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遗珍: 清 · 乾隆料胎珐琅彩器四件套赏析!—兼谈 · 神秘的珐琅彩「古月轩」究竟来自何方?

鸣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明岐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珐琅彩原来为清宫秘藏,是专门为宫中烧制的御用品,品种少,产量低,质地精,传世品一般人很难见到。</h3> 大家都知道,料胎珐琅彩是由铜胎珐琅彩发展而来,但比铜胎或瓷胎珐琅彩来说,制作技艺要求更高,烧造水平的含金量更为深奥。因为料胎与珐琅料熔点非常接近,在绘成焙烧的过程中,若温度偏低,珐琅料不能充分熔化,则烧成颜色不佳;若温度偏高,不但导致胎体变形,珐琅料被烧飞,即成为废品。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清·乾隆料胎珐琅彩《花石锦鸡图》葫芦瓶</h5> 乾隆初期御作坊画珐琅工艺发展至顶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御厂产量骤减,工匠们没有了像清代早期追求的精品意识,再也没有生产过如此高规格的精品力作。<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料胎珐琅彩是宫廷作坊特有的独门绝技,而作品非皇家不能拥有,故而,更显示出皇家高贵而显赫的身份地位。<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今天,我们将清· 乾隆料胎珐琅彩四件套中的《锦鸡图》葫芦瓶、《春宫图》纸棒槌瓶、《麒麟图》蒜头瓶和《仕女图》扁瓶,介绍给读者朋友,不妥之处,敬请不吝赐教。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b>1. 清·乾隆料胎珐琅彩《花石锦鸡图》葫芦瓶!</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高17.5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5.9厘米、重443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瓶直口,短颈,葫芦形制,上小下大,垂腹圈足。造型小巧秀丽,口沿外部双蓝圈下施以如意纹一周。瓶身腹部绘主题图案“花石锦鸡图”(锦鸡又名金鸡,是雉类中最为漂亮的种类之一,也是我国独有的珍贵品种),寓意锦上添花。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侧面</h5> 锦鸡栖立于山石之上,侧旁以粉红花卉、玲珑洞石相衬,另一面则花枝藤曼缠绕,大红、粉红花朵与蓝色及各色牵牛花儿争奇斗艳,芬芳馥郁,惹人喜爱。瓶底足内楷书双方框“乾隆年制”四字蓝料款识。整器画面布局灵动,淡雅清新,色彩相互莹照,富丽堂皇,沁人心脾。<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乾隆珐琅彩御制《花石锦鸡图》葫芦瓶,是清代传世官作料胎珐琅彩器物中的上上极品。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侧面</h5> 它由宫中造办处御用画师亲手绘制,乾隆大帝亲自参与设计并烧制而成。 亦曾是乾隆皇帝掌中的赏玩之物,又是乾隆时期料胎珐琅彩的绝佳作品,瓶身主题图案的“花石锦鸡,寓意锦上添花,福禄寿喜。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底款</h5>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在清代达到了顶峰,特别是在康、雍、乾三朝盛世,这种料胎珐琅彩更是宫廷御用的名贵之物。珐琅彩料胎器物的特点是色彩鲜艳、立体感强,且绘画精细。尤其乾隆时期的珐琅彩料器,在制作工艺和绘画技法上,都有了更大的提升,尤其发明了密不传人的烧造绝技。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清乾隆料胎珐琅彩黄地花卉开光《春宫图》纸棒槌瓶</h5> <b>2 . 清乾隆料胎珐琅彩黄地花卉开光《春宫图》纸棒槌瓶</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高17.1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6.8厘米、重522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瓶撇口,长颈,溜肩,肩以下趋圆球形渐收,圆圈足,足内向外斜削;通体施黄彩为地,上以各色料彩满绘西洋缠枝花卉。器底中为红色料款“乾隆年制”四字楷书。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共有四个开光,第一面开光写 : 田园风光,秀石斜卧,竹树林荫,景色宜人,三人裸身,春梦回荡,姿态各异。另面写 : 书桌文具,盆栽兰花,惟帐之悼,男欢女爱,描绘入微。<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瓶肩开光为墨彩涂染,一面写 : 江湖浩荡,渔父泛舟,山林寂静,意境清幽。另面写 : 远山起伏,近石重叠,高山流泉,白云缭绕。<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右侧面</h5> 有资料显示,‌清乾隆珐琅彩春宫绘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方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首先,‌清乾隆珐琅彩春宫绘画展示出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工艺水平。这些画作通常由御用画师绘制,结合了诗、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西画东渐时期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联想,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还真实地传达出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以及对宫廷文化中世俗欲望的探索‌。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第二面</h5> 其次,‌它是清宫历史档案的真实写照,清乾隆珐琅彩春宫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权力结构。这些画作往往描绘帝王与后妃的私密场景,象征着皇帝对权力的掌控和对欲望的追求。通过这些画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清代中国的家庭观念、性别观念以及宫廷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另外,‌清乾隆珐琅彩春宫绘画在古代文化传承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角色,主要表现在它的文化象征,其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通过这些绘画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反思古代文化中的性别权力以及性爱文化发展的自然轨迹。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左侧面</h5> <b>3 . 清乾隆料胎珐琅彩《麒麟图》蒜头瓶!</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div> 高17.5厘米、口径2.7厘米、足径5.2厘米、重283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瓶口略呈蒜头状,敛口,细颈,圆腹微垂,圈足稍外撇,通体彩绘麒麟宝珠图。底为蓝彩“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底部</h5> 瓶口外双蓝线之下,绘出绿蓝大小不同蕉叶纹理一周;圈足外沿酱线之上亦绘一周海水江牙纹理,其与瓶体上的红彩、绿彩相得益彰,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div>  所绘麒麟与饰物均采用明暗渲染或平涂表现层次之手段,色彩艳丽皴法极具立体感,重视物体的阴阳向背之变化,展现出珐琅彩精美绝伦的独特风采,艺术效果不下中国工笔绘画。<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清乾隆料胎珐琅彩《麒麟图》蒜头瓶</h5>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件清乾隆料胎珐琅彩蒜头瓶,详细描绘了麒麟的形态和典型的象征造型。写麒麟怒口大张,龇牙咧嘴,板牙如钉,四肢直立,麟头像龙,麟尾像牛,背像虎,腰像熊,鳞片像蛇。其鳞片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象征着神秘的力量和智慧。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麒麟不仅是美丽的象征,更是充满梦想和希望的象征‌。深刻表现出麒麟在古老东方传说中的形象和故事。麒麟被描绘成一种神奇生物,浑身布满闪闪发光的鳞片,如同龙鳞,蹄子踏在地上时能让地面颤抖。传说中,麒麟出现在干旱的村庄,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雨水,拯救了灾难中的村民‌。 有资料表明,麒麟在中国古代的传说、神话和各种文献中的描述。将麒麟被视为吉祥、祥瑞的象征,并常用于祭祀天地神明和宫廷文化活动。它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能够驱赶邪祟、是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神兽‌。例如,《诗经》中的《麟之趾》通过称赞麒麟的脚趾、额头和麟角来比喻高尚的品德和德性‌。<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另面</h5> 细观此件珐琅彩器上的皮球花纹饰,其彩带飞舞,自带芬芳,鲜艳夺目,活灵活现,主要寓意花团锦簇、团圆美满与富贵繁荣‌的幸福生活;这种纹样通过圆形构图和抽象化的花卉变形,既承载传统吉祥文化,又融入艺术创新,成为清代料胎珐琅彩器物装饰的重要的代表符号。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底部</h5> 皮球花纹饰以圆形为基本特征,其灵感源于传统团花纹样。如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指出,皮球花纹由多个团花自由组合而成,形成活泼灵动的视觉效果。清代瓷器、料胎珐琅彩器物沿用了这一意象,深刻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清 · 乾隆料胎珐琅彩黄地花卉开光《仕女图》扁瓶</h5> <b>4 . 清 · 乾隆料胎珐琅彩黄地花卉开光《仕女图》扁瓶!<br data-filtered="filtered"></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高18厘米、口径5.2厘米、宽16厘米、厚7厘米、椭圆圈足7×4厘米、重1580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瓶口稍撇,短颈,溜肩,瓶侧面模仿铜胎画珐琅效果,双面设圆形开光,如初升的太阳,画面采用中西合璧的绘画方法,色彩强调明暗对比,表现出乾隆时期特有的绘画面貌与风格。底为椭圆形圈足,中落红料彩“古月轩”三字楷书款。<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第一面描写 : 绿水如茵,江面如镜,仿佛是大自然为这片美景打上了一道完美底色,江畔上柳树摇曳着柔弱的枝条,恍然一对儿翩舞的婀娜使者。<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黄衣仕女静雅地端坐于江边石矶之上,仿佛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透出一股超凡脱俗的高贵气质。一旁,红衣侍女亭亭玉立,身姿曼妙,如同江边一朵盛开的花朵,默默映衬着主人的风华,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女郎天生丽质,宛如女神般倒映在碧波春水之中;清风拂过,衣袂飘飘,仿佛她就是这世间最动人的风景。她的发丝如瀑布般垂落而高高挽起,如同黑色的流云,随风轻舞。她那明亮的眼眸如同夜空星辰,闪烁着不羁的光芒,好比秋水般清澈,照亮了这喧嚣的世界。她的唇色虽然淡雅,没有过多的艳丽,却让人眼前一亮,仿佛一抹淡妆,过目难忘。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右侧</h5> 第二面描写 : 在那悠长而温柔的江畔,晨光初破晓,轻纱般的薄雾渐渐褪去,一位绝色佳人静静伫立。她身着一袭红、蓝搭配的淡雅长裙,裙摆随风轻扬,宛如水中绽放的莲花与莲叶,不染尘埃,超凡脱俗。她的发丝如墨,轻轻挽起几缕,余下的则随风轻舞,与江边红树交织成一首春天的交响乐章。<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第二面</h5> 她的面容温婉如画,却离不开明代人物画中“三白”与西画素描中“明暗”关系的融合;虽为侧面,然眉宇间满含淡淡的笑意,却又不失庄重与温婉。她那双明眸仿佛能够洞察世间万物,此刻却满含慈爱与期待,凝视着身旁年幼的孩子(或弟子)。一块被岁月磨平的青石矶面上,一童双膝跪石,另童左手搂抱,右手托腮,二人聆听教诲,腼腆可爱,稚嫩的脸庞上透露出专著与虔诚的表情。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美女轻声细语,仿佛怕惊扰了江面的宁静,她的声音如同春日里温暖的微风,柔和而富有感染力。她一字一句,耐心地教导着弟子,将书中的智慧与道理,化作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田。每当孩子遇到不解之处,其便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引,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着学问的真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关于珐琅彩与「古月轩」的讨论,而附言一句 :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传着珐琅彩俗称「古月轩」的说法;一般认为,「古月轩」是室名款,室名款器物一般都是皇家贵族所定烧,但到目前为止,所有官方信息与资料,都未曾找到一件真实可靠的器物作为准确答案。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左侧</h5> 公允地说,珐琅彩器物早就有个醒目的别号,被称为「古月轩」;民国以来这个名字就非常响亮。我们的文学作品,影视节目也大量地引用了这个靓丽的词汇。但「古月轩」是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名字,但人们也难免会产生一些这样的疑问;珐琅彩为什么叫「古月轩」,这个名字究竟怎么流传下来的,它到底有什么具体含义,这背后是否存在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这样的疑问一直众说纷纭,迷雾重重。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底部</h5> 清末民初有一个叫许立衡的学者,曾写过一部《饮流斋说瓷》著作,他对“古月轩”的含义有三 种解释 : 一为乾隆皇帝的轩名;二为清三代朝皇帝的轩名,“不专属乾隆,认为历代精制之品均藏于是轩也”; 三为胡姓人,取“古”、“月”之意,精画珐琅料器。而陈亮伯先生所著作的《陶雅》中,所表内容大体上也是表达出此种观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珐琅彩是极为珍罕之物,不要说是现在,即使是在民国时期,也是眼见者甚少,上手者更是凤毛麟角。无独有偶,早在2011年香港苏富比“玫茵堂”专场上,一件清乾隆时期的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圆胆瓶就引发收藏界的高度注目。这件拍品要求800万港币作保证金才有参拍资格,其以 1 亿 7000万港币起拍却意外流拍。但拍卖结束后,有三个买家同时私洽,最终以 2 亿港币成交。 <h5 style="text-align: right;">4882万清乾隆料胎画珐琅四老图小笔筒</h5> 从上文扁平底部款识中得知,我们今天可以大声地肯定,真的发现了一件清· 乾隆料胎珐琅彩「古月轩」扁瓶,其落款字体书写工整,刚劲有力,如斧砍刀削,馆阁体意味浓重,各方面特征符合那个时代的基本依据,终于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它无疑为珐琅彩「古月轩」器物的研究与发现,增添了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古月轩」器物,其实就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宫廷内部设窑口烧制的珐琅彩器物。常见的器型有鼻烟壶、葫芦瓶、玉壶春瓶和碗盘之类。在康熙时期,开始烧造珐琅彩瓷与料胎珐琅彩器物,这种珐琅彩器物多在素烧过的瓷胎和料胎上,施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多种珐琅颜料,巧用双勾法仿制铜胎珐琅形式描绘图案。雍正时期「古月轩」瓷器开始与五彩技法相结合,亦多在白色套料胎体上进行彩绘。到了乾隆时期,则多效仿西洋油画中的人物造型、明暗对比等,往往人物画题材明显增多。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四老笔筒展开图</h5> 一句话,康熙珐琅彩类似铜胎画珐琅、雍正珐琅彩将诗书画融为了一体、乾隆珐琅彩融合了西洋画技法。<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