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主要内容(二):返璞归真

花漫九州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学习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p><p class="ql-block">“朴”是什么?“朴”就是原木。老子非常喜欢用原木来形容朴实厚道,敦实厚道。所以一个人“常德乃足”的时候。德性充盈,按照道去做,那么就“复归于朴”。我们经常讲一个词,用到艺术里边,人格里边也是这样讲的,叫“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返璞归真嘛!复归于朴,朴是原木,所以可以拿它来说事。</p><p class="ql-block">“朴散则为器”——一个圆木,把它截成各种各样,做成各种各样的器皿。</p><p class="ql-block">“圣人用之,以为官长”。一个圆木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器皿,那么它在各自做成的器皿里发挥作用,可是你别忘了,它的根本是这个朴。叫“复归于朴”。</p><p class="ql-block">“故大制不割”,“大制不割”,直观的含义就讲一个懂得大制作的人,制作大的器皿的人,不要老把它分割成细细碎碎的,你看,分成各种各样的。他原来的那种气势气质虽然还有,但是已经跟原来的没法相比了。懂得大制作的人,最好不要把这个东西都分成零零碎碎的。你和我们裁剪也一样,平面裁剪、立体裁剪,不是剪裁的越来越少,所以说大家认为服装而言,世界上最高的水平的服装是什么样?就像印度沙丽那样。左缠一下,右缠一下,一件衣服根本就不用裁剪,不用分割。所以有些事情把它裁剪分割,再复归于朴就比较困难了。其实老子后边这段话是在讲一种政治体制,政治体制里边最高的政治体制就像原木一样复归于朴。即便把它分割成以为官长,各种各样的职位,但是不要忘了它的根本,“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朴”是道的重要的属性,在它分割以后,它的属性就被减弱了。所以不要忘了它的根本,人也一样,不管我们训练了多少的聪明技巧,其实“厚道”是最高的聪明。所以你看,“大制不割,复归于朴”,我们把这个问题再延展一下。你就会发现我们经常讲的话里边和这一段密切关联。</p><p class="ql-block">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虽自人工,宛如天开,看不出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像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样,水平最高。</p><p class="ql-block">中国诗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诗写的时间久了,把技巧都忘掉了,写出那诗就像随口言出一样,自然而然,不露痕迹,这才是好事。就像王维那里两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根本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这两个几何图形一个直一个圆,画面就清晰浮现在我们眼前。所以我。看现在很多人写诗,我就想劝他不要写了,天天在那儿憋,写出的诗难受,完全违背了诗的本质。这样的人成为不了诗人,我觉得那些苦吟的诗人还不如去搬搬砖头。把自己害的不轻,把事业害的不轻,对事和对自己都是一种伤害。(感受到了韩鹏杰老师的幽默与无奈,哈哈)</p><p class="ql-block">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大书法家,书法写的很漂亮,越写到最后,写的越拙越笨,这才是真正的向高一层次的发展,“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一个大书法家后来把自己书法写的。越来越像小孩一样,水平最高写成了“孩儿体“,就像我们说成都书法家谢无量一样,孩儿体,人也一样。到最后最高的人格其实就回归到这种普的大制不割的人格。既雕既琢,复归与朴,返朴归真。大家注意这其中的道理没有,没有那个巧,也就不会有最后的拙。这不就像雄跟雌是一样的。你像现在的很多书法家,一开始书就写的很丑,他还给人家说这叫返璞归真。这叫大巧若拙,这不是胡来吗?你根本没有经过巧的阶段,你怎么去“返”呢?你还在初级阶段,你怎么去返?圣人复归于婴儿,使他成为圣人以后他可以复归婴儿,你本来就是个婴儿,你还复归什么?这章里蕴含着道德经里最重要的一种思维的方式。这十八个字我们应该牢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受其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