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众篆刻与健康生活—— 在上海“雨燕衔新·沪上印迹”上的发言

马俊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p><p class="ql-block">能参加今天这样一个跨界对话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刚才,几位专家分别从绿色建材与家居健康、疫苗研发与医疗健康、科学用盐与饮食健康的角度,做了精彩的发言,给我出的题目是谈谈传统艺术尤其是篆刻艺术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我就不揣冒昧,就个人粗浅的经验和思考,与各位交流分享一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中国有着重视艺术教育的悠久历史。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诗书”或“礼乐”,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诗书礼乐”。</p><p class="ql-block">“诗书礼乐”里的“诗”,本指《诗经》,引申为诗歌,“书”特指《尚书》,里面有很多上古时代的官府告示、法律文书,引申为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礼”指三部礼书(《周礼》《礼记》《仪礼》),引申为礼仪、礼法,“乐”指《乐经》,早已失传,引申为音乐。因此,“诗书礼乐”可以分成两组,“书”和“礼”为一组,“诗”和“乐”为一组,前者约束人的外在的行为,后者陶冶人的内在的精神,主要指艺术。可见,艺术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不过,在实际生活中,说起中国文化或中华文明,我们都说“礼乐文化”“礼乐文明”,很少说“诗书文化”“诗书文明”,估计是防止引出歧义或约定俗成。</p><p class="ql-block">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确立了诗教,即艺术教育,并提出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温柔敦厚”既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艺术教育的理想效果,使人的心灵或精神温和、中庸、活泛,不粗鲁,不蛮野,不激烈,不偏狭,不僵化,而是温润如玉,成为谦谦君子。可见,诗教也兼有道德教育。</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随着历史的发展,艺术的范围和门类不断扩大,我们平时说的“诗书画印”等,就属于艺术,其中的“印”就是篆刻艺术。</p><p class="ql-block">篆刻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就说国画,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其表现的形象都在现实中存在,可篆刻是文字艺术,与书法形似,表现的对象是文字符号,属于线条艺术,只不过这种线条是构成汉字的笔画,比较抽象,可它与国画的基本精神完全一样,符合“诗教”的传统。这又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各种传统艺术,有共同的特点,大都是小制作。就说国画,对透视、光影、明暗的关系,不追求精准,大多写实性不强,而是写心写意,有些随心随意,怎么舒服怎么来,追求精神的放松、闲适、趣味。从事传统艺术,更像是一种精神转移、精神消遣,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和休闲。西方的绘画不同,注重写实,追求逼真,要有大制作,精神要紧张,情绪要饱满,常常让人身心俱疲。这当然不是说国画比西方绘画低级,而是独具特色,与西方绘画形成互补。</p><p class="ql-block">篆刻艺术也是如此。篆刻把选定的文字(通常四个字),在一寸见方(三厘米左右)的印面里进行设计,处理好笔画的长短、粗细、曲直,字的间架结构,以及字与字的关系,诸如均衡、穿插、避让等,达到一种整体的和谐,显得有美感,有内涵,有格调,有气质等。</p><p class="ql-block">我这样说,人们听起来可能会觉得篆刻有些复杂,其实很简单。过去有一种搭火柴棍的游戏,与篆刻很相似,就是把笔画排得和谐,一方作品通常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把笔画排和谐了,人的心也就跟着变和谐了,这就是它对心灵的调适作用。与国画一样,篆刻也都是小制作,很像游戏,不过是成人的儿童游戏。</p><p class="ql-block">当然,篆刻还能够培养人动手的能力、设计创意的能力,可限于今天的对话主题,对此不做详谈。</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正因为传统艺术有这种特点,易于掌握,古代的士大夫、读书人便积极学习,在忙完正事之余,舞文弄墨,写写诗,画画山水小品,写写书法,既文雅,又放松,属于高级休闲。绘画和书法的受众一直很大,上到退休老人,下到学前儿童,很多都喜欢尝试书法、国画一类传统艺术。</p><p class="ql-block">要说传统艺术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我还可以举出一例。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四五百个皇帝,可寿命超过80岁的只有五位,分别是唐朝的武则天、梁武帝萧衍、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清朝的乾隆皇帝,在当时条件下,他们的居住、饮食、保健和治疗条件应该最好,可寿命不过如此。古代的书法家、画家和篆刻家们,活过80岁的则有很多,如欧阳询、虞世南、文征明、董其昌等,如今更是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现代生活节奏快、强度高、压力大,很多人患上了现代病,焦虑、紧张、抑郁等,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提倡传统艺术。传统艺术有利于克服人们的焦虑、紧张和抑郁,帮助人们放松解压,保持身心健康。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不仅有传承的价值,还有独特的现代作用。</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对于健康生活、养生长寿的知识、方法和智慧,中国古代从不缺乏,道家有道家的一套说法,佛家有佛家的一套说法,儒家有儒家的一套说法,有的干脆跳出这个模式,直接从《黄帝内经》或《周易》等书阐发出一套说法。至于民间的其他说法,就更多了,估计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今天,我结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提出一个新的健康理念:“中正仁和”。</p><p class="ql-block">在展览现场,有一方篆刻作品叫“中正仁和”,这个印文来自故宫养心殿里的匾文,原字由雍正皇帝题写。养心殿是什么地方?是皇帝的寝宫,即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处理政务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悬挂这样的匾文,自然有深意,可以看作是对“养心”的具体解释,称得上是健康生活和养生长寿的“四字真经”,并有着相当的信誉和权威。</p><p class="ql-block">我把这个四字匾文具体解释一下。“中”就是不偏不倚,引申为中庸。“正”就是端正、方正,不歪不邪。“仁”就是爱,对别人有爱心,友善,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仁”还有一种意思,就是不麻木,也就是精神的活泛、活泼、活络、活跃,有了这种状态,才能感受世界,热爱生活。“麻木不仁”就是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对他人缺乏关爱和同情。“和”就是和谐、平和。一个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做到中正仁和,就会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中正仁和,是健身养生之道,也是伦理修养之道、安邦治国之道,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之道,可谓五位一体,相互贯通。</p><p class="ql-block">中正仁和作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之道,也体现在篆刻艺术中。在方寸之间,把几个字设计好,方正、端庄、活泛、和谐、美观、有趣,不僵硬,不呆板,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果,也是精神调适的产物。“中正仁和”与“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完全一致,只是表述不同而已。</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最近20年,我们根据篆刻发展的历史规律,适时利用现代社会提供的先进条件,对传统篆刻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创新。具体说来,就是把篆刻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改进,使篆刻艺术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更具时代特色,表现出新的生命力,尤其适合生活在电脑时代和AI时代的年轻人尝试篆刻艺术。</p><p class="ql-block">正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就生动展示了大众篆刻创新的积极成果。我们还把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加以总结和整理,编写成《大众篆刻十八讲》一书。我希望人们能关注大众篆刻,去参观展览,阅读《大众篆刻十八讲》,喜欢和尝试大众篆刻,热爱中国的传统艺术。</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我的这些说法,主要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思考,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中的一些典型现象,它们究竟正确与否,还有待科学的证明。因此,我的发言如果有不当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说明:本文根据作者2025年5月11日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上生·新所品牌文化活动:雨燕衔新·沪上印迹”两次发言整理而成)</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0-14日于北京-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