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父母与我们的三十年

<p class="ql-block">一、田埂上的月光</p><p class="ql-block"> 父母出生于农村,从小家庭贫寒,土窑洞里的煤油灯映着父亲二十几岁的行囊。为凑齐我们兄妹三人的奶粉钱,他揣着仅有的几块钱进城打工,砖厂的粉尘染白了少年的鬓角。母亲则像株倔强的玉米,却扎根在了黄土地上,这一干就是几十年。</p><p class="ql-block"> 凌晨四点的星光里,她背着背篓去拔麦子,露水浸透裤脚;正午的日头下,她弯着腰在梯田里拔麦子,汗水砸在泥水里摔成八瓣。哥哥十几岁就能扶犁耕地,姐姐十岁学会擀面做饭,暮色中三个小身影蹲在门槛上,数着远处山路上的车灯——那是父亲拿钱回来的信号。</p><p class="ql-block">二、书包里的干粮</p><p class="ql-block"> 十四岁那年,父亲用打工攒的钱,把我们送进通渭一中的校门。住进了父亲单位建筑公司,这一住将近十年,在那里我们度过了青春年华,因为那时没有自来水,用的每一滴水都要去借,完了扳着楼梯扶手提上五楼,提上去时已上气不接下气,每天会有这么一次经历,那也是人生中的历练和经验,在以后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打倒我们。而母亲还留在农村,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为这一大家子的口粮忙里忙外,喂猪,拔草,种地,放驴,碾场等等所有的农活都落在母亲一人的肩上,但是她从来没有一句辛苦,农忙时节凌晨五点就起来揉面,蒸好的馒头装在口袋里就下地了,周末的两天我们回去帮母亲一把,在最后一天我们准备回校时她总把热乎的馍馍塞进我们的书包里,也就是我们一周的干粮,她自己却啃着冷硬的荞面馍馍,渴了就喝一马勺凉水,为了我们兄妹三个能吃饱穿暖,父母真的付出了他们最好的,也从未在我们面前喊过累叫过苦,或许就是父母这种精神影响到了我们兄妹的性格,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只有勤奋努力才会有更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三、时光里的糖</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母快七十岁了,父母的鬓角全白了,这也是为这个家操持一生的印证,看着他们老去的背影心里不好受,但是人生没有回头路,只有轮回,我们也只有接受和更好的陪伴,这一生真的谁都不欠唯独欠父母的太多太多,父母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每当周末回趟家。父亲总是第一个开门的,每周的这个时候他总是等着我们回去,母亲总要在厨房忙上两小时,摆上一桌暖锅面、土豆丝、醋熘白菜——全是我们儿时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记忆中的味道依旧是我们觉得最甜蜜的,因为那就是父母的心血。</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父母这辈子没说过“爱”字,却把全部的光都给了我们。他们是田埂上的耕牛,是我们人生路上永不熄灭的星光。如今我们兄妹仨都在城里安了家,可父母总说:“只要你们过得好,比啥都强。”这大概就是父母的爱吧——如流水般无声,却滋润了我们整个生命的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