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的起始时间在学界存在不同观点,主要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定义认为三国时期始于220年,这一年曹丕迫使东汉汉献帝禅让皇位,建立了曹魏政权,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广义的定义则将三国时期的开始追溯到184年的黄巾之乱。这次起义促使汉灵帝设立州牧制度以应对危机,但该制度最终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割据和国家分裂。还有学者认为三国时期应从190年董卓控制汉献帝并撤离洛阳时算起,因为此时东汉朝廷已名存实亡;或从208年赤壁之战后开始,那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初现端倪。大多数历史学家更倾向于研究三国鼎立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他们通常将自184年至220年的这段历史也纳入三国时期进行探讨,这一时期标志着东汉政权实质的丧失和群雄割据局面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三国局面的形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189年,东汉灵帝逝世后,刘辩即位成为少帝。何太后之兄何进联合袁绍密谋清除宦官势力,并请董卓入京协助。在何进被宦官暗杀后,袁绍成功除去所有宦官,此时董卓借机控制了洛阳政权,废除少帝,立刘协为新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政引发了东汉朝臣和地方官员的强烈反抗,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内战。袁绍逃离洛阳至冀州,以东汉三公的名义呼吁各州郡起义讨伐董卓,获得广泛响应。联军形成,以袁绍为首,计划共同对抗董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年,面对关东联军的威胁,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至长安。然而,由于内部矛盾,联军很快瓦解。193年在长安发生政变,董卓被杀,关中地区陷入混乱。经过数年混战后,到196年,全国形成了多个割据势力:袁绍控制冀、青、并三州;曹操掌握兖州和豫州;韩遂和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控制辽东;徐州则先后由陶谦、刘备和吕布控制;袁术占据扬州的一部分;刘表掌握荆州;刘璋掌管益州;孙策控制扬州的江东地区;士燮掌管交州。张鲁利用道教的组织结构在汉中地区建立了稳定的政权,通过设立祭酒职位来治理民众。在这一阶段,袁绍和曹操是众多地方势力中最强大和活跃的两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董卓控制洛阳后,曹操撤退到陈留,并开始组织反抗力量,成为关东联军的一部分。他成功地诱降了三十万黄巾军,从中挑选精锐组建了青州兵,并且不断吸纳地方豪强的武装力量。建安元年,曹操将献帝迁至许县,这一战略行动使他能够以皇帝的名义指挥其他诸侯。此外,他还实行屯田政策,为军事行动提供持续的物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了决战。尽管兵力不如对方,但曹操最终取得了胜利,消灭了袁绍军的主力。他利用袁绍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成功占领了邺城,并逐步控制了青、冀、幽、并四州,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到了207年,曹操的军队出征卢龙塞,击败了侵扰北方的乌桓族。次年,他向南进攻,成功占领了刘表之子刘琮控制的荆州地区。面对曹操的压力,刘备南逃,而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面商讨对策。诸葛亮代表刘备与孙权在柴桑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的水军,并迫使其退回中原。这场战役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曹操退回北方后,继续用兵于关中和陇西地区,将统一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北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11年,刘备率领其部队进入益州,逐步占领了原属于刘璋的领土。到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取了汉中,同时关羽也对曹军发起了进攻。然而,孙权派遣军队袭击并杀害了关羽,从而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并在三峡与刘备的军队对峙。到了222年,汉军出峡与吴军在夷陵对峙,结果在猇亭一战中被吴将陆逊击败,随后退回蜀中。在猇亭之战后不久,汉、吴两国恢复了结盟关系,共同对抗曹魏。尽管南北之间仍然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相当大,但总的来说,双方的力量大体平衡,维持了四十多年的鼎足之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人才涌现的黄金时期,其影响力横跨多个世纪。在这一时期,众多杰出人物纷纷崭露头角,其事迹和影响被后世广泛传颂。</p><p class="ql-block"> 唐宋诗词中频繁提及三国故事,反映了该时期对人们思想的深远影响。到了元明清时代,三国的故事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中的重要题材。</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我老家山西清徐县的明代文学家罗贯中,基于这段历史编写的《三国演义》,不仅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而且因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生动的人物描写而流传至亚洲及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 此外,晋代陈寿所著、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也为研究三国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参考。至今,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仍然广为人知,频繁出现在电视、电影和游戏等多种媒介中,显示了其持久的文化魅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三国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分雏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08年,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之后,迅速率领大军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荆州之主刘表不幸病逝,由其次子刘琮继位,但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刘琮选择向曹操投降。与此同时,刘备为了避其锋芒,决定离开新野,南下江陵。在途中遭遇曹军的追击并被击败,最终逃至夏口。在这一关键时刻,鲁肃代表孙权前来探询形势,而刘备则派出诸葛亮前往江东进行外交活动。双方达成了军事同盟,共同对抗曹操。孙刘联军以周瑜和程普为指挥官,在长江两岸对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一系列策略运用,尤其是黄盖的诈降计以及周瑜利用火攻战术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曹操撤退回北方。战后,孙权和刘备开始就荆州的控制权展开竞争。刘备对荆南地区施加压力,并成功地迫使荆南四郡投降。同时,孙权也不甘示弱,命令周瑜出兵荆州南郡。经过长时间的围攻,周瑜最终攻克了南郡。为了巩固与刘备的同盟关系,孙权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并作为政治联姻的一部分。此外,孙权还拓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成功占据了交州。在这段时期内,周瑜曾有计划出兵攻打益州,但不幸的是他在行军途中病逝。鲁肃接替了周瑜的职位,并作出了将南郡借给刘备的决定。与此同时,曹操在南方的军事行动遭遇失败后,转而向西发展。他计划进攻汉中的张鲁,引起了西凉地区诸军阀的猜疑,他们担心曹操下一步将会攻击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在211年,这些军阀联合起来,推举马超和韩遂作为首领,发起了对抗曹操的行动。然而,曹操率军进行了有效的镇压,成功地将西北地区纳入自己的领土范围。</p> <p class="ql-block">三国鼎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12年,刘备应刘璋之邀进入益州,以协助防御张鲁和曹操的入侵。然而,他通过一系列策略逐步赢得了当地民心,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并在同年决裂。刘备发动军事进攻,直逼成都,尽管军师庞统战死,但最终在214年迫使刘璋投降,成功控制了益州。同时,留下关羽镇守荆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曾试图南下攻击孙权,但未能成功,双方均撤退。215年,曹操迅速占领汉中,与此同时,孙刘两家因荆州归属问题爆发冲突。刘备得知曹操占领汉中后,意识到蜀地安全的威胁,于是与孙权协商平分荆州,并撤回益州的主力部队,但此时双方关系已明显恶化。 到了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次年,刘备主动攻击汉中,面对曹操的内部叛乱及孙权对合肥的偷袭,刘备终于在219年攻占汉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年,他自封为汉中王。219年,关羽率领荆州军队北上攻魏,遭遇吕蒙的突袭,结果被俘并处死。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位,并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汉朝;孙权则向魏称臣,被曹丕封为吴王,授予九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要:同年,刘备以报仇为名东征孙权,结果被陆逊击败并不久后病死于白帝城。223年,刘禅即位,汉与吴再度结盟,形成了魏、汉、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到了229年,孙权称帝,正式建立吴国。</p> <p class="ql-block">曹操(155年1—220年3月15日2),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丞相、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讨论、诗人、书法家,魏王,曹魏政权奠基者。</p><p class="ql-block">曹操是太尉曹嵩之子。</p><p class="ql-block">曹操少年间任侠放荡,到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调济南相。董卓擅政时,散尽家财,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取其中精锐组建青州军。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县,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总揽朝政。在此前后相继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割据河北的袁绍,随后削平袁尚、袁谭,北击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同年率军南征,收服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军。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汉中,次年(216年)自魏公进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p><p class="ql-block">曹魏建立后,被追尊为太祖,谥号武皇帝,葬于高陵。</p><p class="ql-block">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他的诸种举措使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对于曹操的功业及其为人,后世评论之多,分歧之大,可谓世所罕见。</p><p class="ql-block">此外,他知兵法,工书法,擅诗歌。其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辑有《曹操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221年5月15日~223年6月10日在位)、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过程中创业屡遭失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陶谦、刘表表态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安葬于惠陵。蜀汉未给刘备奉上庙号,汉国皇帝刘渊称其庙号为烈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称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有汉昭烈庙为之纪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125),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229年5月23日126-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军事统帅。</p><p class="ql-block">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上书交好曹操,被汉廷任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倾心辅佐下,孙权招贤纳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征讨反抗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占有荆州的曹操挥兵南下,议者多劝孙权降曹,唯有周瑜、鲁肃坚决主战,遂与刘备联军,于赤壁之战大破曹军。</p><p class="ql-block">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袭取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增。黄初二年(221年),向曹魏称臣,被册封为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不久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黄龙二年(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发二宫之争,导致朝廷动荡。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p><p class="ql-block">孙权统治江东五十余年,通过长期的军事行动,将管辖地域由江东扩展到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区,结束了汉末的分裂状态,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内争外战</p><p class="ql-block">刘备去世后,汉国为了巩固益州后方,于227年至234年间对魏发起了五次攻击,但均未成功。诸葛亮逝世后,姜维继续多次攻伐魏国,但也未能取得显著战果,反而导致国力的大量消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蜀汉的后期,刘禅因宠信宦官黄皓,导致朝政腐败。姜维虽然试图弹劾黄皓,但反被其迫害。同时,刘禅对姜维频繁的北伐也产生了反感,使姜维被迫避居沓中,加剧了内外分歧。吴国的陆逊和诸葛恪也曾出兵伐魏,但同样没有取得大的进展。然而,诸葛恪成功地使南方的山越归顺。但在内部,孙权死前皇子之间就已开始争夺太子位,这场斗争导致了孙权最终只能选择年幼的孙亮继承皇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孙权于251年去世,他临终前委以国政的太傅诸葛恪因北伐失败而大失人心,不久被孙峻诛杀。孙峻与其从弟孙綝专政期间进行了恐怖统治,许多大臣和世家都牵连其中,孙綝最后虽被吴帝孙休诛杀,但吴国的国政已经衰败。魏国的主要战争是抵抗汉、吴的攻击,曹真、张郃、司马懿都在此过程中表现出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司马懿成功平定了公孙渊的叛乱,收复了东北。在曹魏政权内部,明帝曹睿去世后,司马懿与宗族领袖曹爽之间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249年,司马懿利用高平陵事件成功罢黜了时任大将军的曹爽,自此魏国的朝政被司马氏家族所掌握。随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进一步巩固了权力,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废立。在这一期间,高贵乡公曹髦更是遭到司马昭部下的杀害。尽管有多次由王凌、毌丘俭和诸葛诞领导的起义试图铲除司马氏家族的专权,但这些起义均以失败告终,被称为淮南三叛的事件均被司马氏成功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分归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63年,司马昭策划并实施了一次针对蜀汉的三路军事进攻,派遣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分别指挥。在这次行动中,魏军与蜀汉的姜维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最终被阻挡于剑阁之外。然而,邓艾采取了绕行阴平小路的策略,成功攻占涪城并威胁成都。这导致蜀汉的刘禅投降,从而结束了蜀汉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钟会和姜维在蜀地发生了叛变,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司马昭迅速镇压了这次叛乱,确保了局势的稳定。到了265年,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接管了魏国政权,并在洛阳定都,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随后开始筹备对东吴的征战。到了279年,他组织了六路大军从北、西方向向东吴发起攻势。面对晋军的强势进攻,尽管东吴的孙皓试图抵抗,但由于其暴政导致的士气低落,晋军迅速取得了胜利。最终在280年,晋军占领了建业,迫使孙皓投降,标志着东吴的灭亡,同时也象征着西晋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三分归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63年,司马昭策划并实施了一次针对蜀汉的三路军事进攻,派遣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分别指挥。在这次行动中,魏军与蜀汉的姜维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最终被阻挡于剑阁之外。然而,邓艾采取了绕行阴平小路的策略,成功攻占涪城并威胁成都。这导致蜀汉的刘禅投降,从而结束了蜀汉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钟会和姜维在蜀地发生了叛变,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司马昭迅速镇压了这次叛乱,确保了局势的稳定。到了265年,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接管了魏国政权,并在洛阳定都,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随后开始筹备对东吴的征战。到了279年,他组织了六路大军从北、西方向向东吴发起攻势。面对晋军的强势进攻,尽管东吴的孙皓试图抵抗,但由于其暴政导致的士气低落,晋军迅速取得了胜利。最终在280年,晋军占领了建业,迫使孙皓投降,标志着东吴的灭亡,同时也象征着西晋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