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活动时间:2025年5月14日</p><p class="ql-block">活动地点:610</p><p class="ql-block">主题教研:小学美术跨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p><p class="ql-block">参与人员:全体美术组</p> <p class="ql-block">第一项:好书分享:《让教学带着温度落地》 </p><p class="ql-block">让教育温暖生长。</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温度首先源于教师内心的温度。书中对教师自我修养的阐述令人深思——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技巧的纯熟,而在于心灵的丰盈。作者提出的"情绪资本"概念让我警醒:当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知识时,首先传递的是自己的情绪状态。</p><p class="ql-block"> “温暖而不失边界”的师生关系构建原则。过往教学中的误区:要么过于严厉而疏离,要么过分亲密而失度。书中提供的“非暴力沟通”具体话术,如“我注意到......”的观察式表达,在实践中显著改善了和学生的互动质量。 </p> <p class="ql-block">第二项:小学美术跨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p><p class="ql-block">《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强调艺术教育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促进”功能。</p><p class="ql-block">一、核心概念</p><p class="ql-block">1. 美术教育的心理疗愈功能:通过色彩、造型、构图等视觉语言实现情绪外化;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专注状态(心流体验)对焦虑情绪的缓解作用。 </p><p class="ql-block">2. 心理健康教育的美育转向:从说教式辅导转向体验式疗愈; 借助艺术符号系统突破语言表达限制。 </p><p class="ql-block">二、典型课例</p><p class="ql-block">1. 心理预热:正念呼吸练习;情绪温度计自评。 </p><p class="ql-block">2. 艺术转化:提供“情绪选择卡”(愤怒/悲伤/快乐等对应的色彩与肌理材料)。 </p><p class="ql-block">3.认知重构:作品二次创作,给“情绪怪兽”添加化解元素。</p><p class="ql-block">4. 团体分享:采用“画廊漫步”式互评,强调观察而非评判。</p><p class="ql-block">三、未来研究方向</p><p class="ql-block">1. 神经美学验证:通过EEG检测绘画前后脑波变化。 </p><p class="ql-block">2. AI辅助系统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学生绘画情绪预警模型。 </p><p class="ql-block">3. 家校协同模式:设计亲子艺术心理游戏包。</p><p class="ql-block">唐老师:补充“认知-情感系统理论”解释美术创作如何影响情绪加工,或引用“具身认知理论”说明动手创作对心理调节的生理机制。在"研究背景"部分加入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比,突出本研究的创新点。 </p><p class="ql-block">邹老师: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建议探索AI辅助分析学生绘画,或使用VR绘画设备创造沉浸式疗愈场景。 </p><p class="ql-block">赵老师:增强实践操作性,在“课程开发策略”部分增加1-2个完整的教案设计,包含:教学目标、材料准备、实施步骤、预期效果评估等,例如"情绪面具制作课"的详细流程。添加教师指导语示例,针对美术创作中的心理引导,提供具体话术(如:“你选择的蓝色让我感觉安静,能说说这幅画里的故事吗?”),帮助教师把握心理干预的边界。 </p><p class="ql-block">余老师:家校联动平台建设设计美术-心理成长电子档案,通过小程序让家长参与解读孩子画作。 </p><p class="ql-block">当画笔遇见心灵,艺术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成为照亮内心世界的镜子。这种融合教育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健康成长"的维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创造中疗愈,在色彩里绽放。</p> <p class="ql-block">第三项: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景德镇瓷器的实践研究</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瓷器作为“世界瓷都”,蕴含丰富的艺术技法(如青花、粉彩、釉里红)和历史文化(如海上丝绸之路)。其独特的工艺美学(造型、纹饰、釉色)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 </p><p class="ql-block"> 让学生了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通过临摹、创作、工艺体验,掌握基础陶瓷艺术表现方法。增强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传承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p><p class="ql-block">一、教学策略创新</p><p class="ql-block">1.数字化教学辅助:利用AR/VR技术让学生“云游”景德镇古窑,观察瓷器烧制过程;通过AI绘画软件模拟青花瓷绘制,降低实操门槛。 </p><p class="ql-block">2.跨学科融合:结合海上丝绸之路,探讨瓷器贸易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简单讲解釉料成分与烧制变色原理。</p><p class="ql-block">二、资源开发与利用</p><p class="ql-block">1.校本教材编写:编撰《景德镇陶瓷艺术入门》绘本或手册,包含纹样线稿、历史故事、实践指导。 </p><p class="ql-block">2. 校企合作模式: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示范拉坯,或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陶艺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瓷器美术文化的融入,不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通过系统性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p> <p class="ql-block">最后,教研组长围绕"希望颂"竞赛筹备、家长开放日策划、暑期课程安排三项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周密部署。针对"希望颂"竞赛,着重强调了作品质量把控、参赛流程规范及学生指导分工;在家长开放日筹备方面,细化了课程展示方案、家校互动环节及接待服务标准;关于暑期开课工作,则从课程体系优化、师资调配安排、安全预案制定等维度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落实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