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孙子兵法》”全球征文大赛——影像文留存(喜提二等奖)

晋城市孙子兵法学术研究会

<p class="ql-block">  孙武子诞辰2570年、孙武纪念园10周年之际,发出全球征文,我踊跃投稿,在208篇征文中被选拔,最终13篇进入决赛,并现场以演说的形式评比、投票,喜提二等奖,特此留念,交给自己又一份答卷。</p> <p class="ql-block">文字稿如下</p><p class="ql-block"> 自古山西简称晋,唯有晋城叫晋城,老师们,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山西省晋城市孙子兵法学术研究会的马嘉瑛,这是我第三次来到中华文化后花园的苏州,第二次来到风华绝代的相城、孙武纪念园,说到和孙子兵法的故事,我想咱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有丰富的内容分享,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聊我和孙子兵法那些事儿……</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我想从知其所以然开始我的讲述,时间需要拨回到2013年,我之前是个完美主义者,我认为,有规划的人生叫蓝图,没规划的人生叫拼图,用咱们兵法术语应该叫“庙算”。于是我开始规划肚子里的产品,也就是我的女儿,从胎教开始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哪个阶段补叶酸、哪个阶段吃核桃、哪个阶段听音乐、哪个阶段读唐诗,等等等等。有一天我有幸接触到了国学经典,也买回了整整两大箱的这些典籍,开始了漫长地学习,大量地阅读,并且写了大概30多万字的育儿读书笔记。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咱们共同的偶像:《孙子兵法》!</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只是在学习其他经典,比如《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诗经》《论语》《大学》《中庸》等等,我那时候认为兵法是关于战争的典籍,对我和家庭没有什么作用,所以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也躺了整整两年!直到有一天,在我们当地的国学馆,我听到了一位老师讲孙子兵法与人生博弈,我才醍醐灌顶,原来我的认知太偏颇了,这位老师就是我们研究会的会长。</p><p class="ql-block"> 在赵会长的引领下,我们成立了晋城市孙子兵法学术研究会,我和诸多爱好传统典籍的伙伴们真正踏入了《孙子兵法》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2019年春末夏初,我们像一群执着的寻宝者——跑民政局咨询、注册、一遍又一遍完善流程,在文旅局查阅史料,在组织部争取支持……前前后后跑在各种职能部门之间55趟!</p><p class="ql-block"> 创业初期的艰辛,至今仍历历在目。没有固定场地,副会长就主动捐赠自己的地方;缺少经费,会长、副会长、党支部书记带头捐款。很多兵友也纷纷捐款捐物、为建设研究会、建设研究会后来的固定场所作出了太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线上微信群学习、线下沙龙讨论、户外研学活动、走进晋城市的机关 企业 校园 社区,研究会的讲师们奔走在各个战场,时时刻刻在印证我们的建会初心:太行境内皆言兵,孙子兵法家有之。所以,经过近六年的传播,晋城市数以万计的人认识了研究会、也对兵学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而我自己呢,也因为选择了孙子兵法,有了更多的老师和朋友,比如韩胜宝老师、马来西亚、新加坡、北京、山东、河南、咱们苏州,以及其他国家的孙子兵法爱好者和研究者,在一些重大活动中也有了很多地交流与探讨。</p><p class="ql-block"> 说到相城,每次站在孙武纪念园的石碑前,我都会想起晋城的太行山。两地虽相隔千里,却共同承载着兵圣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其实研究兵法这些年,我觉得最大的收获不是学术上的精进,而是学会了用另一种视角看世界。就像养育女儿的过程,从最初的过度规划,到后来明白“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道理。现在,我在外宣讲时,经常会和朋友们说:“读《孙子兵法》不是为了争输赢,而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相处之道——无论是与家人、同事、朋友,还是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又一次站在相城这片土地上,既感受着江南水乡的温婉,又触摸到了兵学圣地的厚重。这让我想起赵会长常说的话:“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历史,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生根发芽。”老师们,朋友们,让我们“上下同欲者胜”,在苏州这座东方水城,在孙武纪念园前,在孙武子诞辰2570年之际,携手续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兵学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征文投稿原文附下</p><p class="ql-block"> 《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窗外的太行山笼罩在薄雾中,案头泛黄的《孙子兵法》纸业散发着沉香气息。回望与这部千年典籍相伴的十一载光阴,记忆的涟漪总从那个初冬的夜晚荡开...... </p><p class="ql-block"> 一、初识兵书——国学馆里的启蒙之光</p><p class="ql-block"> 2014年的冬天,我在晋城国学馆参加了一场传统文化讲座。当时对《孙子兵法》仅有浅薄认知的我,原以为不过是本古代兵书。然而当身着深色中式衫的赵会长走上讲台,灯光下竹简造型的镇纸折射出温润光泽,他一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解读,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东方智慧对‘和平’最深刻的诠释。”赵会长指着墙上悬挂的竹简拓片,“晋城这块土地,长平之战的古战场遗址还在,我们研究兵法,不是为争一时之长短,而是要找到化解冲突、促进共生的智慧。”那场讲座结束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这部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二、学术深耕——从书斋走向现实的研究会</p><p class="ql-block"> 真正将兴趣转化为事业,始于2019年那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五位志同道合的友人相聚在老城区的茶楼里,木桌上散落着打印的文献资料和手绘的晋东南军事遗址分布图。我与副会长杨建华不遗余力地奔波于民政局、行政审批大厅、文旅局、组织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六个月后,当我们在“研究会章程”上按下指印、审核通知书入落在手中时,漫山秋天的枫叶仿佛燃烧的火焰,也在为这份文化传承热烈地怒放。</p><p class="ql-block"> 初创期的艰难远超预期。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我们就以游学的形式打着“游击战”;缺少经费,会长、副会长、党支部书记主动捐赠钱款,部分兵友也慷慨解囊自发捐赠书籍和设备;宣传渠道有限,便只能在微信圈中扩大影响力。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研究会的根基愈发扎实。记得第一次走进陵川县中国银行做兵法讲座、党建联建时,副会长李岗边听边记录,结束后激动地说:“原来《虚实篇》能直接指导库存管理和市场竞争!” </p><p class="ql-block"> 三、实践应用——构建多维传播网络</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千年智慧焕发当代生机,我们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线下沙龙坚持“小而精”,每两周在兵法基地举办《孙子兵法》读书会,邀请会内、会外师友解析兵法原文、兵学思维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运用。线上平台则打造了充满活力的文化社群。通过“太行兵学”微信视频号,我们推出了100余期花絮留存,用AI漫话宣讲了每一期的主题,总播放量突破100万次;开设线上语音课,每个月带兵友“云游”不同场域的兵法战略,有公安系统的“庙算诡道”、有税务系统的“知彼知己”、有审计系统的“避实击虚”...... </p><p class="ql-block"> 四、文化传承——让兵学智慧扎根现实土壤</p><p class="ql-block"> 我们始终记得研究会成立的初心:不是要复刻古代战争,而是要让兵法智慧成为解决当代问题的钥匙,实现“太行境内皆言兵 孙子兵法家有之”的目标。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四进”,更是面对面与所受群体搭起了连心桥,让晋城人民不断感受到兵学经典的现实力量。2024年,当我们带着《孙子兵法》走进晋城市委党校时,副校长赵旭杰在主席台上感慨:“过去总觉得兵法是‘老古董’,现在看,乡村振兴中的资源整合、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化解,处处都能找到启发。”这番话让我们更加确信:真正的文化传承,永远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关照之上。 </p><p class="ql-block"> 结语: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新篇</p><p class="ql-block"> 如今站在晋城古城墙上眺望,远处的高速公路如银色丝带蜿蜒,与古城墙的青砖黛瓦构成奇妙对话。十一年来,从国学馆里的一方讲台到覆盖全市的传播网络,从束之高阁的典籍到融入日常的智慧工具,《孙子兵法》在晋城这片土地上获得了新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是在守护历史的标本,而是在激活文明的基因。”这或许就是我与《孙子兵法》最珍贵的相遇——在这部古老的典籍里,永远跃动着照亮未来的思想火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