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鲁迅纪念馆

俞悉能

<p class="ql-block">我对绍兴鲁迅纪念馆有一种莫名的期待。这期待,并非因鲁迅先生的名声,亦非因纪念馆的规模;而是因那地方与先生少年时的牵连,我想那里或许藏着些未被人知道的秘密,或是先生笔下风物的真实模样。</p> <p class="ql-block">走入纪念馆,明媚的阳光隔着窗户洒进来,打在鲁迅先生坐像上,光影之间,先生的五官棱角分明,眼光如炬,表情和蔼亲切,展现了其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雕像旁是其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题刻,象征鲁迅刚毅不屈与甘为人民奉献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鲁迅,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这是鲁迅在自传中写下的第一句话。那一天,周家迎来了长孙,中国也将迎来一位“觉醒者”,一位骨头最硬的文化人物。</p> <p class="ql-block">鲁迅,祖父是做官的,到父亲才穷下来,是“破落户子弟”。父亲是秀才,母亲是乡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比我高一倍,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p> <p class="ql-block">鲁迅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p> <p class="ql-block">鲁迅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p> <p class="ql-block">鲁迅七岁进私塾读书,第一本读的是《鉴略》,桌上除了这一本书和习字的描红格,对字的课本之外,不容许有别的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他博闻强记,虚心好学,同时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和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达五年之久,在他所写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录了这段童年到少年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鲁迅生长于绍兴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看到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但母亲的母家是农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圧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后来又看了些外国的小说,……才明白了世界上也有这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运命的人,而历来所见农村之类的景况,更加分明地再现于眼前。偶尔得到一个可写文章的机会,便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形式发表。</p> <p class="ql-block">鲁迅对社戏中的“目连戏”情有独钟,即业余演员演的剧本,它总演一本《目连救母记》,开场的“起殇”,中间的鬼魂时时出现,收场的好人升天,恶人落地狱。</p> <p class="ql-block">翰林匾为蓝底金字,是鲁迅祖父周福清于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而制。这一殊荣使周家成为绍兴名门,祖父周福清使家族达鼎盛,但因科考舞弊案入狱后,周家为营救变卖家产,逐渐衰落,匾额直接关联鲁迅的成长背景。</p> <p class="ql-block">鲁迅十三岁时,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鲁迅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于是鲁迅决定回家。</p> <p class="ql-block">鲁迅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走异路,逃异地”,于1898年(18岁)到南京洋务学堂求学,在新的天地里,他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了“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p> <p class="ql-block">鲁迅对于这中西学堂也不满足,因为那里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古文。在这学堂里才知道,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和生理学并不教,又知道了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维新有老谱,派官出洋考察,和派学生出洋留学,鲁迅便是那时被两江总督派赴日本的人们之中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凡留学生一到日本,急于寻求的大抵是新知识。除学习日文,准备进专门的学校外,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他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国,救治像父亲似的被误症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了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间并不长,却认识了影响了其人生思想的导师藤野先生。展馆雕像中,年轻时的鲁迅立在藤野先生身边,这位和蔼的先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也是他在未来道路上的指路灯和精神支柱。鲁迅曾写过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加以纪念。</p> <p class="ql-block">在日本的留学经历让鲁迅意识到,医生只能医治身体,却医不了人心,在那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鲁迅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绍兴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他教书育人,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中,最惹鲁迅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p> <p class="ql-block">鲁迅一向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然而后来使鲁迅明白自己是错了。……在广东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鲁迅的思路因些轰毁。鲁迅自问数十年来,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却可以自白的。</p> <p class="ql-block">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第一,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第二,我以为战线应该扩大。第三,我们应当选出大群的新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自己明白各种缺点,深怕辱没了对手”。风子(许广平)是我的爱,我起始握着了风子的手……,风子同时也报我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p> <p class="ql-block">“俯首甘为孺子牛”,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然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鲁迅</p> <p class="ql-block">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我认为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一场自我解剖的仪式,从照片手稿中看鲁迅生活过和走过的地方,我们撞见的不是被神化的“民族魂”,而是内心在质疑,它让每位来访者都成为了“铁屋中的呐喊”的聆听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