乳白泛灰,略有垂釉痕,器型修长秀雅,纹饰精细流畅。</p> <p class="ql-block">  因为定窑产品多以中小型器物为主,大器十分少见,而这件净瓶体形却体型特大,技法繁杂,为出土定窑净瓶产品之最,非常难得。它是定窑白瓷分期断代研究的宝贵资料,有“定瓷之王”的美誉。非常遗憾询问义务讲解的小姑娘,原件在仓库定期维护只看到了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核销了预约二维码就进入了定州博物馆,感觉是一楼大厅,但后来乘梯看标识是二楼。作为汉中山国的首府,定州市遗存有大量汉墓,随着发现和清理才知道墓葬规格都比较高,首先从进门右手第一个展厅,展示汉墓群中出土的千年历史奇珍开始。</p> 汉家陵阙 <p class="ql-block"> 大汉王朝存国405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帝国之一,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影响极其深远的时代。今天我们说的汉族、汉语、汉字、汉服...都跟这个时代紧密相连。定州这个汉代中山国故地,埋葬了诸多中山王(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名头最大的中山靖王刘胜墓在河北满城县,文物展出在河北省博物院,定州博物馆主要展出的是中山穆王刘畅墓的陪葬品,古人事死如事生,出土的大量生活用青铜器,金银器、铜器、铁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也彰显了当时中山国贵族的奢靡生活。</p> 双烟管羊形铜灯 <p class="ql-block">  这件铜灯由空心炉、烟管、灯盘、灯罩四部分组成。炉为鼎形,其外壁有羊形图案,三足分别为单膝跪地、手扶膝的胡人像;炉肩部伸出向上微弯的烟管,与盖顶下垂的烟管衔接;炉口处覆盖灯盘,外侧有一扁平柄,有周槽,用于插放弧形灯罩,既可挡风,又可控制灯光的大小和角度。得益于烟管的设计,铜灯燃烧产生的油烟可以直接被吸附到圆形球内,多少能起到保持房间清洁的作用。这个铜灯立刻能想到国博的彩绘雁鱼青铜釭灯和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都是类似设计,均出自汉代。</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23年在河北省博物院看到的长信宫灯,一件令人惊叹的汉代环保灯具。</p> 掐丝镶嵌金辟邪 <p class="ql-block"> 这两件金辟邪异常小巧精致,其中金天禄高3.1厘米、长3.9厘米;金辟邪高3.3厘米、长3.7厘米。两兽均前额隆起,角向后垂卷,镶红玛瑙、绿松石珠为睛,张口露齿,四肢前伸,长尾拖地,作昂首阔步状。</p> <p class="ql-block"> 两兽的身体均以金片捏制成型,角、尾为粗金丝上缠绕细丝,颈前和后背在凹槽内镶嵌红玛瑙、绿松石;其他部位也零星镶嵌红玛瑙、绿松石。体表满饰密集的金粟粒。器物本身采用了焊接、掐丝镶嵌、缠绕等技法,工匠们将金薄片剪成细条揉搓成丝,掐制成图案和花纹粘焊于胎体上,使得器物制作精美,造型生动,金碧交辉,神彩动人,显示出汉代手工业者杰出的智慧和高度的工艺技巧。</p> <p class="ql-block">  定州博物馆大门口站岗的就是这对宝贝,是不是进门时没有留意呢😄我是沿着残疾人通道的斜坡走才得以仔细观察了这对来自千年前形象的保安。</p> 银缕玉衣 <p class="ql-block">  第一眼见到这件文物,你是不是脱口而出“金缕玉衣”?别激动,国家博物馆和河北省博物院的是金缕玉衣,这件是银缕玉衣,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用金丝编缀的,一个是用银丝编缀的。不过它们的作用都一样,保护王公贵族尸身不腐,以求来世再生。</p> <p class="ql-block">  两汉十几代中山王及其陪葬墓都在定州境内,考古发掘的几座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充实了整个展厅,展品丰富,包罗万象,无法一一道来,捡几件欣赏一下,想要看全看得仔细还是得亲自到现场。</p> 北朝佛陀 <p class="ql-block">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历经魏晋时期的发展和流行,到了时衰世乱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终于因为社会大众对寻求心理慰藉的强烈需求和统治者对追求稳定统治的刻意引导,而迎来了异乎寻常的极度繁盛,进入了中国佛教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p> 双思惟菩萨造像 <p class="ql-block">  这件透雕双思惟菩萨像,采用了透雕、浅浮雕和高浮雕等工艺,飞天、供养人、童子、力士、蹲兽...繁复的造型看得人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  正面看,主尊是两位单手托腮、单脚翘起、思考状态的菩萨,有点可爱是怎么回事?他们其实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太子和成佛后的形象,从造型上看两边完全中轴对称。这种双思惟造像出现的时间很短,只有30多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昙花一现,却给后人留下一片赞叹。</p> 北齐供养菩萨 <p class="ql-block">  在各地看过很多菩萨造像,这尊菩萨双手合十,向上斜举,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欢喜,全身上下都是圆圆的,散发着孩童一般的天真,甚是少见。</p> <p class="ql-block">  菩萨体态婀娜,“S”型的身躯引领了时尚,影响到隋唐,这独一无二的菩萨够妖娆。</p> 自来佛首 <p class="ql-block"> 开始以为这巨大的佛首是复制品,看来介绍才知佛首单独放在博物馆是因为在特殊历史期间遭到破坏,修复后一直收藏于此。佛首背后的照片就是站立的本尊自来佛像,通高6.7米,雕刻于北朝晚期。佛像造型高大,雕镌精美,是北朝时期定州佛教繁盛和雕刻工艺高超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  源自于公元二、三世纪时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兴盛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很多佛像都是菩萨并排而坐,左右对称,双思惟菩萨是定州区独有的造像题材。</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宗教的不断发展,佛教造像的需求也急剧扩大,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的定州交通便利,其境内的曲阳因盛产优质白色大理石和高超的雕刻技巧而闻名,逐渐成为了中国北方佛教造像中心,自北魏开始,定州白石佛教造像大量生产并流传各地。</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有四次灭佛运动,致使佛教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分别发生在唐武宗,后周世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时期。展厅里很多残缺的佛像造像成为历史的见证。</p> 天下大白 <p class="ql-block">  提到定州,除了中山汉墓和曲阳石刻,立刻能想到我国历史上五大名窑(定窑、哥窑、官窑、钧窑、汝窑)之一的定窑。北宋时期的定窑产品制作精湛,瓷质润,风格古朴高雅,装饰绚丽,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为主要特点,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美誉,曾一度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其烧造和制造工艺的改革创新,也极大地提高了瓷器生产效率,影响了包括江西景德镇在内的诸多窑厂,形成了地跨南北的定窑体系,奠定了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崇高地位。</p> 白釉葵口“新官”碗 <p class="ql-block"> 瓷碗高6.7厘米,口径24.1厘米,足径9.6厘米。足内刻行书“新官”款,胎白质细,施釉均匀,洁白莹润。呈五曲花口式,敞口斜壁,下腹须收,矮圈足,胎薄处仅2毫米,击之声悦耳动听。完美体现了定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这件瓷器有着典型的“卷边”装饰,这原是金银器中特有的一种装饰手法,进行卷边处理不仅能够美化造型,同时也克服了薄片器皿刚性差,易变形的缺点。定窑引入卷边装饰,最突出常见的器型是花瓣形盏托。</p> 定窑黄釉鹦鹉壶 <p class="ql-block">  壶高15.6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6.3厘米,壶型为一只鹦鹉站立在枝杆上,长长的尾羽微微翘起,上面篦划的羽纹栩栩如生。黄褐色的釉色让鹦鹉更加逼真,黄而莹润亮泽,小鹦鹉站在覆盆状的底座上,胸部饰有斜格纹宽带,后背有长长的注水口,尖尖的勾喙为壶的出水口,注颈与鹦鹉背之间安半环柄,圈足底面墨书“鹦鹉”二字。定窑黄釉鹦鹉壶以堆塑、刻划技法制作,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是北宋低温釉陶精品。</p> <p class="ql-block">  定瓷从唐代早中期的瓷器胎质粗松厚重,釉质粗略施釉不匀,呈色不稳,造型不够规整到晚唐五代时期烧制出胎体洁白坚致,釉色光亮莹润的高品质精白瓷,是在不断摸索经验改进工艺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到了北宋时期,定瓷工艺发展到高峰。这一时期的定瓷产品既有生活实用品,又不乏宗教用品,其胎薄质细,釉色莹润,造型丰富,刻花、划花、印花精美。定瓷首创了支圈覆烧法,除白瓷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珍稀颜色釉瓷,以其成熟的工艺和美轮美奂的品质位列北宋五大名窑。</p> <p class="ql-block">  一直没有在美篇充值成为会员带来的瓶颈就是照片受限🚫,每篇文章不能超过100张。只好将藏品丰富的定州博物馆分成上下部分,来一个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