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让表达温暖而有力

朕@好萌

<h3>在参加国培心理学关于非暴力沟通的课程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日常对话中潜藏着如此多的&quot;语言暴力&quot;。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评价、指责、命令和比较,原来都是沟通中的隐藏杀手,在不经意间划伤关系的纽带。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模式,不是简单的说话技巧培训,而是一场关于如何用语言重构人际关系的思维革命。当我在课程中逐渐领悟其精髓时,一种全新的沟通可能性在我面前展开——原来话语可以不必是武器,而能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h3> <h3>课程开始,李晓娟老师通过例子引出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对孩子产生的不同结果,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是暴力沟通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在讲课中李晓娟老师尖锐地指出:&quot;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都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quot;这句话如当头棒喝。我回想起前几天对同事说的&quot;你这个教案写的太潦草了&quot;,对家人说的&quot;你怎么总是这么邋遢&quot;,这些脱口而出的话语背后,隐藏的是我的哪些未被满足的需要?又给对方造成了怎样的心理感受?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启示便是:将观察与评价严格区分。说&quot;会议中你打断了我的发言三次&quot;是观察,而说&quot;你真不尊重人&quot;则是评价。前者为对话留下空间,后者则直接关闭了沟通的可能性。<br></h3> <h3>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于将注意力从&quot;谁错了&quot;转向&quot;什么需要没有被满足&quot;。课程中的角色扮演环节生动展示了这一转变。面对一个&quot;拖延的下属&quot;,传统思维会直接批评其态度或能力;而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首先观察具体行为(如&quot;项目进度比计划晚了三天&quot;),识别自己的感受(焦虑、担忧),明确自己的需要(团队效率、项目成功),最后提出具体请求(&quot;能否我们一起分析延迟原因并制定追赶计划?&quot;)。这种沟通方式神奇地消解了对抗情绪,将问题转化为双方共同面对的挑战。</h3> <h3>非暴力沟通最终教会我的,是一种更为本质的思考方式:所有冲突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需要,而所有需要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当我们停止用语言互相伤害,转而用词汇搭建理解的阶梯时,沟通便从人际摩擦的源头转变为心灵相遇的圣地。这或许就是课程留给我最珍贵的礼物——在语言的重构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对话,更重新学会了如何与世界温柔相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