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游(四)

胡芷华

<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后厦门开埠为通商口岸,商人和外国领事馆聚集鼓浪屿,得天独厚的优雅人居环境和多元文化的融合,造就了鼓浪屿的音乐传统。鼓浪屿先后出现过一百多个音乐世家。在鼓浪屿钢琴密度极高,每三户人家中就有一户有钢琴,每十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会弹奏钢琴,故鼓浪屿雅称“琴岛”。</p><p class="ql-block">从菽庄花园的四十四桥末端的招凉亭拾阶而上,《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就座落在“听涛轩”里。这是中国唯一、世界一流的钢琴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少年时代生活在鼓浪屿的胡友义先生常随爱好音乐的父亲到教堂听钢琴演奏,使得他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14岁时进入上海音乐学院。1965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他毕业后先在欧洲从教多年,后定居澳大利亚墨尔本。对钢琴独特爱好的他动用祖产建了“胡氏山庄”,先后收藏了一百多架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钢琴。</p><p class="ql-block">爱琴、爱国是胡友义先生毕生的两根主弦。他曾说:“琴岛必须有让人了解钢琴的地方!” 为了创办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为了寻得心仪的钢琴他花光了毕生的积蓄。一世琴缘,毕生乡情。</p> <p class="ql-block">胡友义先生半身铜像,铜像高80厘米,石质基座上刻“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捐建者胡友义先生”。</p> <p class="ql-block">1999年钢琴的装运工作正式启动。钢琴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启程,途经新加坡、香港等地历时一个月平安抵达厦门港。钢琴从厦门至鼓浪屿码头的航程中胡友义先生夫妇亲自守候。</p><p class="ql-block">鼓浪屿禁止汽车上岛,只能使用板车来搬运钢琴。胡友义先生隨同搬运钢琴的板车的照片。(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胡友义先生说:“我有个梦,想通过音乐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中国有一个地方就是厦门鼓浪屿,这是我永远的故乡。”</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2000年1月8日钢琴博物馆在“听涛轩”开馆。开馆时胡友义先生深情地说:“不论在世界仼何地方,鼓浪屿都是我永远的故乡。我把我毕生收藏的钢琴放在这里展览,是我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搬回家。”</p><p class="ql-block">进馆隨拍。</p> <p class="ql-block">舒维登</p><p class="ql-block"> 19世纪中期德国柏林造。琴身为桃花心木所制,黑白琴键分别用乌木和象牙制成。</p> <p class="ql-block">克莱门蒂</p><p class="ql-block">1801年英国伦敦造。这是一架四角钢琴。克莱门蒂是一位音乐家、钢琴演奏家。他是第一位音乐家亲自制造钢琴,后人尊称他为“钢琴之父”。他去世后被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据说他在1787年二十九岁时在维也纳与莫扎特举行了一场钢琴演奏比赛,结果两人平手。</p> <p class="ql-block">科勒德</p><p class="ql-block">19世纪初英国伦敦造。园弧形头黑键是早期科勒德钢琴的最重要的特征。</p><p class="ql-block">读到有关胡友义先生收藏钢琴的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有位施密特太太在二战期间历尽千辛万苦把一架19世纪初伦敦制造的英国最古老品牌“科勒德”钢琴从英国带到澳大利亚。1988年施密斯太太孤单一人,且年过八旬,她不想让心爱的传家之宝“随风飘逝”。经修琴专家介绍,老太太专程前往“胡氏山庄”考察,如同相亲一般,经过半年反复考虑后才卖给了胡友义先生。据说在搬走钢琴的那一天,老太太抚琴痛哭,这情景也使胡友义先生深受感染,也涕泪俱下。</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展出有数架“科勒德”钢琴,不知道是这架钢琴吗?</p> <p class="ql-block">格尔斯卡尔曼</p><p class="ql-block">1909年德国柏林造。1958年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著名钢琴家李嘉禄从一位法国回沪的画家手中买下此琴。这架琴在陪伴他二十四年期间,他培养了众多著名的钢琴家和音乐人才。胡友义先生也曾师从李嘉禄。2005年10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李永明教授收藏了此琴,并于2016年4月捐赠家乡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施坦威</p><p class="ql-block">1864年美国纽约造的四角钢琴。施坦威原名Steinweg,是位德国木匠。他于1836年制造出第一架“施坦威”钢琴。1948年德国革命时他逃到美国继续做钢琴制造。十年后他的施坦威钢琴工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琴厂。现今施坦威钢琴是最受欢迎的钢琴顶级品牌。</p> <p class="ql-block">科尔门</p><p class="ql-block">1865年英国伦敦造。这是一架直弦三角钢琴。琴的铸铁板上有鎏金的花纹。谱架两边的烛台板可以前后移动。整架琴由桃花心木制成。此琴造型、雕花精美,手土细致。</p> <p class="ql-block">博森多福</p><p class="ql-block">1849年奥地利维也纳造。博森多福本人荣获“皇家钢琴制造师”称号。著名音乐家李斯特最喜欢此品牌的钢琴。</p> <p class="ql-block">舒楠</p><p class="ql-block">1906年德国慕尼黑造。这是一架羽管键琴。它不同于钢琴击弦发音,而是拨弦发音,如同竖琴、古筝。它有四套琴弦、两层琴键,八个踏板,且黑白琴键颠倒布局。</p> <p class="ql-block">巴士克</p><p class="ql-block">1899年英国伦敦造。这是一架手摇钢琴,可以内设10首曲子,每首曲子演奏45秒。</p> <p class="ql-block">布罗德伍德</p><p class="ql-block">1824年英国伦敦造。它的琴弦是向上竖立的。由于如此高度(约6.5英尺),演奏者无法与听众面对面地交流,不久就被淘汰了。但这家英国最古老的钢琴厂仍在生产布罗德伍德钢琴。音乐家肖邦、李斯特都用布罗德伍德钢琴演奏了他们最后一场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齐克宁</p><p class="ql-block">1866年美国波士顿造。此琴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大,声音最洪亮的四角钢琴。由于它体积厐大,加之琴盖开口处背着听众,演奏时无法获得最佳的音响效果,因此到1880年以后就不再生产四角钢琴。</p> <p class="ql-block">威尔坦</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澳大利亚墨尔本造。是一架根据纺织机的原理制造的自动钢琴。按音符的音值和音高不同在一卷纸上穿凿大小不一的孔。演奏时踩动踏板产生气体推动琴槌去击弦发音。</p> <p class="ql-block">2001年12月22门厦门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钢琴博物馆二期新馆“蛇岭花苑”开馆。胡友义先生再度捐赠三十余架不同年代的世界名琴,其中有他平时弹奏用的“呂特纳”名琴。</p> <p class="ql-block">麦斯威尔小羽管键钢琴。</p> <p class="ql-block">科勒德</p><p class="ql-block">1811年英国伦敦制造。是一架最早成型的立式钢琴,且只有一个踏板。上门的平板雕花是典型的欧洲特色。</p> <p class="ql-block">奥舍</p><p class="ql-block">1831年法国造。它是专门设计在航船上使用的钢琴,为节约空间它的键盘可以收起。</p> <p class="ql-block">伦德</p><p class="ql-block">1945年爱尔兰造。制造钢琴的原材料大多数是塑料,是世界上已被淘汰的最蹩脚的钢琴!</p> <p class="ql-block">一架日本钢琴。</p> <p class="ql-block">一架儿童钢琴。</p> <p class="ql-block">博森多福</p><p class="ql-block">1857年奥地利维也纳造。当时最著名的制琴大师博森多福和他的学生为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的游艇精心打造的一架艺术钢琴。钢琴谱架上有一对美人鱼镂空雕刻,中间镶嵌着莫扎特的头像。踏板上有双鱼雕塑,琴腿上有奥地利国徽上雄鹰展翅浮雕。</p> <p class="ql-block">琴谱架。(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缪伍德</p><p class="ql-block">1788年最早的四角钢琴。没有踏板演奏时须用膝盖来触碰推杆来实现延音效果。</p> <p class="ql-block">施坦威</p><p class="ql-block">1888年美国纽约造。此琴是一架九尺演奏琴,是19世纪世界钢琴制造的巅峰之作。2002年胡友义先生用高价从一位收藏这架钢琴的澳大利亚富豪的儿子手中拍得。</p><p class="ql-block">正前方油画中的人物是曾经担任过波兰总理的著名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二十世纪初他在澳洲开演奏会时就用这架“施坦威”演奏。</p> <p class="ql-block">普莱耶尔</p><p class="ql-block">1868年法国造。伊讷兹·普莱耶尔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交响乐及歌剧作曲家。他热衷于乐器制作。1807年他五十岁时制造出第一架钢琴。1910年普莱耶尔钢琴主导了法国钢琴市场。</p><p class="ql-block">肖邦曾说:“当我灵感湧现或我强烈地想发出心灵的乐声时,我非得有一架普莱耶尔不可。”</p> <p class="ql-block">科尔门</p><p class="ql-block">1862年英国伦敦造。琴的铸铁扳上有模仿明代宣德炉上的鎏金花纹图案。保留了购琴时的发票和钥匙,发票上价格是220英磅。</p> <p class="ql-block">布罗德伍德</p><p class="ql-block">1827年英国伦敦造。布罗德伍德钢琴的低音效果持别好。1852年布罗德伍德钢琴在伦敦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并开始为英格兰皇室提供钢琴。</p> <p class="ql-block">利柏</p><p class="ql-block">20世纪德国制造的自动三角钢琴。</p> <p class="ql-block">科勒德</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上半叶英国伦敦造。此琴又名“思乡琴”。琴身镶嵌的红鸟和白鹭寄托主人浓浓的思乡情结。</p> <p class="ql-block">墙角处展示的是一架转角钢琴。</p> <p class="ql-block">克莱格</p><p class="ql-block">1977年澳大利亚造。这是胡友义先生专门定制的一架仿十六、十七世纪羽管键琴,又称拔弦古钢琴。琴身镶嵌了澳洲特有的花草虫鸟图案。</p> <p class="ql-block">19世纪德国制造的舒维登。</p> <p class="ql-block">1901年德国制造的纽麦亚。</p> <p class="ql-block">罗杰斯</p><p class="ql-block">1853年英国造。也称“长颈鹿”钢琴。琴身表面以“中国风”装饰,音箱板上绘有中国的八宝瓶及插花、山水、杨柳、花鸟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艾未森</p><p class="ql-block">1939年英国造。这是一架专门在轮船酒吧里使用的钢琴。为防止琴在船上滑动,琴脚扁宽且无轮。</p> <p class="ql-block">19世纪德国造的无弦琴。</p> <p class="ql-block">布鲁斯纳</p><p class="ql-block">1937年德国造。该琴厂到十九世纪末已发展成为欧洲第二大钢琴制造厂。此琴音色圆润醇厚。</p><p class="ql-block">为了记念母亲,胡友义先生用母亲留给自已的现金遗产买下了这架钢琴。</p> <p class="ql-block">1877年法国制造的普莱耶尔三角钢琴。</p> <p class="ql-block">胡友义先生还捐建了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很遗憾我们没有时间去参观一下了。</p> <p class="ql-block">前往马约翰广场途中随拍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体育场外的行道树。</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人民体育场于2011年改称马约翰体育场。这里是“洋人球埔”旧址,它最初是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开辟的军用操场。1872年当时出任美国驻厦门的领事李仙得购买了永久租贷权,称之鼓浪屿娱乐场。因在这里常进行板球、网球等活动,也称为板球场。后来这里发展为驻岛外国人体育活动公共场所。当地人称之“洋人(番仔)球埔”。19世纪末英国人洪显理带领英华足球队等在这里开展足球运动,之后球埔主要用作足球场。</p> <p class="ql-block">美国康奈尔大学馆藏19世纪80年代鼓浪屿体育场老照片。(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1909年的鼓浪屿娱乐场。(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体育场。</p> <p class="ql-block">中山图书馆重建于1994年,以追求艺术类馆藏为特色的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碑刻记述中山图书馆的历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马约翰广场上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雕像。雕像后面的红砖墙上“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十个金色大字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马约翰广场碑文。</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校园里的马约翰雕像。</p><p class="ql-block">马约翰教授在清华大学执教五十二年。</p> <p class="ql-block">白衬衫,黑领结,短裤或灯笼裤,半腿袜和皮鞋是马约翰的经典装束。每年新生入学第一堂体育课总是由马约翰亲自上课授以应如何睡、吃、沐浴、行坐姿态,并逐步作各种运动。1961年我入学清华时在大礼堂听这堂课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我在校期间也常能在操场上見到穿着那身衣着的马约翰教授。</p><p class="ql-block">1964年1月在庆祝马约翰服务清华五十年的大会上,时任校长蒋南翔提出了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马约翰在指导学生。(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马约翰广场上的群雕。</p> <p class="ql-block">马约翰广场上的荣誉墙。</p> <p class="ql-block">记得何东昌是我在清华就学时的校教务长。后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长(第十二任)。</p> <p class="ql-block">厦门藉体育明星简介。</p> <p class="ql-block">前往三丘田码头乘渡轮回厦门市中心。</p> <p class="ql-block">途经厦门海底世界。</p> <p class="ql-block">海防碉堡。</p> <p class="ql-block">登船回厦门轮渡码头。</p> <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随着厦门成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在鼓浪屿建立领事馆、教堂、学校、医院等,鼓浪屿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窗口。岛上现存千余座历史建筑。有哥特式教堂、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的别墅及中国传统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很遗憾没能亲眼目睹了,不过可以“云游”一下!总之鼓浪屿之游意犹未尽,特别要感谢小朱同学的精心安排和一路陪游。</p> <p class="ql-block">胡芷华写于2025年5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