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北齐壁画博物馆:色彩斑斓的美术杰作

百草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基于北齐大臣徐显秀的墓地原址保护而建。在历经了近十五个世纪的漫长等待,终于迎着2000年新世纪的曙光,横空出世。它精美的巨幅画卷震惊世界,并且荣登“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列。<br>这个熠熠生辉的北齐绘画作品,保存了北齐时期壁画300余平方米,面积之大、水平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均实属罕见。<br>它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馈赠,也是中华民族和丝路各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建设“一带一路”盛世的宝贵精神财富。<br>它是太原市第一座遗址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br>地面上的许多记忆已随风云变幻而消散,地下的世界却可以看见千年美图 。<br>北齐壁画博物馆让人回味无穷...... <div>北齐壁画博物馆全景图(网络图片)</div><div>坐落于太原市王家峰村的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是太原市的第100座博物馆,整体造型契合了原墓葬的形式,建筑方正规矩,简洁不失庄重。外墙装饰用了黄土的颜色,最大程度还原了古墓的样貌。<br>博物馆分为“别都华彩”、“一眼千年”、“简易标美”三个展厅空间,以壁画为媒介,讲述北齐晋阳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故事。</div> <div>两种文明的交界,三个政权的核心,千百年来,太原从不孤寂。<br>北魏、东魏、北齐,人员流动,商贸往来......时间的冲刷印迹,唯有地下的世界延续着往日的精彩。<br>在太原周边地区的广阔地下空间里,无数古人用壁画模拟着生者世界,稀松平常的生活定格在了墙壁上。</div><div>这些壁画讲述着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早期格局,讲述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是研究草原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瑰宝,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div><div>而今,笔画重见天日,将远古娓娓道来......</div><div> </div> <div>徐显秀(502年-571年),名颖、以字行,汉族,蔚州忠义郡人(今河北北部),官至北齐太尉。这位历经北魏、东魏、北齐三代的重臣生平和他豪奢的墓室都让人叹为观止。</div><div>徐显秀自幼侠义,北魏末期,他参加了尔朱荣的队伍,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任前锋都督、马邑县开国伯、大中大夫。尔朱荣败亡后,徐显秀又追随高欢,成为亲信将领。东魏时任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直阁将军、帐内正都督、凉州刺史、北齐政权的太尉太保尚书令等。北齐建立后,徐显秀官至高位,武平二年正月十七日(571年)卒于晋阳城内府第(今山西省太原市),享年七十岁,同年十一月十七日葬于晋阳城东北三十余里处。</div> <div><font color="#ed2308"><b>第一展厅:别都华彩</b></font></div><div>此厅以出土的北齐墓葬壁画为展示对象,突出了晋阳在北朝时候的重要地位,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古人的精神风貌。</div> <p class="ql-block">北齐疆域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北齐,是中国历史上北朝后期的政权之一。其经济、文化、民族的碰撞交融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汉唐之变”;频繁的人员流动,商贸往来,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异域的人员、物资、思想、艺术被广泛吸纳;盛唐时代“万国来朝”的景象已露晨曦。</p><p class="ql-block">晋阳在东魏北齐时号为“霸府”“别都”,半个世纪里呈现了权贵云集,生活奢华的贵族阶层和傍附权贵的文化圈。</p><p class="ql-block">晋阳也是当时北方各国、各民族之间商业贸易中心。</p> <p class="ql-block">北齐壁画墓分布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北朝晚期:(386-581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期。</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两侧的壁画展示</p><p class="ql-block">正中是--门官图:北齐武平元年(570年)</p> <div>门官图上的两个人物分别位于墓门内过洞东壁北侧和西壁北侧。<br>左门官:广额丰颐椭圆形脸,前额饱满,浓眉大眼,高颧骨,高鼻梁,嘴唇开张,连鬓络腮胡,长须飘逸。戴梁冠,上罩漆纱笼冠。穿朝服(朱色逢掖,大袖衫),外罩裲裆。裳如衫色,逶迤于地,下露笏头履。腰束蹀躞带,佩剑,两手浅袖拱胸前,肃穆端庄。</div><div> 右门官:此画幅已残损,人物形象基本与旁边门馆相同。</div> <div>北齐晋阳佛教遗存</div><div>北齐皇帝笃信佛教,在各地广建佛寺,晋阳的一些官府和寺庙一度被改为佛寺。根据《北齐书》的记载,齐后主在天统五年(569年)三月抵达晋阳时,下诏将并州尚书省改称为“大基圣寺”,同时将晋祠改称为“大基皇人寺‌”。这一改名行为发生在齐后主在晋阳期间,表明他对晋阳及其周边地区的宗教和文化设施进行了调整。</div><div>北齐一代在晋阳留下了许多佛教遗存,主要在西山一带。现存如:蒙山大佛、开化寺、童子寺、天龙山石窟等。天龙山石窟始建于东魏(534-550年),并在北齐、隋、唐历代相继开凿,现存25窟‌,造像500余尊,分布在东西两峰的山崖间。</div><div>石窟的雕造技法令人叹为观止,融合了印度佛像的高雅与柔和以及中国传统雕刻的清新韵律和线条,对中国佛教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iv> <div>门楼图(仿制品)北朝晚期 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出土</div><div>门楼位于门墙上,为三开间庑殿顶楼宇建筑,配以人物、神兽,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北朝建筑图像。</div><div>由于北朝木构建筑没有完整保存下来的实例,以往仅有石窟寺图像和墓葬石椁模型可供参考。</div><div>门楼图以直观的视觉现象,展示了北朝木构建筑的形制结构和材料构件,意义重大。</div> <div>晋阳长歌动画图:生活篇、市井篇、狩猎篇......动画演示再现了当年的实景状态。</div> <div>驼队骏马图+回归图:北齐武平元年(570年)</div><div>1. 驼队骏马图</div><div>前面一组为5人5驼,为首一人似是西域胡人,头顶光秃,高鼻梁,络腮胡。身穿过膝灰白色圆领窄袖长袍,上绣春草图文。腰束蹀躞带(diéxiè),挂有箭囊和布巾。左手执鞭,躬身向前与另一胡人交谈 。骆驼背驮软囊满载货物,后面一组为7匹健马,奔驰勇跃,充满野性。</div><div>2. 回归图</div><div>前面一组为导引图,2人2马,一中年、一老年男子,各牵马匹正在交谈。中箭一组为主骑图,5人5马,都是中年男性。均穿圆领长袍,人物和马匹神态各异。后面一组为导引图,2人2马。亦为一 中年一老年男子各牵马屁正在交谈。图中所有人均为鹅蛋型脸,高鼻梁,腰束蹀躞带,分别配箭囊、弓等,马络头齐金,鞍鞯(jiān)俱备。</div> <div>墓室壁画展开图:胡人图、侍女图、宴饮图、女侍图、男侍图、备马图。</div><div>在“胡风国俗”的壁画前,我们为异域文化与古老文化碰撞相融时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而赞叹感动!<br>山西西接吕梁山,东临太行山,南有东西走向的中条山,整体上使其形成一个字母“U”的态势。北部开口,将山西置于农耕和游牧交界地带,地理上称之为大中原北门户,这也造就了其独特的特点:高度与游牧接壤,注定了它的胡汉杂糅。</div> <div>胡化风尚:胡人、胡服、胡乐、胡商</div><div>胡人:北齐时期,中原地区有为数不少的胡人从事不同的职业。考古发现的墓葬壁画,陶俑中有许多胡人形象,这些湖人高鼻深目、胡须浓密,常见有牵驮、驭车、奏乐等形象。</div><div>胡服:北朝是胡服文化融入汉服文化的关键时期。北齐、北周胡汉交织。壁画中各种不同风格的服饰融合,是交相辉映的直观反映。</div><div>胡乐:乐器有笙 笛 胡琵琶等,史书记载,当北齐著名的音乐家妙达弹琵琶时,北齐的君主高洋常常亲自击鼓相和。</div><div>胡商:北朝时代活跃着许多沿着丝绸之路如画的胡商,驼队承载着来自中亚、西亚、南亚等地的特产进行长途贩易,活跃了中西之间文化物质交流。</div><div><b><font color="#ed2308">【注】</font></b><font color="#ed2308"><b>图右上的文字是:陈寅恪先生关于胡人与汉人的论述----“</b></font>汉人与胡人之分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夫师乃鲜卑,秃发师之后,胡是胡人,而云之为汉儿,此为北朝汉人、胡人之分别”,“无论其血统,只视其所受教化为汉为胡而定之确证,诚可谓‘有教无类’矣”。此点为治吾国中古史最要关键,若不明乎此,必致无谓之纠纷。</div> <div>左图--辫发骑俑:鲜卑人有辫发的习俗,南朝人常称其为“索头虏",此俗在孝文帝改制时已被基本革除。北朝后期“胡化”回潮,辫发在部分人中再度流行。</div><div>右图--并州胡:是历史上对聚居在太原周国以甸奴为主体的异城部的统称。东魏北齐时期,作为“霸府”“别都”,晋阳既是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化都市,许多沿着丝绸之路来自中亚、西亚的胡人在晋阳经商、做官或从事其它职业,自然成为丝路东端之一,留下许多胡人活动的记录与遗物。</div><div>晋阳及其周边发现的多座北齐高官墓葬,墓主人多为入华胡人。他们在北朝后期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基本汉化,并视晋阳为家乡,其子孙即以此为籍。据碑刻墓志资料,北朝以来,晋阳定居着许多胡人,如见于墓志的有翟娑摩诃、翟突娑父子、安吐粮、翟楷、虞弘等。</div>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b>《鞍马游骑图》 北齐武平元年(年),它是禁止出国展出文物。</b></font></p><p class="ql-block">前面一组为鞍马导行图:导骑二人带黑色长裙帽,前骑者身着月白色内衣,跨下枣红骏马,后者马匹扬起前身,似乎受到扰吓,竟惊出一行粪便。</p><p class="ql-block">中间一组为鞍马游骑图:为首骑手紧勒缰绳。骑赭色马为长者,此马双目炯炯,昂首长嘶。</p><p class="ql-block">后一组为鞍马导行图:导骑二人带黑色长裙帽,穿黑色长靴,手投殳(shu),外侧一匹马因受惊前腿上扬,似在嘶鸣。</p> <div>仪卫仪仗</div><div>图左:徐显秀墓,墓道仪仗图</div><div>图右:水泉梁墓,墓室鞍马仪仗图</div> <div>鞍马牛车:是北齐多见的出行工具,既是标准模式,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映照。</div><div>1. 图左:牛车出行图,以墓主夫人乘坐牛车为中心的仪仗排场画面。牛车装备奢华,公牛雄健。胡人驭手,侍仆华服。</div><div>2. 图右:鞍马出行图,以墓主人骑乘鞍马为中心的仪仗排场画面。</div> <div>射猎山川---狩猎风尚</div><div>狩猎是皇家贵族热衷的娱乐活动之一。北朝统治者虽倡导农耕,却依然不忘游牧民狩猎的传统。狩猎随从由数千至数以万计,猎场广达数十至百里,时间从数月至几十天。狩猎时往往先由骑健驱使鹰犬四面合围驱赶猎物,再由贵族及随行人员射猎、围捕。在走马弯弓驰骋攻猎中,释放着游牧民族本能的豪迈热血。</div><div>这种有组织大规模狩猎,与其说是为了娱乐,不如说是训练将士、宣扬军威。</div> <div>徐贤秀墓室壁画展开图 : 《宴饮图》(资料图片)</div><div>墓主人将他最熟悉的胡乐绘于墓室中。<br>北齐壁画中藏着达官显贵宴饮的欢乐,出行的豪奢,生活的洒脱,也藏着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期冀、向往和奢望,色彩与线条交错间,一个沉睡了千年的王朝再次苏醒在人们面前。</div> <div>壁画分解:墓主人徐显秀夫妇《宴饮图》<br>此墓壁画保存较为完整,图中描绘的是帷幔之下并坐于榻上的墓主夫妇,西侧女主人高贵端庄,东侧男主人英武威严。</div><div>徐显秀身披裘皮大衣,和妻子手端漆杯,背靠屏风,双目注视着前方,神情平静安祥。两人中间有堆成圆丘的食品,周围13个高足托盘盛放着各式菜肴。<br>帐前两侧的两个侍女头梳双髻,身穿饰以圈状连珠纹的红色长裙,外披窄袖衫,手捧漆杯恭恭敬敬立于帐前两侧。</div><div>在这幅中,伎乐左边四人吹笙、击板、弹奏箜篌和琵琶,右边四人吹笛、击钹,弹奏五弦和琵琶。<br>乐师头戴鲜卑帽,身着缺胯袍,置身博物馆中,仿佛可听到来自千年之前的西域之音。</div> <div>壁画分解:徐显秀夫妇《宴饮图》鞍马图 <br></div> <div>壁画分解:徐显秀夫妇《宴饮图》 牛车图<br></div> 壁画墓群马图 <div>狩猎图</div><div>狩猎武士纵马疾驰,追赶群兽。左一白马骑士,头扎淡灰色绸巾,身穿红色窄袖长袍,拉满了弓弦准备放箭。</div><div>身后一名白马骑者,头戴红色小帽,身穿浅灰褐色翻领长衫,左手握弓,似已射出一箭。</div><div>其侧后一白骑,头扎浅灰色围巾,身穿红色窄袖翻领长袍,腰左挎弓囊,弓扔插在囊内,右侧箭囊内露出一排灰色箭羽,尚未投入狩猎。</div> 狩猎图小视频(借用朋友拍摄的作品) 狩猎图<br><div>图中人物为一位骑红色骏马的中年男子,浓眉大眼,头戴方顶小帽,身穿浅灰色窄袖长袍,白色长裤。脚蹬皮靴,腰挂箭囊。他正拉满弓弦,瞄准前方奔跑的野羊野猪。</div><div>其身后为慌张奔逃的两头鹿,其中一鹿背侧中箭血流不止。</div> <div>狩猎图</div><div>山林间,两人正在骑马猎虎。</div><div>左一人骑一匹白马,头扎淡黑色绸巾,身穿白色窄袖长袍,脚蹬黑色短靿(yao)靴。腰左侧挂一紫褐色弓囊,右侧佩一箭囊,露出一排箭羽,脚悬于马镫之外。他左手拉满大弓,回身射向扑向马背的猛虎。</div><div>右一人骑一匹白色骏马,头扎浅黑色绸巾,穿红色窄袖长袍。他双手紧握一柄带矛头的黄色长条旗帜,直刺虎背。</div><div>两马之间的斑斓虎呈站立状,虎尾倒卷,前爪已经抓住前骑马尾。</div> 北齐“众生相”绘有各式各样的北齐人头像,上至皇家贵胄(zhou),下至黎民百姓,线条简洁却栩栩如生,当时人们的穿着打扮、服装饰品、甚至样貌特征都仿佛就在眼前。 <div>十二生肖:逐行从左至右</div><div>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div><div>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专家认为:生肖系统可能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但是二中动物尚未定型。</div><div>北齐壁画墓中十二生肖一般于墓室穹隆的顶下端,鲳鱼四神配合出现。</div> <div>《升天图》画以仙灵</div><div>人死后成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与梦想。至少在汉代墓葬中已经出现了反映死后升天或成仙的图景,并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图像模式。</div><div>魏晋以后,主政中原的各色胡人,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把各自文化中对天界的想像揉入其中。</div><div>北齐壁画《升天图》中,手持尾飞步在云端的羽人;状如天马、口食虎豹的驳;骑鹤驰骋的女仙;驭龙而行的仙人;长发飘潇、手持鼓风袋狂奔于云间的风伯;努睛露齿、持槌击连鼓的雪公;赤身骑龙、倒水泛洒的雨师等等,共同绘出一幅“杂物奇怪,山神海灵”的仙界奇景,展现了北朝人丰富的精神世界。</div> <div>《升天图》仙女骑鹤</div><div>一直庞大的天鹅神鸟,浑身雪白,尾羽翘卷,背上端坐一位仙人装束的贵妇,容貌雅致,螺髻并立,袖带飘举,与东壁骑龙仙人遥遥相对。</div> <div>神灵异兽</div><div>1. 左图:《升天图》与《山海经》</div><div>《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奇书,传世版本共计18卷,再现了中国民族童年的梦,是中华文化的“密码”。</div><div>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中的“升天图”为解读《山海经》图像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br>驳、风伯、雨师、雷公、毕方,这些明确属于《山海经》的仙灵神怪们均出现在九原岗“升天图”中,使我们可以重新审视那些零散或局部的图像资料,在更宽广的视野中给予其准确的定位,从而阐明其历史文化意义。</div><div>2. 右图:《畏兽》</div><div>《升天图》中有一类神怪图像频繁出现,也常常零散见于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物之上,学界泛称其为“畏兽”,但其图像造型的风格与模式,显然有别于中国传统。</div><div>这幅《升天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杂糅融合的例证。</div> <div>四方神灵</div><div>四神是北齐璧画墓中的重要图像之一,在墓室中通常会按照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方位分布于墓室鲁壁上方。</div> <div>风雨雷电</div><div>风伯、雨师、雷公等神话形象,在墓葬壁画《升天图”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iv><div>在当时人们的想象中,这些神话形象与其他奇禽异兽共同组成浩浩荡荡的陪随队伍,簇拥着墓主人升向天界。</div> 北齐壁画艺术特征<br><div>北齐是个历时短暂的王朝,但在绘画与雕塑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div><div>太原市北齐壁画墓、韩祖念墓、口墓等墓葬中发现的壁画表明,目前北齐墓葬壁画已知的几套“粉本”,在晋阳地区都可见到,而且还有别处所无者。</div><div>可以说北齐晋阳的画家群体,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绘画风格和流派。</div> <div>北朝各时代的著名画师</div><div>据文献记载,北齐有许多著名画师,如杨子华、刘杀鬼、曹仲达、田僧亮等,表明北齐晋阳汇聚着水平一流的画家。</div> <div>简易标美画风</div><div>太原北齐东安王娄叡墓壁画高度写实,人物表情多庄严肃穆,极少率野放荡。面部较长而下丰,眉眼口鼻或胡须之外没有一笔多余;衣纹多用连续的线条一笔而下,宽袖皱折的勾画也极为简略。</div><div>这种用笔劲爽的神乎其技,灵动而潇洒,使得画面饶有清高而流利的气质,是“简易标美”北齐新画风的代表作。</div> <div>凹凸晕染技法</div><div>根据古代画史文献记述:六朝时,中国画家开始传习古印度画技“凹凸法”,亦称“天竺遗法”,一般认为真正的晕染技法到唐吴道子时才成熟,而且传世作品极为罕见。</div><div>徐显秀墓壁画中对方相氏的描绘表现出成熟的晕染技法,身体各关节部位的凸起凹下,肌肉的质,表现得非常完美。</div><div>这是中国绘画晕染技法发展的典型例证。</div> <div>疏体绘画风格</div><div>徐显秀墓壁画人物头像,大多为当时流行的半侧面姿态,表情极为生动,人物整体形态剽是异常简略,线条少之又少,没有多少细节的描绘,动感十足,有如现代速写,符合古人对“疏体”画的评价:“精而造疏,简而意足”。</div><div>其传神灵动的人物形象,简练流畅的线条,完全符合古代文献中描述的“点划离披”“简易标美”的疏体风格。</div> <font color="#ed2308"><b>第二展厅:一眼千年,这里是徐显秀墓原址。</b></font> <div>人世沧桑,斗转星移,地上千载变幻无常,地下一世繁华依旧。</div><div>徐显秀墓历经五次盗据,所幸壁面保存完整。从基道、天井、甬道直至基室,满壁施画。面家采用铁线勾勒和晕染技法,描人物、马匹、乐器等,仿若实物。</div><div>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美轮美奂、令人无比向往的北齐绘画世界,走近北齐武安王徐显秀。<br>一眼千年,梦回北齐。</div> 惊世发现<br>2000年,北齐武安王徐显秀壁画墓横空出世。<br>此墓出土各类器物500余件,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从墓道到墓室分布着保存完好、色泽艳丽、内容丰富的壁画。<br>壁画总面积约300余平方米,以简练准确的线条描绘了各类人物,以及马匹、牛车、神兽、仪仗、兵器、生活什物和装饰图案。<br>墓内的壁画是目前已发现北朝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葬壁画,为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社会生活、民族融合、壁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是南北朝美术考古史上的一大盛事,可谓惊世骇俗,意义深远。 <div>发现过程</div><div>2000年12月初,盗墓贼打破了王家峰村“王墓”的宁静。<br>发现古墓被盗掘,村委会立即报告文物部门原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家前往勘查。考古专家腰系绳索由盗洞探入,借助手电光,隐约可见歪倒的陪葬器物和散落的棺板,而墓室四壁却在电光火石之间映照出各种色彩斑斓、鲜艳如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恍若梦幻、兴奋不已。<br>巨幅墓葬壁画的出现,预示着重大考古发现不期而至。省、市考古专家综合分析:认定这是一座高等级的北朝晚期壁画墓,太原市文物局随即启动考古发掘申报工作。</div><div>12月9日,也就是“王墓”被盗扰的第八天,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批准立项,由省、市考古所组建“王家峰北朝壁画墓考古队”,对该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div> <div>在展厅的核心位置,是北齐徐显秀墓的原址。</div><div>千年已逝,在北齐的别都之上,这座墓看尽了世事沧桑,经历多次被盗,却神奇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div><div>走近时地灯亮起,隔着玻璃门,能看到一条长达20多米的墓道,在墓道两侧,原版壁画依稀可辨。再往深处,正中央就是墓门,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北齐时代壁画就在其中。</div> <div>地下乾坤</div><div>墓葬是生命最后的归宿,是人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div><div>墓葬文化在中国有万年以上持续发展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生死观念、社会风尚等关系密切。中国人讲究“事死如事生”,生前有什么,身后也要有什么。人们把逝者生前拥有的一切,尽可能地复制到墓葬中,既有亡者生前使用之物,也有专门为亡者制作的身后之物。此外,还会将墓室精心装饰一番,宛如生前宅第,墓葬壁画应运而生。</div><div>北齐徐显秀壁画墓,以绘画将墓主人生前的宴飨、出行、信仰等带入地下世界,正是那个时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div> 在墓道的背后,是徐显秀墓封土堆,堆旁布置着三处4KVR眼镜,参观者可借此“穿越千年”感受尘封久远的壁画。<div>残存的封土已不太规则,但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北齐常见的那种圆形封土,只是经历了历代盗取与诸多因素,它早已失去原本的样貌了,已被时间雕琢的千疮百孔。</div><div>看着墓里墓外之景,总有恍惚之感。脚下的墓道静静延伸到不远的地方,地上是昔日的封土残垣,地下是不见尽头的墓室,那里曾躺着徐显秀。</div><div>如今,他就以这样的方式和每日的游客们进行着时空中的对话。</div> <div>墓主其人</div><div>徐显秀 (502-571年),名颖,恒州忠义郡(今河北北部)人,少年豪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北魏末期,他先是追随尔朱荣,后归顺高欢,一步一步进入东卖政权高层。</div><div>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因作战英勇,被封关武安王。</div><div>武平二年(571年),卒于晋阳城府第中。</div> <div>东魏、北齐壁画墓形制</div><div>中国古代墓葬的结构,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就中原地区而言,两汉时代流行多室墓,魏晋以后长斜坡墓道单室墓逐渐成为主流。</div><div>晋阳地区的东魏、北齐壁画墓,多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墓,墓室主要为砖砌,平面呈弧边方形。长斜坡墓道为壁画的绘制提供了更广阔的物理空间,尤其便于长卷式画面的展开。</div><div>壁画的绘制进一步拓展了墓葬的空间意涵,作为墓葬的附属部分,与墓葬本体共同营造出一个特殊的礼仪空间,用以表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死观念。</div> <div>镇墓武士佣---北齐武平二年(571年)</div><div>在墓室展区的四周,则依次陈列着徐显秀墓中出土的墓志、武士俑、各式瓷器等陪葬品,镇墓武士俑身披盔甲,身材健硕,表情严肃,相当有震慑力。</div> <div>上图:笼冠俑<br>下图:三棱风帽俑(北齐武平二年571年)</div><div>北齐贵族沿袭了汉代的厚葬,视死如生,墓室建得坚固而奢华,壁画精美绝伦,陪葬的也尽是贵重之物。</div><div>陪葬物中石像数量繁多,被伺候惯了的墓主人希望死后依然奴仆成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鞠躬尽瘁,为自己家门的安全站岗放哨。</div> 辫发骑俑,特殊的头型,尽显北朝少数民族的特色。 墓中的黄绿釉鸡首壶 <div>图左:墓中的银指环</div><div>图右:墓中的金镶嵌宝石戒指:戒面结合了萨珊波斯的连珠纹和来自希腊罗马神话里半神英雄大力神赫拉克里斯的图样,充满异国情调,应出自中、西亚甚至地中海地区。从磨损程度可以判断佩戴时间已经相当长,说明墓主人徐显秀对这些外来之物的偏爱。</div><div>这件中西方交流的产物,再次向我们讲述了丝路上的文化交融故事。</div> 徐显秀墓浮雕彩绘的一对石门 徐显秀(北齐太保尚书令武安王)墓志拓片,隶书,岁壬午出于晋阳之野,去下葬之时已1400余年。<br>徐显秀历经北魏、东魏、北齐三代,这是一个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社会动荡、文化交融的时代,更是大唐国即将到来的前夜。 <div>守望遗珍:墓道加固施工设计(左)和加固效果(右)图</div><div>北齐徐显秀壁画墓是古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徐显秀墓原址保护是中国土遗址保护的一个重要案例,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div><div>自 2007 年以来,保护研究团队从墓葬所处地质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与水分状况、墓室结构的稳定性、道锚固、壁画保护修复及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等多角度出发,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墓葬及其壁画,并总结出一套适合徐显秀墓壁画原址保护的程序和技术方法。</div> <div>墓道南壁支撑体加固前(左图)与加固后效果(右图)</div><div>上世纪80年代,当地农民引水灌溉农田,导致水从封门砖、盗洞进入墓室,地面积水痕迹高约30厘米。墓室地基受水浸泡而不均匀沉降,支撑墙体局部受力不均,扭曲变形,局部应力集中致使大部分砖块破碎、坍塌。</div>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墓室结构稳定问题,研究人员在现场详细勘察基础上,采用局部拆除砖砌体砌补支顶技术进行墓室结构加固。 <div><font color="#ed2308"><b>第三展厅:简易标美</b></font></div><div>本展厅分别展出了1979年发现的太原北齐娄叡墓壁画、2008年发现的朔州水泉梁墓壁画以及2012年发现的忻州九原岗墓壁画三个部分,为今天的我们了解北朝晚期的绘画艺术提供了系统认知。<br>这些昔日早已名声大噪的墓葬壁画都是采取了异地撇迁保护的方式集中在此处展示,为今人了解北朝晚期的绘画艺术提供了系统认知。</div> <div><br></div> <div><font color="#167efb"><b>一、太原北齐东安王娄叡墓</b>:</font><br></div><div>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西南,北距晋阳古城遗址7.5公里,为娄氏祖茔所在。根据墓志可知墓主为葬于公元570年的娄叡及其夫人,娄作为北齐皇亲国戚,享有很高的特权和社会地位。</div><div>娄叡墓规模之大,壁画之精彩,随葬品之丰富极为罕见,轰动全国,影响深远。</div><div>壁画包罗万象:驼队、群马图、门官图、鞍马游骑图、狩猎图等,内涵丰富,画出了人间百态。<br>全墓壁画中有200余匹马的图像,无一重复,栩栩如生,鞍马绘画的水平可谓中古巅峰。<br>壁画的长卷式构图,主从有序,疏密相宜,场面宏伟,色彩艳丽,构思和技法精巧。</div><div>北齐娄叡墓壁画在太原一朝面世,中国古代美术史由此翻开新篇:“使千百年来徒凭籍志、臆见梗概的北齐绘画,陡见天日,使中国绘画史,犹长河万里,源流更汇支流,空缺得以证实。”</div><div>娄叡墓壁画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填补了美术史上的北朝绘画空白,其艺术成就承汉晋而启隋唐,足以印证北朝画坛的瑰丽气象。</div> <div>七人礼宾图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娄叡墓出土</div><div>正中者身着赭黄色长袍,头戴黑色山字形鲜卑帽,腰束黑色蹀躞(die xie)带,配弓、弓囊、剑、矢箙(fu) 和鞶(pan)囊,双手拱于胸前,正专心迎接来客,其他人或翘首盼望,或交谈言笑,姿态万千。</div> <div>鞍马游骑图</div><div>二位男骑在六名从者和一匹马的护卫中前进。</div><div>为首的男骑勒马侧向主骑,似正在交谈。第二位骑者,似为主骑,广额丰颐椭圆形脸,高鼻梁,小嘴。戴黑色长裙帽,外罩赭色窄袖左衽长袍,细口裤,黑色靴。腰束蹀躞带,佩弓和弓囊。勒马端坐,马首高昂,装备齐全,背后六名随从姿态各异。</div><div>为首二人位于二男骑间,聆听骑者讲话。三、四两人侧面相对,正在交谈。第五位从者,侧面向身后全神观望。第六位从者,正在关注随行的枣红鞍马。</div> 墓室待女图人物,生动而富有立体感。 <div>上图:雨道口西侧门是两位执鞭佩剑站立的仪卫,双手行礼,正在恭候着墓主人与客人们到来。墓室外是由86人、6马、4神兽组成的庞大仪仗队。</div><div>下图:墓室壁画局部</div> <div>鞍马游骑图</div><div>画面残,现存三人三马。</div><div>前者回首,正在与后面骑者交谈。他广额丰颐,高鼻梁,八字胡,连鬓络腮胡。头戴黑色山字形鲜卑长补帽。坐赭色马,左手勒紧缰绳。马首低沉,额前长鬃飘扬,颈下挂有红缨,马背铺有杏叶状障泥,前有黑色攀胸。</div><div>第二位骑者身体略残,仅可见椭圆脸,浓眉大眼,高鼻梁,八字胡。戴黑色山字形长裙帽。座下马与其他部分被第二匹马遮挡第三位骑者上身残缺,穿灰绿色长裤,黑色软靴,脚踩马镫。马首高昂,黑红色缨,红色攀胸,背铺赭红色虎皮障泥。骑者左手紧勒缰绳,欲止马行进,似乎是发现前面鞍马受惊而做出的反应。后边一匹枣红鞍马,残,马低首行进,络头齐全,鞍鞯俱备。</div><div>画面背景有三旒(liu)旗帜,随风飘扬。</div> <div>鼓吹图:四人双双对吹长角</div><div>前二人正面像,后二人背面像,皆广额丰颐椭圆形脸,浓眉大眼,高鼻梁,小嘴。戴黑色山字形风帽,身穿圆领窄袖左衽长袍,细口长裤,黑色靴,腰束蹀躞带,挂有鑿囊和长剑。</div><div>四人吹长角姿态基本相同,右手将长角的义嘴按在唇旁,左手前伸,高举长角号简,吹角手腮帮鼓起,脸色通红,昂首鼓腹,全身用力。</div><div>由于用力过猛,踮起脚跟,脚尖点地,给人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衬托着宾客云集的宴享欢乐。</div> <div><font color="#167efb"><b>二、朔州水泉梁墓壁画</b></font></div><div>壁画分布在甬道和墓室内,总面积约80平方米。甬道内绘门吏、仪卫和骑行仪仗队。墓室壁画分为四层,最上层的穹顶绘天象图,包括银河、日、月;第二、三层分别绘四神图与十二时图,最下面一层为主画面,北壁绘墓主人夫妇宴饮图,左右为伎乐、侍从;东西壁分别绘以鞍马和牛车为中心的出行仪仗图,主图之外还以中远景的方式画出骑马仪仗队伍;南壁门洞两侧绘鼓吹图。</div> <div>朔州水泉梁墓平、剖面图</div><div>水泉梁壁画墓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生动再现了北齐社会历史风貌。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和壁画内容推测,该墓的年代为北齐后期,墓主人应为镇守朔州地方的军政长官。</div> <div>  朔州水泉梁墓壁画:墓主人徐显秀夫妇宴饮图</div><div>此墓壁画保存较为完整,展厅内打造了一座墓葬的形制,北壁是墓主人“夫妇宴饮图”,左右为伎乐、侍从。</div><div>帷幔之下并坐于榻上的墓主夫妇,徐显秀身披裘皮大衣,和妻子一起正襟危坐,二人手端漆杯宴饮。背靠屏风上有飘舞的粉莲花,激昂的胡乐,娇羞的少女,威武的仪仗,场面宏大,气氛热烈。</div><div>充满异域文化元素的画面,诉说着丝路沿线各民族交流的盛况,阐释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div><div>北齐的社会生活,如在眼前。</div> 飞鸟髻<br><div>据文献记载,梳飞鸟髻是北齐后主宫中女子的时尚,后流入民间。《北齐书》卷:“又妇人皆剪剃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为之,被于四远,天意若曰元首剪落,危侧当走西也。”</div><div>观察水泉梁壁画中的“飞鸟髻”,也未必全是左低右高,“髫心正西”,也有左高右低者。</div> <div>上图:壁画上的菩萨联珠纹</div><div>下图:壁画里的莲花</div> <div><font color="#167efb"><b>三、忻州九原岗墓壁画</b></font></div><div>位于山西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东北约600米处</div><div>秀容(北魏肆州,今忻州 )是北魏后期权臣尔朱荣的老家,高欢等人掌握的军事力量被称为“并肆之众”。忻州九原岗壁画墓的主人,当为东魏北齐时代的风云人物之一,精美的壁画,昭示了墓主人显贵的身份。<br>九原岗墓壁画内容包罗众多: 飞行的仙人,奇谲(jue)的神兽,疾驰的骏马,奔逃的野兽,庞大的队列,剽悍的武士,崔嵬的门楼,神圣的炉坛……气象万千,蔚为大观。</div> 2013年春,山西大学一名考古研究生到当地做调查,发现墓葬壁画被盗,随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实地调查,上报省局,转报国家局,被批准做抢救性发掘。<br>此墓为带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墓,坐北朝南。由封土、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总长40余米。墓道的做法很特殊,是先挖好很宽的墓道,然后在墓道两侧各砌起一道有三级台阶的土坯墙,把墙面分成上下四部分。再在土坯墙内侧一面涂抹一层参有麦秸的黄泥,黄泥表面,再加抹一层厚度约0.5厘米的白灰,形成地杖层,最后再绘画。 <div>这是狩猎图一部分,达70平方米,是国内发现面积最大的北朝墓葬狩猎图。</div><div>北朝的忻州地区林树葱茏,草甸遍布,虎狼豹熊时有出没,牛羊马群漫山遍野,是放牧畋猎的理想之地,许多游牧部落在此活动。 <br></div><div>此图其精彩程度在中国考古发现中十分罕见, 狩猎在当时既是生产活动,也是军队练兵的一种形式。</div> <div>上图----将士出行图:</div><div>壁画中军士的服装样式各异,醒目非常,冠饰有风帽、笠帽、卷沿帽、长巾等;身着翻领长袍、圆领长袍或半袖兽皮长袍;裤子有普通长裤和兽皮裤等;足下着靴子、软鞋;此外,每人腰系皮革腰带,佩挂弓箭刀鞘。</div><div>这些服饰都体现着草原民族的特点。</div><div>下图----马匹交易图</div> <div>《升天图》<br></div><div>升天图是其中绘画水平最高的一部分,包含了50多个神怪图像,其中有一批可以确定属于《山海经》,是目发现最为完备和具有完整体系的北朝升天图像,被认为是东魏北齐绘画美术的巅峰之作。</div><div>《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奇书,传世版本共计18卷,内容包含各种地理知识及传说寓言等,是中华文化的“密码”。</div><div>成熟而生动的《山海经》神怪图像,使得《升天图》的艺术感染力倍增。</div><div>先来认识一下这些在耳熟能详的《山海经》里的一部分神兽,我们欣赏千年前古人的绘画水平,更是增长了许多《山海经》中的知识。<br></div> <div>上图:九原岗壁画中的“凤凰”,见于《山海经.南山经》: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凤皇即凤凰,传说中的神鸟。</div><div>下图: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 女几之山,其鸟多鸩。鸩是一种剧毒的鸟,以毒蛇为食,用鸩的羽毛在酒坛中搅一搅,整坛酒就会变成毒酒,成语云"饮鸩止渴"即是此物。此图中的怪鸟即是鸩,它的颈部又一圈红色,实际是它正在吞下一条毒蛇。</div> 上图:九原岗壁画中的“仙人骑龙” :<br><div>出土于《升天图》东壁中部,画面为鹿头独角马蹄凤尾的飞龙之上,一仙人装束的男子,骑于龙背,衣带飘举,神态安详。此图即是墓主人灵魂在飞升途中的写照。</div><div>下图:九原岗壁画中的“仙女骑鹤”:<br>出土于《升天图》西壁中部,画面为一只硕大的天鹅状神鸟,浑身雪白,尾羽翘卷;其背上端坐一位仙人装束的贵妇,容貌雅致,螺髻并立,袖带飘举。其位置与对面骑龙男子相若,此图应该是描写墓主夫人与夫君一道灵魂升天。</div> 九原岗壁画中的“风伯”: <br><div>出土于《升天图》东壁,是一裸体神人,仅着“丁字裤”,长发后飘,右手攥一口袋,向前狂奔。《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根据资料,善于奔走开道的“风伯”(亦称飞廉)到南北朝时,已成为中国神话的主要神祗之一。</div><div>下图:九原岗壁画中的“雨师”:<br>出土于《升天图》西壁,画面是一兽身蛇尾的怪龙,龙额头有一角,鼻头又生一角,口衔瑞草,臀有火焰宝珠;龙背蹲踞一赤身鬼面神人,双手捧一水瓶于龙首之上,应该就是与“风伯”对应的“雨师”了。</div> 上图:九原岗壁画中的“疆良”:<br><div>  出土于《升天图》东壁,一头人形半蹲怪兽,血盆大口,正吞食一条斑点蛇,蛇身后半挣扎半缠绕在怪兽的右臂之上。《山海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疆良。”</div><div>下图:九原岗壁画中的“挟石”:<br>出土于《升天图》西壁一畏兽,肌肉发达,用力将一座小山扛举过头,似乎可以确认此为“挟石”,显然是为“十八畏兽”之一。</div> <div>上图:九原岗壁画中的“雷公” ,出土于《升天图》西壁,奔跑中一手引连鼓,一手持椎击。《山海经》称是“龙身而人头,鼓其腹”,是凶猛模样。左爪持一“锤子”形法器,四周十三面连鼓呈环状围绕在雷公身体的周围,形成匀称的圆轮形状构图,雷公位于圆轮的中心,举手投足都敲踏在不同的鼓面上,令人感到连鼓在雷公暴怒的敲踏之下不停地旋转,发出连续的惊人的轰鸣声。</div><div>下图:“驳”,《山海经》记载的一种食虎、豹的马。</div> <div>羽人,是传说中的仙人,《山海经·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羽人的形象是长脸,身上生出羽毛,能飞行。壁画中的羽人手拿麈尾,在空中飞行,他膝肘之后飘动的流苏,疑即毛羽之状。</div> <div>上图:獬豸,传说中的神兽,不见于《山海经》,汉代王充《论衡》载:“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明代胡文焕《山海经图》曾收录二十余种《山海经》未载的神兽,獬豸也在其中。此壁画中的獬豸近乎龙形。</div><div>下图:琴虫,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琴虫是一种兽头蛇身的怪物,在壁画中呈现出螺旋状。</div> <div>上图:掣电,九原岗壁画《升天图》中的畏兽之一。</div><div>畏兽之说,源自《山海经图赞》:“列象畏兽,凶邪是辟。气之相胜,莫见其迹。”畏兽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是半人半兽的凶神,此处壁画中的畏兽正在空中飞奔,当为“掣电”。</div><div>下图:九原岗壁画《升天图》中的畏兽 之一。</div> 九原岗壁画《升天图》中的畏兽 展厅穹窿顶的墓室空间环幕动画屏的彩绘灯,旋转着分层描绘的天空、仙境和人世间的华美图景。 <div><font color="#167efb"><b>壁画保护</b></font></div><div>古代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筛选遵循“最大兼容,最小干预”的基本原则,选用低黏度、粘性适宜、无眩光、无变色、透气性强、耐老化以及良好的可逆性和可操控性的粘结材料。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以增强其相容性,辅之以必要的添加材料和胶粘剂。</div> <div>微生物防治</div><div>图片上部:空气微生物样品采样位点分布</div><div>图片下部:壁画样品采样位点</div><div>空气微生物和壁画微生物是威胁壁画安全的两大因素。</div><div>2011年10月委托敦煌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对生物病害情况进行调查,完成了《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遗址生物病害防治设计方案》。</div><div>调查发现墓道、甬道壁画表面有较为明显的微生物病变和菌斑,墓室内部分画面上出现微生物菌斑,空气中飘浮的大量微生物孢子直接沉降在壁画表面,造成画面结构的变化。</div>2012年7月,又在徐显秀墓上方原来搭建的简易篷布棚外围修建了彩钢板房,大大减缓了外部大环境对墓内微环境的影响,为墓内壁画的保存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div>北齐壁画修复中<br></div><div>来自敦煌的工程师正在用胶粘、打针、输液、接骨等方法,对这一千年壁画进行修复疗伤。</div><div>敦煌研究院的孙工程师今年35岁,曾参加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物单位的壁画修复。他用软毛刷清扫掉壁画上的灰尘,右手拎着喷壶,左手捏着一块棉花,微微地勾动右手食指,把雾状的胶结液不断喷洒,每次喷洒面积约4平方厘米,胶结液迅速渗入壁画内部。</div><div>再用棉花轻轻拍打着壁画,将壁画表面残留的胶结液吸收。等到15天后,渗入的胶结液将蒸发,壁画表面会变得十分坚硬,未来10年不会遭受风化损害。</div> <div>北齐壁画修复中</div><div>北齐壁画除了风化,在常年潮湿的墓室中,壁画空鼓最为普遍和严重。治好这样的“大病”,打针是最好的方法。</div><div>打针的注射器用的是最细的1号不锈钢针头,注射器内装有20毫升乳白色液体,这是专家们为徐显秀墓壁画特别配制的黏合剂,混合有白灰水、聚乙烯醇缩丁醛等,十分黏稠。在空鼓中注入少量黏合剂,就能将白灰层和外壁黏合为一。</div><div>这种注入黏合剂的方法叫做“点状注射法”,是目前修复壁画空鼓最有效的方法,2004年,莫高窟第85窟壁画采用“点状注射法”成功修复。</div> 北齐壁画修复中 <div>文物承载历史,历史见证变化。</div><div>文化汇聚、民族融合、互动交流的故事发生在以太原为中心的土地上。</div><div>北齐壁画博物馆从考古发现、原址展示、科学保护三个角度集中展示,详细说明了北齐徐显秀壁画墓之来龙去脉,前世今生。</div> <div><font color="#167efb"><b>徐显秀壁画墓视频</b></font></div><div>千年已逝,在北齐的别都之上,这座墓看尽了世事沧桑,经历多次被盗,却神奇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div> <b><font color="#ed2308">结语:</font></b><br><div>千年回眸,定格历史瞬间,无数画笔铺垫着走向盛唐前夜的序章。</div><div>在世人眼中,墓室壁画,被深埋于不见世人的墓室中,极有可能千古封存。而那群善用线条的古之匠人,依然用满分的热情完成了无与伦比的作品。现如今,尘封千年的壁画有机会重现华彩,实属后人之幸!</div><div>墓内的至今依旧展示着岁月沉淀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文明的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藏,正是因为文博工作者的努力,这方壁画得以呈现于世人面前。</div><div>透过无言的绘画,真实的北朝历史面貌被揭示,北朝晚期的绘画艺术为人所知。</div>太原的北齐历史遗迹还有很多,北齐壁画博物馆的建设仅仅是一个开始。<br><div>在太原,重新认识北齐王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