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先生的遗泽——纪念胡璇泽的一段寻访记 <p class="ql-block">黄埔先生(图片来自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p> 引子:一尊龙的启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加坡黄埔通道85座组屋前,一条盘踞的龙静静地蜷卧在花坛之上。它不再喷水,鳞片也因岁月的侵蚀而略显斑驳,但它依旧昂首挺胸,仿佛守护着久远而厚重的记忆。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它的形象常常象征着力量、荣耀与智慧。而这条龙,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生于200多年前的华人——黄埔先生胡璇泽而建。</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样的风范与成就,能够让一个人以“龙”作为纪念象征?又是什么样的历史,使他至今仍在新加坡这片土地上留下不灭的痕迹?怀着这份敬仰与好奇,我走进黄埔通道,踏上一段探访黄埔先生的旅程。</p> 一、黄埔并非广州,却与广州血脉相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新加坡,“黄埔”二字出现得频繁而自然:黄埔路、黄埔河、黄埔中学、黄埔熟食中心……一开始,我也曾以为这是某种文化巧合,直到读到史料中对胡璇泽的介绍,才发现这“黄埔”实则源自他早年家族所创办的“黄埔公司”,而这家公司之名,正是源自他父亲的故乡——中国广东广州黄埔。</p><p class="ql-block"> 胡璇泽又名胡亚基(Hoo Ah Kay)字琼轩,号南生,1816年出生于中国广东。1830年,年仅14岁的他随父亲南来新加坡,进入黄埔公司帮工,从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那时的新加坡仍是英属海峡殖民地的一部分,胡家以经营粮食、日用品为生。因父亲有商业眼光,选择以故乡为名创立“黄埔公司”,这家公司很快就在殖民地社会中站稳了脚跟,甚至后来成为与英国皇家海军进行物资贸易的唯一特许经销商。</p><p class="ql-block"> “黄埔”之名,也由此在新加坡生根发芽。</p> 二、“黄埔公司”与英国海军:早期华商的崛起样本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40年,“黄埔公司”获得英国皇家海军部的认可,成为他们在新加坡地区船舶用品和粮食的特约供应商。这个地位在当时堪称奇迹:一个华商家庭,竟能赢得英国殖民势力的高度信任,不仅仅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更在于胡璇泽本人精通英、马、汉三语,能在不同文化与经济系统之间自如穿梭。</p><p class="ql-block"> 他准确理解西方商业制度,又深知东方人的处事哲学,像一座沟通两岸的桥梁,将东方的勤劳与西方的效率融合。他凭借这家公司,不仅为家族赢得了巨额财富,也代表了早期海外华人从“苦力”形象向“商贾大户”身份的跃迁。</p><p class="ql-block"> 到了1849年前后,“黄埔公司”的业务范围已远超粮食供应,涵盖欧洲、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地的商品,从日用品到奢侈品一应俱全,成为新加坡极具代表性的多元商品供应商。</p> 三、身兼数职:商人、外交官、社区领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璇泽的成就不止于商业。他因通晓多种语言、声望卓著,还被清政府、沙皇俄国和日本政府相继任命为驻新加坡的领事。他在多方权力间灵活游走,不仅体现了他的外交手腕,更反映出他在华人社群与西方政体之间的调和与穿梭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种族与文化冲突频仍的社会中,胡璇泽是一个独特的“中间人”,既能表达华人的利益诉求,又能为殖民当局排忧解难。他多次参与调解商人纷争,组织慈善活动,是早期新加坡华社的重要支柱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四、南生花园:一个花园城市的原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黄埔公司”代表了胡璇泽的经商才华,那么“南生花园”则体现了他文化修养与审美理想。</p><p class="ql-block"> 南生花园,位于今日的大巴窑地区,占地超过70英亩,是当时新加坡最大的私人园林之一。园内花木繁盛,亭台水榭、假山鱼池点缀其间,中西合璧的建筑与布局令人称奇。不少来访的西方贵宾,皆赞叹其雅致与气派。而在每年农历新年,胡璇泽更会开放花园供民众参观,既是一种施惠于民的善举,也体现了他对于美与自然的崇高追求。</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1964年新加坡为推动城市现代化,南生花园在重建中被拆除。但正如后来城市规划者所承认,胡璇泽在一个世纪前所构建的园林理念,启发了“花园城市”这一愿景的成形,成为李光耀时代城市美学的一部分底蕴。</p><p class="ql-block"><br></p> 五、今日所见:一条不再喷水的龙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黄埔通道85座组屋前,那条龙形喷泉已经停止了喷涌,泉池也被改建成花坛。龙身斑驳,仿佛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但站在它的面前,我却感受到一种庄严与宁静。 </p><p class="ql-block"> 这条龙,不再是威武腾空的象征,而是以一种沉静的姿态,守护着黄埔先贤的精神。它提醒着路人:在这个移民构成的新加坡,有一位广东来的少年,曾经凭着智慧与勤劳,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商业格局、外交结构乃至城市理念。他的贡献,也许不会被所有人铭记,但在这个小小的角落,历史的回音依旧在诉说。</p> 六、以身作则的慈善家与社区精神的守护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璇泽虽然身居富贵,却从不吝于施与。他以身作则投身慈善,不仅捐资助学、赈灾扶弱,还身体力行地推动公共卫生建设与市政改善。</p><p class="ql-block"> 据《海峡时报》记载,他在19世纪中期曾多次发起华人商会筹款,为街道修缮、清理沟渠、设置公共水井等提供资金支持。早年新加坡卫生条件差,疫病频发,胡璇泽自掏腰包协助设立医馆和施药站,缓解了不少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p><p class="ql-block"> 他更关注教育的普及,捐助包括义学在内的多间学校,资助寒门子弟读书成才。由于他长期提倡“教育强社”,后来被尊为华人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可以说,他并不仅仅是一个商人,更是一位社区的精神支柱,是一位践行儒家仁政理想的现代士绅。</p><p class="ql-block"><br></p> 七、文化守望者:东西交融的典范人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胡璇泽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跨界融合。他既精通西方商业规则,又不忘自身中华根脉,这种文化上的双重身份,成就了他在多元种族社会中的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他不仅精通英语与马来语,还是一位汉学素养颇深的儒者。他常在私人宅邸设宴招待各国政要与文化名人,并以古琴、诗词、书画相待。南生花园中不仅有西式凉亭,也有中式书房、竹林与石桥,构筑出一个文化交融的理想世界。</p><p class="ql-block">在南生花园的核心,有一座名为“琼轩阁”的楼阁,取自他的字“琼轩”。据说阁内藏书万卷,时常借阅于青年学子,被视为当时“草根图书馆”的雏形。胡璇泽也曾自撰诗文,提倡“内修仁义,外勤商政”的人生理想,成为一代华人绅士的风范代表。</p> 八、身份多元:清廷、俄国、日本三国领事的奇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璇泽一生兼任多个身份:他是商人、慈善家、教育资助人,也曾是跨国外交舞台的代表人物。他分别被清朝任命为驻新加坡的领事,后又受沙皇俄国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委托,担任他们在本地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这种跨文化、跨政权的身份,在19世纪的全球殖民格局中极其罕见,反映出他的极高信誉与广泛影响力。他能在不同国度之间斡旋自如,是因为他既了解东方礼仪,也熟谙西方制度,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桥梁”。</p><p class="ql-block"> 他帮助清廷处理南洋事务,为日本在本地的商人争取权益,也在俄国商会与殖民地政府之间沟通协调。这样的人物,无疑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不凡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九、南洋华社的光辉楷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新加坡乃至整个南洋地区,胡璇泽的影响远超个人。他是一种“华人精神”的代言人——坚忍不拔、敢于开拓、忠诚家国、福泽乡里。他用实际行动改变了19世纪初期华人在殖民地社会中的边缘地位,为后来的华人争取了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p><p class="ql-block"> 他的诚信与责任心,使得殖民地政府对华社逐步改观,也鼓舞了无数后来的华商投入社会事务。从他身上,后人看到了华人可以不只是商业的逐利者,更可以是文化的守护者、公共事务的推动者。</p><p class="ql-block"> 在他逝世后,新加坡多家华人报章刊登悼文,高度评价他“义利兼顾,仁政为怀”,称其为“商贾中之儒者,儒者中之外交家”。</p> 十、传承与纪念:今日黄埔,历史犹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黄埔通道,已是热闹的民居区域,熟食中心人声鼎沸,虽然“黄埔公司”已不复存在,南生花园也被现代建筑取代,但胡璇泽的名字却被永久地铭刻在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黄埔路、黄埔河、黄埔熟食中心、黄埔中学……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历史的低语。而那条褪色的龙喷泉,更像是一位老人静静地守着他的记忆,不再炫耀,却也从未离去。</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从花坛边跑过,或许并不明白这条龙的意义,但它依然静静守护着一个世纪前的梦想:民族的尊严,文化的延续,社区的温情。</p><p class="ql-block"><br></p> 十一、结语:一位未被遗忘的先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璇泽的一生,是华人在海外打拼的缩影,是早期跨文化交流的典范,是社区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化身。他以一人之力,影响了一个时代,也为后世留下无形的精神遗产。</p><p class="ql-block"> 我们纪念胡璇泽,不只是为了回顾历史上的一位成功商人,更是为了理解一种植根于中华传统,又面向世界开放的智慧与风范。这种风范,即便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中,依旧有深刻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今天的黄埔通道,明日的孩子们,依旧会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成长,而黄埔先生的精神,也将以不同的方式,在人们心中延续、生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璇泽先生(图片来自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p> <p class="ql-block">南生花园一景(图片来自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p> <p class="ql-block">前往黄埔通道大牌85座组屋(黄埔龙)线路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