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大西洋畔的千年守望者

冯可人

<p class="ql-block">5月11日午后我们离开红城马拉喀什驱车三个半小时前往摩洛哥首都拉巴特,</p>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左右,我们在高速的休息站停留了40分钟,此时正是摩洛哥人吃午饭的时间,餐厅里坐得满满堂堂,阿拉伯人津津有味的吃着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抓食品。</p> <p class="ql-block">这辆汽车是我们这次摩洛哥之行的座驾,40个座位容纳我们24人是相当的宽敞,司机看来也是个老驾驶,开车相当稳健。</p> <p class="ql-block">又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摩洛哥首都拉巴特。</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是北非海岸线上一座将历史传承与现代呼吸编织成诗的城市。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左手牵着地中海文明的余晖,右手挽着大西洋的浪花,在阿拉伯式尖拱与法式廊柱的交织中,人们习惯称之为“白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洛哥首府曾经长期定于菲斯——这座9世纪伊斯兰名城以卡鲁因大学和785座清真寺闻名,是宗教与学术中心。1912年法国殖民者为削弱内陆传统势力,将首都迁至大西洋沿岸的拉巴特。此地兼具战略要冲与殖民管理便利,后随摩洛哥独立正式定都,形成新旧交融的现代首都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空叠影的古城肌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拉巴特有个相当有名的~乌达亚城堡,是拉巴特的时光胶囊。12世纪的城墙内,蓝白相间的安达卢西亚民居依山而建,像打翻的马赛克颜料盒,与海天相接的钴蓝融为一体。老城的石板路蜿蜒如琴键,织毯匠人的纺锤与银匠的榔头声此起彼伏,空气中浮动着薄荷茶的甜涩与海盐的凛冽。登上城堡瞭望塔,布雷格雷格河在此入海,将撒哈拉的沙粒与大西洋的潮汐揉成一道黄金分界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权力与信仰的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桑塔与穆罕默德五世陵墓是拉巴特的精神脊梁。12世纪未完工的哈桑塔,44根残柱如巨人的断齿刺向苍穹,见证过阿尔摩哈德王朝的雄心与落幕。而毗邻的穆罕默德五世陵墓,以雪白大理石筑成永恒的圣殿,镌刻着摩洛哥独立后的国家记忆。两者一古一今,一残缺一完整,恰似摩洛哥历史的隐喻:在破碎与重建中,始终葆有对自由的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风里的市井烟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巴特人爱把生活摊开在阳光下。清晨,渔市码头喧闹如潮,渔民们拖着银鳞闪烁的沙丁鱼穿梭,商贩的吆喝与海鸥的鸣叫共谱晨曲。傍晚,滨海大道(Corniche)的咖啡馆人潮涌动,人们就着落日余晖啜饮橙花水,看浪花如何将晚霞揉碎成金箔。这座城不追逐速度,只醉心于用一杯薄荷茶的时间,将历史熬成绵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巴特是摩洛哥的呼吸中枢——它既收藏着北非最古老的文明密码,又以开放之姿拥抱现代性。在这里,每一块风化的砖石都在低语,每一阵咸涩的海风都带着史诗的韵脚。</p> <p class="ql-block">为了迎接2030年的世界杯,摩洛哥开始在建造体育场和一些关键的交通设施,拉巴特的城市相当整洁,地上看不到一丁点的垃圾</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当地四星赫尔南*切拉赫酒店,这家酒店所在地是使馆区,能见到不少持枪站岗的士兵。</p> <p class="ql-block">门口挂着十个国家国旗,中国国旗从左数起第三位。</p> <p class="ql-block">周边街景</p> <p class="ql-block">皇家办公区域</p> <p class="ql-block">皇家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皇宫门前有个诺大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者在喂着一大群鸬鹚和鸽子</p> <p class="ql-block">这里街边行道树的修剪很有特色,顶上平的,周围圆的,远看像个葡萄酒杯,据说摩洛哥盛产红酒,将行道树都剪成红酒杯模样。</p> <p class="ql-block">托希斯伊奥斯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