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蜀西拍摄之行(三)---康定甲根坝白马鸡、血雉的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林中的优雅舞者---白马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我国中西部、中南部及西藏地区的高山和亚高山森林地带,生活着一种美丽而独特的鸟类——白马鸡。它们是山林中的优雅舞者,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白马鸡体型较大,体长可达75-96厘米,体重在1017-3000克之间。它们的羽毛主要以白色为主调,头顶具黑色绒羽状短羽,脸部裸出呈绯红色,耳羽簇白色,向后延伸呈短角状,但不突出于头上,这是马鸡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其尾羽特长,辉绿蓝色,中央尾羽羽枝大都分散下垂,末端具紫色金属光泽,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span></p><p class="ql-block"> 白马鸡喜欢集群活动,特别是在冬季至春季,有时集群多达50-60只。它们白天活动,通常从清晨一亮天即开始活动和觅食,一直到黄昏。中午多在树阴处休息,晚上栖于树上。它们的主要食物包括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根、花蕾、果实和种子,也吃昆虫、蜘蛛、蜈蚣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在繁殖季节。</p><p class="ql-block"> 白马鸡的繁殖期为5-7月。在繁殖期间,雄鸟会通过鸣叫、展示羽毛等方式来吸引雌鸟的注意。它们通常会选择在林下灌丛中地面上或林中岩洞中营巢。每窝产卵4-7枚,多时达16枚,卵为黄褐色或青灰色,光滑无斑。白马鸡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鸟类》中列为易危种。同时也被列入IUCN1994年列为易危种。</p> <p class="ql-block">高原雪域的“”红羽精灵”---血雉</p><p class="ql-block">在海拔2000-4900米的青藏高原及周边高寒山区,生活着一种神秘而艳丽的鸟类——血雉。它们是雪山草甸间的“红色舞者”,用独特的羽色与顽强的生命力,勾勒出高原生态的独特画卷。</p><p class="ql-block">雄鸟羽色复杂而壮美——头部灰褐色,颈侧具白色纵纹,上体青灰色,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最醒目处是胸侧、翅下覆羽和腰侧的绯红色斑块,如滴溅的鲜血,在灰褐基调中格外耀眼。雌鸟整体呈棕褐色,密布黑色斑纹,羽色更低调,便于孵化时隐蔽。喙短而强健,适应啄食坚硬种子;脚橙红色,趾间具微蹼,利于在湿滑草甸或雪原中行走。血雉具有杂食性,以高山植物的种子、嫩叶等为食,常集群在清晨或傍晚觅食,警惕性强,遇危险迅速钻入灌丛。繁殖期(5-7月)雄鸟通过鸣叫和展示绯红色羽毛求偶,雌鸟在倒木下或岩石缝隙筑巢,每窝产卵6-10枚,孵化期约28天,雏鸟破壳后即能随亲鸟觅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