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中国杭州国家版本馆,良渚博物馆2025.4.19

简单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凤都路,是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的核心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和"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有10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获国际认可。</p><p class="ql-block">‌考古意义‌:展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支撑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形态,具有宫殿区、内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p> <p class="ql-block">良渚占地面积‌:保护范围约42平方公里,核心区古城面积达300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良绪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良渚镇首次发现相关遗迹;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正式命名“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被确认,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遗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遗产遴选标准 C ( III )、( IV ),于2019年7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评价: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建造了距今5000年前的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并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城墙东水城门。</p> <p class="ql-block">城墙的总体情况</p><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内城以城墙围合,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面积280万平方米。城墙宽40-60米,最宽处达150米,残存的最大高度约4米,周长近6000米。底部先用淤泥填平,然后铺设块石,其上再逐层堆筑黄色粘土。城墙内外两侧设有形似埠头的墩台,内侧24处,外侧28处。</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2号房屋基址。《朝圣之路》</p><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城址由宫殿区(39万平方米)、内城(280万平方米)、外城(631万平方米)构成,整体为三重向心式格局,凸显出权力中心的象征意义。内城以宫殿区为核心,周围设有贵族墓地、仓储、手工作坊及水路交通系统等诸多功能区块。外城则由17处断续分布的长条形台地连缀而成。</p> <p class="ql-block">一条河,三十里,五千年。</p> <p class="ql-block">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润阁、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文润路1号,为中国国家版本馆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总建筑面积10.31万平方米,是中国国家版本馆总馆异地灾备库、江南特色版本库,及华东地区版本资源集聚中心。</p> <p class="ql-block">杭州国家版本馆包括主书房、南书房、文润阁、山体库房、附属用房等共计13个单体建筑,其中展览总面积7000平方米9</p><p class="ql-block">设有展示区、保藏区、洞藏区、交流区等区域,于2022年7月30日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建筑群构思精巧,以宋韵江南园林为特色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良渚博物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美丽洲路1号,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考古学专题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2008年9月首次对外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