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面灯照亮故乡情

星愿(暂休)

<p class="ql-block">说起元宵节印象,首数豆面灯。胶东沿海地区比较普遍,岛里田横久负盛名,辈辈相传,历史悠久。田横镇坐落在黄海之滨,历史上是个海岛,俗称岛里,沧海蝶变,现在西部与陆地接壤,三面环海,民风淳朴,民俗浓厚。</p> <p class="ql-block">据《胶澳志》记载:“上元蒸面做灯,注油点之,视其烬花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所谓“豆面灯”,就是用黄豆面捏成形态各异的面塑,面塑顶端或背上捏一小碗,内插灯芯,倒入豆油。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点燃豆面灯,一些放在屋内、院落、大门口等不同位置,一些摆放在家里供桌上供奉祖先,这不仅寄托着人们浓厚的乡情,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p> <p class="ql-block">豆面灯的传承由过去的节日制品,如今走上了艺术天地。元宵节三天登场亮相,从正月十四日中午开始,村民们将精心制作豆面灯和面塑升虫、升级在家中厅堂摆放,同时祠堂摆放场面相当壮观,人们络绎不绝,欣赏学习,晚上点亮豆面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平安幸福。正月十六日元宵节结束,俗称送十五。</p> <p class="ql-block">岛里做的豆面灯火了一把,2019年上了央视,成了《东西南北过大年》栏目主持人说年的道具。</p> <p class="ql-block">豆面灯制作,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就是用豆油或花生油和匀细黄豆面,捏成形态各异形状的面塑,在顶端或背上捏一小碗状,内插一缠绕棉絮的一节山草做灯芯,倒入花生油或豆油,在元宵节期间的晚上点燃,在民居正北供奉。还放在屋内及院落不同位置,如狗放大门口,鱼放水缸里,鸡、猪各放其位。精品一定要送到祠堂供奉祖先,供观赏技艺和灯花。</p> <p class="ql-block">豆面灯制作工艺细腻,做一盏豆面灯,原料为细豆面为主加色料,先用植物油和匀豆面,反复揉搓,达到柔韧筋道。捏制各种各样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成品后定型好,现在有的涂上颜色。</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期间的三天晚上灯火如星,点燃放在屋内及院落不同位置,内外通亮,用来祈福。孩童们欢欢喜喜拿着豆面灯在家里和院子四处照照,口里念念有词“鸡灯鸭灯,照照蝎子上东京”,祈求新一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制作豆面灯的习俗渊源流长,祖辈主要是圆柱状灯、部分生肖灯和其它几种吉祥动物。因为地处沿海,扩大到了海洋动物,还有龙、凤等吉祥动物。</p> <p class="ql-block">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豆面灯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多样,从最初的几种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五十多种,尤其是海产品成分增加了,螃蟹、大虾、八带、比管鱼、扇贝、琵琶虾等岛里特色海鲜也被制作成了豆面面塑。</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六日,收拾这些豆面灯,按照习俗就可切成片做食材,炖白菜加上豆面灯片、猪肉和粉条,还是一大特色,成为节日里不可或缺的菜肴。</p> <p class="ql-block">豆面灯制作技艺传承和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极为丰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豆面灯越来越丰富喜庆,越来越多姿多彩,一盏盏豆面灯成了岛里点亮元宵节的一种独特方式。是渔民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寄托着农家人对人寿年丰的祈盼,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也丰富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