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宛如心灵的栖息之所,普陀山便是其中之一。它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宁静祥和的氛围,吸引着无数香客纷至沓来。对于每一位香客而言,踏入普陀山的那一刻起,便开启了一场涤荡心灵、感悟生命真谛的奇妙之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看到那庄严的佛像时,一种肃穆之感油然而生。佛像面容慈祥,双目微闭,似是在洞察世间一切悲欢离合。面对慈悲的佛像,人们不禁双手合十,闭上眼睛,默默许下心愿。那一刻,似乎仿佛能感受到佛祖的慈悲与智慧,他聆听着我的祈愿,给予我心灵的庇护。周围的香烟袅袅升起,萦绕在佛像周围,也萦绕在信众的心间,让人们心中充满了宁静与祥和。佛祖并不能直接改变现实中的困境,但他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在面对生活的风雨时,信众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坚韧与从容。</p> <p class="ql-block"> 普陀山灵石禅院有这样一个传说:</p><p class="ql-block"> 灵石禅院的山门内高悬一横匾“灵石禅院”,进入山门过厅迎面山墙上,有一个硕大的“佛”字。传说中,如果有人能够站立闭目行至字前,双手抚摸到这个“佛”字,就被认为是有缘人。它体现了人们对佛教文化的信仰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 在普陀山梵音洞庵前,沿着那古朴的石阶缓缓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岁月的痕迹之上。终于,登至一处高台,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石亭巍然矗立,仿佛是从大海中生长出来的奇观,竟与波涛汹涌的大海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耳边的海涛轰鸣,那声音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如同天籁之音,回荡在天地之间。天风呼啸,带着大海的咸味和凉爽,吹拂在脸颊上,让人顿感神清气爽。此时此刻,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海风一扫而空,只剩下一片海阔天空的宁静与豁达。</p><p class="ql-block"> 站在石亭之中,眺望远方,海天一色,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海浪一波接一波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溅起无数晶莹的水花,如同珍珠般洒落在海面上。远处,几艘帆船在海面上缓缓行驶,像是在大海的怀抱中轻轻摇曳,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p><p class="ql-block"> 此刻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让心灵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间得到净化与升华。海阔天空,神清气爽,这便是此刻最真实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梵音洞庵位于普陀山最东部的青鼓垒山东尽处,梵音洞庵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是镇海禅寺(今法雨寺)主持寂住的“退休”住处。</p><p class="ql-block"> 御赐匾额: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清康熙五十五年,建瞻圣阁。</p> <p class="ql-block">在梵音洞庵前,古朴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之上,宛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石阶蜿蜒而上,仿佛是一条通往仙境的天梯,每一步都踏在岁月的沉淀之上。</p> <p class="ql-block"> 这些依山而建的建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而庄严。它们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既显得古朴典雅,又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阳光洒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上,为它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使得整个梵音洞庵更添几分神秘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缓缓攀登,可以看到各院墙的开门形式各异。有的门是圆形的,宛如一轮明月,透着一种柔和与圆满;有的门是方形的,方方正正,显得庄重而大气。这些门或大或小,或高或矮,各有其独特的韵味,仿佛每一扇门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梵音洞庵位于普陀山最东部的青鼓垒山东尽处,相传梵音洞是南海观音菩萨为了消灾除魔开山凿岩而成。洞内常有佛教经文的低语和神秘的音响,每当洞内传出“梵音”时,都会引来香客信众的朝拜和祈愿。而且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其奇异。</p> <p class="ql-block"> 普陀山宝陀讲寺的殿堂布局遵循礼制的对称美学特点,整个寺院的建筑沿中轴线呈阶梯状逐殿错落升高,直达山顶。这种布局使得寺院整体显得庄严肃穆,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纵向层递:通过对寺庙纵向的布局营造,宝陀讲寺循序渐进地呈现了欲扬先抑的层递美感。游客在进入寺院的过程中,会逐渐感受到建筑的宏伟与壮观。</p> <p class="ql-block"> 宝陀讲寺的牌楼正面匾额题为“咸瞻宝相”,背面匾额题为“万国潮音”。宝陀讲寺兴建于普陀山庐干庵旧址之上,1999年11月6日奠基,经过11年的建设,于2010年6月建成。牌楼上的匾额可能是为了体现宝陀讲寺作为佛教圣地的庄严与神圣,吸引和引导信众前来瞻仰佛的法相,同时也彰显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p><p class="ql-block">咸瞻宝相”可以这样解释:</p><p class="ql-block">• “咸”:表示都、全、皆的意思,有普遍、广泛之意。</p><p class="ql-block">• “瞻”:本义是向前或向上看,引申为仰望、敬仰之意。</p><p class="ql-block">• “宝相”:通常指佛像庄严的相貌,也可指佛的法相。在佛教中,佛的法相被视为至高无上、圆满具足的象征,代表着佛的智慧、慈悲与功德等圆满的品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整体含义:这块匾额寓意着人们都来瞻仰佛的庄严相貌,表达了对佛的敬仰和崇拜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宝陀讲寺作为普陀山的重要佛教圣地,了拥有咸瞻宝相”和“万国潮音”这两块著名的匾额是很难得的。</p><p class="ql-block">宝陀讲寺的匾额和题字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还反映了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历史传承和皇家支持。</p> <p class="ql-block"> 穿过牌楼,便来到了寺院的广场。广场宽敞开阔,中间是一池三桥,三座汉白玉石桥分别为“平桥”“瑶池桥”“永寿桥”,桥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广场的尽头,是宝陀讲寺的山门。山门高大雄伟,门上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字体刚劲有力,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此外,山门前还有一对雄壮的石狮,具有辟邪镇宅之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宝陀讲寺作为普陀山的第四大寺,其标志性建筑众多,融合了北方明清宫廷式建筑风格与南方古建筑风格,堪称21世纪佛教寺院的经典之作。其中轴线上有京式牌坊:七彩斗拱、彩绘贴金、群龙盘绕,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威严与华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中轴线主体建筑之首为一座琉璃照壁:这是仿北京北海公园照壁建造,七彩斗拱、彩绘贴金,色彩华丽,它是进入宝陀讲寺的第一道景观。</p> <p class="ql-block"> 宝陀讲寺由外向内看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香炉。这座香炉巍峨壮观,高高耸立在寺院的广场中央,仿佛是通往佛国的门户。香炉的造型古朴典雅,炉身雕刻着精美的莲花图案,象征着佛教的纯洁与高雅。香炉的基座由汉白玉雕琢而成,上面刻有祥云和瑞兽,寓意着吉祥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当微风拂过,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香烟在空中盘旋,弥漫着淡淡的檀香,让人顿感心旷神怡。这股香气仿佛能够洗涤心灵,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香炉的周围,信徒们虔诚地跪拜,双手合十,口中默念着佛号,将他们的祈愿寄托于这缕缕香烟之中。</p> <p class="ql-block">站在寺内的高处,向对面望去,就是普门万佛宝塔。它位于宝陀讲寺对面,背靠佛顶山主峰。宝塔采用八角重檐楼阁式建造,塔分九层十二檐,内奉十种造型的观音菩萨圣像一万尊。</p> <p class="ql-block"> 妙湛塔(五百罗汉塔)位于普陀山附近的珞珈山,是该岛的重要文化标志。</p><p class="ql-block"> 妙湛塔是一座三层方塔,总高27.6米,基座边长16.3米。塔身形似多宝塔,但更为高大雄伟,整体造型庄重典雅。</p><p class="ql-block"> 塔身各面都雕刻有众多罗汉和观音像,第一层塔身正南面雕有60尊罗汉朝拜毗卢观音,西面雕58尊罗汉朝礼净水观音,北面雕58尊罗汉云游普陀胜景,东面雕60尊罗汉礼拜鳌鱼观音。第二层和第三层塔身同样雕刻有众多罗汉和观音像,每一尊雕像都栩栩如生,表情丰富,展现了极高的雕刻技艺。</p><p class="ql-block"> 塔的基座、栏杆等部位也有精美的雕刻,如塔座栏杆处有32个螭首,整体装饰华丽,细节之处尽显匠心。</p><p class="ql-block"> 妙湛塔因山上的妙湛庵而得名,当地也称其为“500罗汉塔”,因其塔上雕满了500多尊罗汉和观音像。</p><p class="ql-block"> 虽然妙湛塔是一座90年代新建的建筑,但其建筑风格和雕刻工艺都深受传统佛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妙湛塔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珞珈山乃至普陀山的重要文化标志,也是香客祈福的重要场所。它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与历史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中,观音菩萨象征着慈悲与智慧。观音菩萨的全称是“观世音菩萨”,意为“观察世间声音”,象征着菩萨能够倾听众生的苦难,救度一切有情众。普陀山的观音菩萨像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海观音立像。这座观音像高91.5米,立于普陀山南海观音紫竹林景区的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观音像庄严圣洁,双手合十,目光慈悲地俯瞰着茫茫大海,象征着菩萨对众生的无尽慈悲与庇佑。</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在普陀山的象征意义不仅体现在佛像上,还体现在寺庙的建筑与布局中。许多寺庙的殿堂、佛像、壁画等都以观音菩萨为主题,如普济禅寺、法雨禅寺等寺庙内供奉的观音菩萨像,以及墙壁上绘制的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壁画,都让信徒们感受到菩萨的慈悲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普陀山的观音菩萨道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信徒。信徒们来到普陀山,通过朝拜、诵经、祈福等方式与观音菩萨进行互动,表达对菩萨的虔诚与敬仰。</p><p class="ql-block"> 在普陀山的寺庙中,经常可以看到信徒们手持香烛,虔诚地跪拜在观音菩萨像前,口中念诵着观音菩萨的名号,祈求菩萨保佑家人平安、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p><p class="ql-block"> 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在佛教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每年都有大量的佛教徒和游客前来朝拜,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在普陀山的民间传说中,也有许多与观音菩萨有关的故事,如“观音救苦救难”“观音送子”等。这些传说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普陀山的寺庙建筑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等寺庙的建筑风格各异,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这些建筑不仅在结构上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还在装饰上融合了佛教元素,如斗拱、飞檐、壁画、佛像等。寺庙内的佛像雕刻精美,姿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古代工匠对佛教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这些佛像不仅是信徒朝拜的对象,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佛教信仰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典范。在这里,佛教文化通过寺庙建筑、佛教艺术、佛教教育、民俗活动等多种形式得以传承与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