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大地书画院院长的美篇

昆山·大地书画院院长

<p class="ql-block">若要成仙须忘我</p><p class="ql-block">我心不死道无门</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想要修道成仙必须放下自我执念,若内心欲望不灭则无法领悟大道之门。</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源自道教思想,强调修道者需破除自我执念与欲望,才能通达仙道。</p><p class="ql-block"> ‌“若要成仙须忘我”‌:指修道者需达到“无我”境界,即摆脱世俗欲望(如名利、情爱等)的束缚。吕洞宾作为道教丹鼎派祖师,其思想认为“忘我”是成仙的关键,如《吕岩•吕洞宾》诗中所言:“食色不移君子性,钱财易动小人心……若要成仙须忘我”。类似观点也见于《庄子•大宗师》“嗜欲深者天机浅”,即欲望过深会阻碍悟道。</p><p class="ql-block"> “我心不死道无门”‌:进一步强调“心死”即彻底放下执念的必要性。若内心仍被欲望驱动(如贪生惧死、爱恨纠缠),则无法触及“道”的真谛。明代女道士王焘贞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一点——她宣称羽化时引用的正是吕洞宾此句,暗示修道需“心死”。道家认为“道”的本质是柔弱无为(如《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唯有摒弃强求才能顺应自然。</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体现了道教修行的核心矛盾:‌通过自我否定(忘我、心死)实现超脱(成仙、得道)‌。这种思想与儒家“反求诸己”、佛教“清净方为道”等东方哲学有共通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