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林护友忠魂烈 弹雨安邻浩气存 援老抗美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军的一个秘密军事行动。在援老抗美历史上最为惨烈的5.14对空作战就发生在高炮15师44团。1971年5月14日中午,已经在高炮15师阵地上被击落4架飞机的美军在进行了详细周密的侦察之后,派出多个批次的十几架飞机突然袭击我高炮十五师44团炮阵地。敌机向我炮阵地俯冲扫射,发射火箭弹,并投下大量气浪炸弹、子母弹、菠萝弹等。44团战士英勇还击,向敌机猛烈开火,阵地上的伪装被炸弹的气浪吹走,工事被炸塌,阵地边的树枝在浓烈的火焰中燃烧,陷入一片火海。战斗中,高炮15师共击落美军2架F-4鬼怪战斗机,击伤1架。但是,我军的代价也是惨重的,44团4连和5连牺牲24人,负伤58人,高炮阵地也在空袭中被炸毁。<br>深切缅怀援老抗美战争中英勇捐躯的革命英烈,传承不朽的英雄精神,黑龙江三五国防文化博物馆怀着无比崇敬与肃穆之情,精心组织人员开展庄严的烈士缅怀活动。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援老英烈们毅然奔赴异国他乡,以血肉之躯筑起和平的防线,将青春与热血永远镌刻在异国的土地上。此次缅怀活动,既是对英烈们丰功伟绩的深情追思,更是对他们崇高精神的致敬与传承,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援老抗美群英谱</div>援老抗美群英谱是2013年为纪念援老抗美40周年是由参加过援老抗美战斗的退伍老兵、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军出资兴建。群英谱采用钢架龙骨结构和大理石雕刻贴面,全长35米,通高3米,“群英谱”由老红军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题写。南面墙体为“援老群英”浮雕,两侧分别为毛主席1970年签署的作战命令;210位援老“英烈名录”和三首王军馆长在援老期间创作的诗词;北面墙体中间浮雕为王军馆长援老时担任高炮部队指挥仪班班长,在战位上的留影;空降兵15军44师调入高炮15师参加援老抗美部分战士名单;英雄谱前言、后记均为中国将军书画院副院长马述宽将军题写。烈士名单由王军馆长援老战友安伟亮整理提供,黑龙江籍空降兵调入高炮十五师参战老兵名单由援老战友李喜林收集整理。因多种原因,这段援外战史未曾公开,很多年轻的战士成为无名英雄,长眠在异国他乡。“援老抗美群英谱”不但让这段鲜为人知的战史大白于天下,而且告慰了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援老烈士以及他们的亲属。 2013年8月13日,朱建军、王军、帮当·巴萨帕迪、安伟亮等为援老抗美群英谱揭幕 老挝驻昆明领事馆副领事帮当·巴萨帕迪与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军合影 100多位年过花甲的四十年前参加援老抗美作战的老兵向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礼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援老抗美纪念馆</div>建于2014年,面积400平方米,利用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当年岁月,战斗情景,老挝风情和中老友谊等历史画卷。全面展示了中国军人在援老抗美参战期间的战斗、生活、学习的日子。 馆内还收藏着援老抗美参战老兵们捐赠的在老挝期间使用过的日常用品、用飞机残骸制作的勺子, 以及中国援老抗美参战老兵赠送的战利品(击落美军飞机运输的香烟烟盒)击落美军飞机的照片等,穿过的老挝军服等300余件。 2025年5月14日,黑龙江三五国防文化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在援老抗美群英谱向援老英烈们敬献鲜花、三鞠躬、合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龙江三五国防文化博物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枕戈处江山如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泼墨时天地为怀</div><br> 黑龙江三五国防文化博物馆创建于2014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是黑龙江省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博物馆由两弹一星元勋、全军十大挂像英模馆、上甘岭英雄、抗联教导旅四个展厅组成, 设有六个分馆:东北民主联军纪念馆、哈尔滨解放纪念馆、援老抗美纪念馆、解放军军服、军事模型、战争之神炮弹展厅,还有2个特色园区东北抗联教导旅纪念园,设有凯旋门、八十八旅英雄谱,东北民主联军纪念园,园内矗立东北民主联军将士纪念塔、东北民主联军英雄谱等景观。博物馆藏品3500余件。博物馆以“牢记革命历史,庚续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爱国情怀”为使命,建馆以来先后接待省内外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青少年几万余人次。<br>201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中小学研学教育营地,三五国防文化博物馆充分发挥精神底蕴厚重、红色文化多元、外部资源丰富的特有优势,常年举办青少年红色活动,在国防教育开展和红色基因传承方面不断前行,实现了红色教育资源与青少年国防教育的有机融合,为传承红色基因拓宽了传播渠道、搭建了现实平台。<br>通过参观、实践和研学,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怀,培养青少年报国之志,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注册号:国作登字-2019-F-00704150<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制作人:李佳江</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人:陈红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