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美篇

守望

<p class="ql-block">探寻心学之光,践行知行合一——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我开启了一场以经典著作与圣贤传记为主的读书之旅。一直听闻“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高峰”,这句评价像磁石般吸引着我。怀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我加入书友共读计划,选择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作为入门读物。在73天的共读时光里,我每天沉浸于书页之间,跟随书中的叙述,一步步走进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细细琢磨他深邃精妙的思想。这场阅读之旅,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像是一场重塑心灵的修行,让我深刻感受到这位“立德、立言、立功”的“三立圣人”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书页的翻动,郦波老师以灵动细腻的笔触,将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与心学思想的萌芽、生长、成熟巧妙交织。从少年立下“读书学圣贤”的鸿鹄之志,到龙场驿历经生死后的悟道瞬间;从以奇谋平定宁王之乱的军事传奇,到不遗余力传播心学的教化实践,王阳明用一生的躬身践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心学的强大力量。书中,他在人生至暗时刻展现出的从容与智慧,让我深切领悟到,心学绝非束之高阁的抽象哲学理论,而是能够切实指导生活的实用指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心外无物”并非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着重强调内心认知对事物的主导作用。正如书中所述,当我们以积极澄澈的心境去看待生活,世界也会以善意与美好回馈于我们。“知行合一”更是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知”与“行”关系的认知。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圆满,二者本为一体、不可分割。这让我深刻反思自己,过去常常陷入“知而不行”的困境,空有诸多计划,却缺乏付诸行动的勇气与决心。而“知行合一”的理念,犹如一剂良药,时刻提醒我只有将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实现成长。“致良知”则为我们确立了道德与行为的标尺,内心安宁之处便是良知所在。这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每一次抉择,都应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力求做到问心无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提出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清晰勾勒出心学的修行路径。心的本体纯净无染,而意念产生后便有了善恶之分。我们要通过良知去辨别善恶,并在具体事务中不断磨炼自己,做到扬善去恶,这便是“格物”。这种“事上练”的修行方式,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修炼心性的宝贵契机,处处皆可格物,时时都需自省。“常快乐是真功夫”,这句话也促使我重新思考幸福的真谛——真正的幸福并非源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平和与自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过程中,王阳明的人格魅力时常令我动容。他在困境中乐观豁达,面对诱惑坚守本心,将心学思想融入治国理政、教化民众的实践之中,真正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种伟大崇高与脚踏实地的完美融合,让我明白心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个人都能践行的生活智慧,它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永远在路上。”读完此书,这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回荡。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但要真正领悟其精髓,还需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以良知为犁,以行动为耙,在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常中体悟大道,在琴诗书画的雅趣中涵养心性。将知行合一融入生活的每个瞬间,让心学的光芒,不仅照亮自己的生命之路,更化作温暖的星火传递给他人,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神诗篇。</p> <p class="ql-block">读《五百年王阳明》有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龙场悟道启心光,</p><p class="ql-block">致善知行韵意长。</p><p class="ql-block">五百年间思俊哲,</p><p class="ql-block">良知熠熠照沧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