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上海 行在云龙】云龙区青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骨干教师第一组上海行(三)

第一小组

<p class="ql-block"> 学,而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拼,而尽全力。</p><p class="ql-block"> 阳光明媚,只为梦想。</p><p class="ql-block"> 远方有诗,愿为深耕。</p><p class="ql-block"> 5月14日,云龙区的四位青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继续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开启了第三天的学习之旅。</p> 课启纷芳 <p class="ql-block">  上午,四位主持人观摩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二年级的《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寓言,两节课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师巧妙运用智能体对话功能,通过虚拟角色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更以符合儿童认知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错就改”“尊重规律”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值得学习的是,教师把握住技术应用的适切性,未让智能工具喧宾夺主。所有数字化资源均服务于教学目标,如学生互动问答后回归文本品读,体现“技术为思维发展搭梯”的设计理念。</p> 课后研讨 <p class="ql-block">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学院魏玉梅老师在课后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她从“认字、写字”、“词语、句子”、“寓言的文体特点”三方面提出了两节课的修改意见。她指出,在人机互动过程中, 课堂可以按照“学生提出问题——AI 数字老师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学生自己梳理归纳答案”的方式展开,学习就变被动为主动,语文教与学的方式就可以产生深刻的变革。</p> <p class="ql-block">  随着互联网、大模型、智能体的不断引入,未来的课堂上人机协同教学程度会越来越高。教师应以人工智能为伴,避免因自己知识储备不足而给学生学习带来局限。我们要以人工智能为镜,不断打开自己的知识视野;以人工智能为笔,书写新时代课堂教学的新篇章;以人工智能为翼,自由飞翔在语文教学的天空,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追求更高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撰稿人:第一小组</p><p class="ql-block">‍图片:第一小组</p><p class="ql-block">‍审核:培训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