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九章的主要内容: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对立面相比较而存在。

花漫九州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跟着韩鹏杰老师学习《道德经》的第二十九章。第二十九章字不多,但是生字比较多,理解起来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必须顺着上边的思维方式才能理解这一章。对立统一的具体内容,理解这章,也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生灵涂炭,老子认为这不是顺应天道的事,所以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设想。第二十九章在讲,“事不可强为,天下不可强取。“不该你得到的,得到了,你得给人还回去。“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可也”。老子就讲,有的人要用暴力夺得天下,将欲取天下,因为道家推崇“无为”,所以这个“为”和“有为”在这儿变成了“无为”对立面的一个词——“强为”。“我要用强力,用武力把这个天下夺回来,我来自己掌握天下。”老子说这事我看不行。那不可以。</p><p class="ql-block">下边这句话我们要注意它的正确的断句,“天下神器”,这句话应该在中间加上一个字,“天下者神器”。就说天下国家这个东西是非常神圣,“天下者神器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谁要强行去掌握它,强行夺它,那最后的结果就是失败。“执者失之”,你以为抓在自己的手上,最后不还得失去,不是吗?你看我们历史上的天下,一朝一朝,一代一代,刘姓、李姓、赵姓,天下现在在谁手上?在他们手上吗?不就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其实反对的是什么呢?历史上,一代一代揭竿而起,殊死抗争,到最后就两种结果。要么就是得到天下的人“变质”;要么就是天下又被人家给夺去了,老子之后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你去看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大概也没有逃出这样的逻辑,这样的规则,大家仔细品味这句话里边充满了一种“沉痛感”。“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执者失之”。下面这一段话,我们从整体上理解一下就行。他就是在讲事情的对立面。</p><p class="ql-block">“或行或随”,这不是对立的两方吗?所以这里边的事情“物或行或随,或虚或吹”。这不是讲我们呼吸吗?吸一口气,吹出一口气,那个字很难认,干脆我们就直接用白话给大家说,就比较容易了。或吸或呼,这不也是吐纳,这不也是对立的两方吗?老子举了这么多的内容,就说任何一件事情,它都会有它的对立面的,你不可以单方面去理解这个,问这个问题,有成就有败。你把江山夺了,那就得还回去。你有别人再拿到,想为就败,想抓在手上不放,最后就会失去。还有比这位老者对我们这个世界了解更清楚的人吗?如果这个事情站在对立统一角度,站在。“抱一为天下式”的角度来理解,有生必有灭,有成必有败。</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道的规律,万事万物的规律。当然,你可能会认为,老师在讲这个点是不是有点悲观了?不是,我们应该向老子学习,把事情看得很清楚,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不是了解了之后,就把自己送到一个非常颓废的心理状态就不好了。人总是要追寻,追根究底的。有些事情你越拦他,你不让他去做,告诉他这事儿干脆别想,还不如不说。你越说不让想,他非得想。</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有没有女同胞学哲学的?哲学家不是告诉过你们吗?学哲学,对女性和哲学都是一种伤害。可是我看我们的哲学系里边,女生比男生要多的多,越不让他学,他就越学,越不让他追究,他越追究。所以这个事情挡不住的,我的逻辑还是那句话。对事情看清楚了,要对生活充满热爱。所以,你看下边“或挫或隳”,“挫”同撮,意思是撮起,也就是扶保,帮助。而“隳”大家应该在中学课课本里见过这个字。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隳,就是灭掉,就是毁灭。有人成人之美,有人则损伤毁灭,这二者也是相伴而行。</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句话有时候我们不必逐一去理解,因为他举这些例子是为了强化,为了告诉大家,这本书最重要的是教大家把握思维方式,对立面相比较而存在,有时候要达到这一面的时候,反而是从另一面能够把这个。把那个事情做的更好,就像我们前边说的,你想要“巧”,反而是“拙”更能达到他的境界。一样的道理,两极相通嘛,否极泰来嘛,相反相成的道理。这理解这个,我们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出来了。中国人这个“中”是什么意思?就是“以中为用”,“中庸”就是以中为用,恰到好处最好。中国人这个“中庸”最大的一个智慧就是别走极端。下边这个三个都是走极端的。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要去掉“甚”,这话容易引起误解。“甚”就是过分去掉过分。“泰”,这个泰就是骄狂,去掉自己过分的这个东西,去掉自己骄狂的东西。“去奢”。“奢靡“本来就不是一件好事,本来就是一种骄狂过分的表现,这个地方太偏颇了,太过分了,太奢靡了,这到最后给自己惹下无尽的祸端。所以。你要把这些东西去掉了,就会趋于均衡。但按照这本书本意,圣人指的是好的领导者。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要克制自己,不要走极端,也要带领这个国家的人民培养出恰到好处的节俭节制之风。这章和前面这章是延续的,我们有一个说法叫一通百通,你理解了他的这种思维方式,你就理解这位老先生为什么非得列出那个部分,对面那个部分就告诉大家“两极相通”,千万不要像乘船一样,大家都坐在一边。这样船不就翻了吗?要均衡,要恰到好处,你不要以为儒家讲《中庸》《道德经》里面讲的“抱一为天下式”,不就是两者相互综合的全面来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吗。所以从第28章里边的“。知其雄,守其子,知其白,守其和,知其荣,守其辱”。到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别走极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以中为用“。就是这个“中”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两章在思维方式方面,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站在这个高度,这两章就没有什么更多疑难的问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