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花 开(小说)

郑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班级里如果出现一个“刺儿头”,总成绩就很难提高。孙老师新接了四年五班,是这个班的准班主任。不久,他发现班级里称得上“刺儿头”的学生有五个,还有几个“预备役刺儿头”也正在“进步”着。想到这“五朵金花”,孙老师整日忧心忡忡,再加上几个“预备役”成员的困扰,他更是愁眉不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上课的时候,课堂又成了“菜市场”,有几个学生还动起武来。没办法,孙老师只好停课,处理纠纷。原来是张小武丢了一块橡皮泥,他发现这块“泥”在同桌李亮的文具盒里,就伸手去拿,还骂骂咧咧,非让同桌赔礼道歉。李亮大喊冤枉,不依不饶,他们就争执起来,并大打出手。孙老师在调查的时候,双方各持己见,针尖对麦王。没办法,他高声训斥几句,让他们先回座,各自反省。就在孙老师往前边走的时候,他发现李小路用手捂着嘴笑,幸灾乐祸的神情,就猜出了八九不离十,心想,甭你笑,你看我咋整你!李小路,今年十二岁,身高和体重明显超标,他是班里有名的“刺儿头”,经常惹是生非,同学们对他敢怒不敢言,背地里,都叫他“刺儿李子”。孙老师站在讲台上,对着李小路说:“你笑什么?”,他马上站起来:“老师,我没有笑呀!”,边说边前后左右看了看,自言自语道:“我笑了吗?”,随后,又学着《乡村爱情》中赵四的样子,把嘴角往上一翘一翘的。孙老师用眼睛瞪着他,张了张嘴,没有发出声音来,他看到“刺儿李子”不屑一顾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年过半百的孙老师在蚂蚁沟小学工作近三十年,小个子,稍有些驼背,他教学经验丰富,一直担任班主任,获得过多项荣誉,奖励证书一大堆。四年五班是全校有名的乱班,接班之前,孙老师明知“山有虎”,死活不肯接,可学校领导再三做工作,他才勉强答应。为扭转“乾坤”, 孙老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没能奏效,如此下去,期末统考,非考砸不可。近年来,上级三令五申,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孙老师想到班级里这些打不得,骂不得的 “烫手山芋”,他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心里非常着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刺儿头”们却不管这些,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时还没到下课时间,“刺儿李子”带领他的“团队” 就已来到教室门口,躬着身,双手握着门的拉手,嘴里数着倒计时“十、九、八、七……”,当数到“一”时,下课铃声正好响起,“一窝蜂”们乐颠颠地跑出教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室外的大喇叭,响起了悠扬的乐曲,大课间活动拉开帷幕。操场上,转呼啦圈、抖空竹、花样跳绳、打跑球、甩沙包、踢毽子、集体舞、跳格子……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玩得不亦乐乎。“刺儿头”们“臭味相投”,凑在一起高兴地玩耍,忘乎所以,特别是“刺儿李子”李小路,把空竹扔到二层楼房那么高,空竹落下时,还能稳稳地接住,他的“同党”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起他们的“老大”来。这“老大”也不客气,说这算啥呀?你们还没看到真正的绝活呢。他边说边表演起来……玩得正尽兴,孙老师走过来,李小路把抖空竹用的两根小棒往前一递,孙老师看都没看一眼,气哄哄地走开了,他们照样嘻嘻哈哈,旁若无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加快,艺术教育的呼声也响彻山村校园。为深入贯彻上级精神,开学初,县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并多次下乡检查落实情况。蚂蚁沟小学张福军校长几次召开专题会议,和班子成员一起,研究、制定了《蚂蚁沟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还派教师去上海等地“取经”,“唐僧”们回来之后,对全校教师进行“二级”培训,扩大了艺术教师队伍。学生们都买了葫芦丝、竖笛、呼啦圈等“玩具”。 学校成立了管乐队,“硬件”设施一步到位,有长号、萨克斯、唢呐、大鼓、小鼓、电子琴、电子钢琴等,艺术教育课程正常开展。每到大课间,学生都会涌到操场,师生全员参与训练。“二课”活动时间,各班教室、专用教室、操场都有教师辅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分别参加合唱、舞蹈、管乐、民乐、唢呐、泥塑、剪纸、美术、书法、呼啦圈、空竹等项活动,吹拉弹唱之声响彻校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的艺术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孙老师有些疑惑,觉得学校应该“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能“喧宾夺主”,后来通过参观学习,转变了观念,知道了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好处多多。于是,在教师会上,他提出了艺术教育和课堂教学要“两手抓”,还得“两手都要硬”,必须做到“革命生产两不误”,校长大大赞赏孙老师提出的观点。此后,蚂蚁沟小学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两手抓”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按着要求,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师生全员参与“二课”活动。孙老师擅长书法,是市书法协会会员,作品曾多次获奖,他就在专用教室和“书法小组”的学生念“书法经”。学生们练习的时候,他来回巡视,对学生的握笔、用笔、指法、坐姿等进行全方位地指导。有时,还手把手地教学生们练习书法。他偶尔还顺着窗户向外撇上几眼。孙老师向窗外看,主要目的是观察一下“刺儿头”们是否用心练习,不管咋说,这些家伙是班级里的一员,他们捅出篓子来,自己不但脸上无光,还得跟着吃“官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老师发现,李小路所在的“抖空竹小组”,练得还算认真,毛遂自荐的李小路组长也称得上“治组有方”,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方法,空竹在他的手里是绝对地“服从领导”,组员们的技术也在练习中得到提高。但有的时候,他们却很不“安分”,“这山看着那山高”的样子,总是到别的小组“挑起事端”,一会儿拿起别人的唢呐吹吹,一会儿抢过别人的小鼓敲敲……每当这时,孙老师就会派人通知他们要“安分守己”,但他们还是不够“稳定”,“反复”的情况时有发生。孙老师经常接到告发李小路小组的“诉状”,没办法,他只能“严加防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小路和他所在的小组同学,虽然都是“刺儿头一族”,但总的来说,参与艺术活动,热情高涨,乐此不疲。这时间一长,他们不再局限于参加一项活动,又因为他们在学生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他们想参加其他项目,学生们根本就不给开“绿灯”,有的还用自编的“歌谣”小声地戏耍他们:“刺儿李子,李子刺儿,蒜头鼻子小字辈儿。打架斗殴本领高,读书学习不咋地儿。要想跟我学艺术,墙上挂着小门帘儿——没门儿!” 李小路非常生气,就和“刺儿头张、王、赵、周”商量,想通过武力解决此事,但孙老师有言在先,你们再“炸刺”,就不许参加学校的艺术展演。他们几个虽说是“刺儿头”,可不让他们参加学校的艺术展演,他们哪肯答应。迫于压力,他们除参加呼啦圈、部颁操、集体舞活动外,只能和“同党”玩儿抖空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农闲季节里的一个星期天,李小路在二大爷家和表弟玩耍,二大爷又拉起了二胡,他听着听着,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就请求二大爷教他拉二胡。二大爷顿觉意外,用眼睛看了看他,没说什么,继续微闭双眼,如醉如痴地拉着。李小路的二大爷年轻时就喜欢拉二胡,他张嘴闭嘴都是音乐家阿炳,自称“炳爷”。早在生产队的时候,每次排节目,队长都请“炳爷”去拉二胡。生产责任制以后,每隔一两年,村民组长就张罗着请艺人来营子唱驴皮影、二人转、拉场戏等。每次,“炳爷”都会拿起二胡,帮忙伴奏。每到农闲季节,他也会拿起二胡,坐在自家炕头上,拉上一番。一支支曲子,悠扬委婉,传到院外,不时招来一些小孩子前来光顾。李小路这次听出了“弦外之音”,心想:何不把二大爷的二胡带到学校,炫耀一番,他们不是不给我开“绿灯”吗?别人找我拉二胡,两个字——免谈!于是,他跟二大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二大爷一听,小兔崽子,打起了二大爷的主意,这二胡,是我爹给我买的,哪能给你呢!但他毕竟是李小路的二大爷,再说“炳爷”兄弟三人就李小路这一个男孩儿,平时对他都是宠爱有加。于是,二大爷提出,可以教他学拉二胡,但不行把二胡带到学校。李小路听后,满口应下。于是,每天晚饭后,他都去二大爷家学拉二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力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一旦进入状态,效率就会大增。李小路学拉二胡,悟性很高,进步飞快。二大爷不时地用手抚摸着侄子的大脑袋,还说:“呵!小子,行啊!”。李小路听到夸奖,干劲儿十足,拉起二胡,手舞足蹈,动作夸张,看到二大爷很高兴,他又提起把二胡带到学校去。这时,“炳爷”的脸色立刻就会“晴转多云”,李小路也就知趣地不再说话,继续练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的艺术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上级领导来校的频率也多了起来,每次都对学校的艺术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还对艺术内容、展演形式、演奏技巧等进行了专业性的指导,并正式决定,全县小学艺术教育现场会将在蚂蚁沟小学召开。接此重任,张校长和班子成员,组织全校师生加快了训练的步伐,虽然说在探索中前进,但是艺术教育成绩斐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现场会召开前夕,县教委领导,师校领导又一次来到蚂蚁沟小学,现场观摩了师生的艺术展示……自由项目的展示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李小路手持二胡,大大方方地走上台,现场演奏了《沂蒙山小调》,还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他的演奏,动作优美大方,曲调悠扬婉转,现场观众掌声不断。领导们当场决定,李小路的二胡演奏一定要在现场会上进行展示,不得有误,还表扬了张校长和孙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老师受宠若惊,但他对“刺儿李子”李小路的看法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每当看到他大摇大摆、洋洋自得的样子,孙老师就产生了反感的情绪。那天,上级领导走后,“炳爷”来到学校,见到李小路后,气得脸色铁青,伸手就要揍他……原来,二胡是李小路从二大爷家偷出来的。还有,开学以来,“刺儿李子”李小路没交过几次作业。那天,孙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李小路,让他拿着别人的作业,把以前落下的都抄上,“刺儿李子”满口答应。下课时,孙老师把他带到了办公室,自己去了一趟厕所,回来后,李小路没有了踪影,到教室去找,也没有发现他的影子,就往他家打了电话……原来,“刺儿李子”已经跑回家中,家长拿孩子也没有办法,还告诉孙老师,不要生气了,朽木不可雕,放弃算了。孙老师听后,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又气又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老师找到张校长,不能让“刺儿李子”在现场会拉二胡,就他那德行,现场会上再弄出点儿事端来,就得不偿失了。张校长当场否定了,并告诉孙老师:“要顾全大局,眼下,重中之重是把艺术教育整出名堂来,知道不?李小路的二胡确实拉得很好,你也不是没看到。”校长还说:“我看,根据他们的悟性,可考虑把他们吸收到唢呐小组,不妨一试。”孙老师不但弄了一鼻子灰,校长还“奖励”“刺儿头”一个唢呐项目。看来,只能让他上了,但他对“刺儿李子”还是耿耿于怀,一百二十个不放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校长亲自找到李小路,不知他们都说了什么,反正是李小路高高兴兴地回来了,下午的“二课”活动,他还走进了唢呐小组。孙老师想,这一定是校长的“特批”, 就没再多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艺术教育现场会如期召开,全县各乡镇小学领导、艺体教师、教育局领导、师校领导、家长代表,共四百多人参加。如此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现场会,在蚂蚁沟小学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早晨,由于前一天下了一场中雨,空气清新,教学楼也像被水刷过一样,格外鲜艳,天空湛蓝,几朵白云点缀。校门口两侧的大门垛和教学楼雨搭上,彩旗飘扬。“热烈祝贺全县小学艺术教育现场会隆重召开”的横幅悬挂在教学楼上方,两栋楼之间拉着道道彩绸,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与会人员的专车,停靠在校园外左侧的一处专用停车场上,当他们缓步走向校园时,鼓号队员吹奏起《欢迎进行曲》,壮观的场面,叫人热血沸腾。与会人员来到指定位置后,鼓号队又奏响了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幕式上,县教育局领导发表了重要讲话,蚂蚁沟小学张校长也做了精彩的发言。之后,进行集体项目的展示,艺术教育现场会正式开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宽阔的操场上,全校学生体操队形立正站好,低年级学生的竖笛曲《粉刷匠》《小雨沙沙》《金孔雀轻轻跳》,中高年级学生的葫芦丝曲目《采茶扑蝶》《瑶族舞曲》《青春舞曲》先后奏响……整齐的队伍,动听的乐曲,博得了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接着,随着大喇叭音乐的节拍,呼啦圈操的表演开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校学生手持呼啦圈,体操队形,原地踏步,隔列高举、放下;隔列下蹲,斜举、放下;邻列互换动作……几分钟之后,呼啦圈转起来,并从腰部移至膝盖,再从膝盖移至腰部……学生们双臂平举,一边转动呼啦圈,一边变换队形,最后,形成了左、右两个方队,前、后“二”字形队伍。接着,“二”字形队伍一边转动呼啦圈,一边向中心有序移动,变成两个“无底梯形”,“无底”处分别朝向两个方队,再原地腰部转动呼啦圈,伸直的两臂上,两个小型号的呼啦圈也同时转动。与此同时,左、右两个方队的学生面向中心,腰部转动呼啦圈,手持彩绸上下摆动,顺着“无底”处走进入“梯形”。此时,全场学生各就各位,进行呼啦圈花样转动。整齐有序,百“花”齐放的呼啦圈表演,让人惊叹不已,掌声、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课活动,各小组同时进行,与会的专业领导和教师分别深入二课活动现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各专用教室内,民乐小组,分别用笛子、二胡、葫芦丝,还有锣、鼓、歘等,演奏《金蛇狂舞》;合唱小组,八十人的阵容,排列整齐,在老师的指挥下,嘹亮的《闪闪的红星》《夏夜》《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歌声,引起了与会人员对往事的美好回忆;舞蹈小组跳起了欢快的《草原骑手》《欢乐泼水节》;美术小组,挥毫泼墨,一幅幅水彩、布贴、素描、国画、线描、淡彩、油彩画等,让在场人员眼花缭乱;泥塑小组的作品,茶具、花瓶、十二生肖、水果、蔬菜、生活用品、福娃、传说、动漫人物、龟兔赛跑、农家小院等,栩栩如生;剪纸小组的窗花、人物、花鸟、植物、静物等,独具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操场上的管乐队,分别用小号、长号、次中音号、上低音号、萨克斯、单簧管、长笛、大小军鼓、大歘等演奏着《打靶归来》《人民海军向前进》《剪羊毛》《新大陆交响曲》等,六十五人的队伍,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校园内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小路小组的展示,因为属“特批”情况,安排在室外进行,排在了最后。十六人的小组,有序排列,空竹一会儿悬空,一会儿跑到绳上,一会儿“停”在小棒上,似魔术,又像杂技。高抛、连弹、甩龙、上树、互传、对抛……一招一式,不断变化,动作、抛高,达到极致。特别是连环甩龙、跳绳抖、连上三棍等表演,非常精彩……掌声刚刚落下,二胡表演开始,他们“二”字排开,二胡“跨”在腰间,头、脚动作夸张。人们一边欣赏着悠扬婉转的《二泉映月》《骏马奔驰保边疆》《山村变了样》《赛马》,一边发出啧啧的赞美声……唢呐吹奏,更是让李小路和他的伙伴们出尽了风头,一曲《百鸟朝凤》,引出了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压轴戏”使艺术教育现场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场会之后,蚂蚁沟小学名声大震,张校长把大奖镜挂在艺术展室最显眼的位置,学校获得“全县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并编辑出版了艺术教育校本教材,还在全县推广。随之而来的,就是各路“诸侯”前来参观学习……把张校长乐得整天合不拢嘴,还专门召开了表彰大会,对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班级进行表彰,特别是对四年五班重点表扬,还颁发了“特殊贡献奖”。孙老师把奖镜拿回班级,还没等放下,李小路就从孙老师手中接过奖镜,挂在了班级前边左上角醒目的位置。以后的几天里,李小路还协助班长把班刊重新进行布置,新增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又把教室进行了彻底清扫。教室内外,窗明几净,焕然一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场会的“春风”过后,蚂蚁沟小学的“艺术教育”和“二课活动”继续开展,风雨不误。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的成长,家长们看在眼里,并用实际行动,支持学校的艺术教育,学生需要啥“玩具”,一个字——买!特别是李小路的家长,看到孩子变得听话了,学习成绩提高了,非常高兴。李小路的“二胡小组”还“招兵买马”,扩大队伍,他们把家长花几百元钱买来的二胡拿到学校。张校长还聘请“炳爷”为校外辅导员,每周他都到校和音乐老师一起教孩子们拉二胡……艺术之花开遍校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老师的孙子孙雷在三年级读书,他也加入到了艺术学习的洪流中。孙雷拿着爷爷为他买的葫芦丝、呼啦圈、竖笛,玩耍起来废寝忘食。孙老师给他约法三章,必须“两手都要硬”,孙子开始时,没弄明白是咋回事,每次练习的时候,注意发挥手上的功夫,走路时,还不时地把手指攥上又伸开,孙老师觉得奇怪,一问,孙子说:“爷爷,你不是告诉我,两手都要硬吗?”孙老师一听,鼻子都气歪了,随后又乐了。他给孙子讲了怎样才算是“两手都要硬”,还重申了约法三章,如果学习成绩上不去,再想买“玩具”,没门儿!孙子知道爷爷的脾气,就加快了“两手都要硬”的步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雷从小就爱好广泛,学校开展艺术教育,他如鱼得水,除了学校规定的活动项目,他对二胡也很感兴趣,特别是看到李小路他们的表演之后,对二胡更是痴迷,他几次跟爷爷说要买二胡,爷爷都没答应,说啥时候把葫芦丝吹出“花儿”来,再买二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什么时候,李小路知道了孙雷要学二胡的事,就高兴地找到孙雷,打算吸收他为“会员”,还想到了通过传授孙雷“武艺”,改变孙老师对他的看法。孙雷求之不得,二话没说,就开始在“二课”活动时间“拜师学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老师很长时间没听孙子说学二胡的事,觉得很纳闷儿,那天孙雷拿一把二胡回到家里,还为爷爷奶奶拉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孙老师和老伴儿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问,孙雷说起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说这把二胡是小路哥哥的,孙老师老伴儿非常高兴,直夸孙子聪明,孙老师却沉默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的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使蚂蚁沟小学成了名校,学生全面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七一前夕,李小路和班级同学代表镇政府参加了县艺术节,他们的二胡曲目《赛马》《二泉映月》和唢呐串烧《南泥湾》《东北风》,分别获一、二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蚂蚁沟小学四年五班让人刮目相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发生变化的还有孙老师,他除了全力支持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之外,对“五朵金花”的看法也在默默地改变着。他在心里已经承认,李小路他们确实很聪明,不能再对他们持怀疑的态度。他还想,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让“刺儿头”们走上“人间正道”是完全可能的。想到这些,孙老师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次队会上,孙老师发表了重要讲话,当他讲到必须“两手都要硬”,以及不许给同学起外号,更不许用歌谣欺负同学时,李小路带头鼓起掌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