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耳山山顶冬至祭日坛刍议

祖馨万里•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疑似远古十日国羲和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冬至祭日坛</span></p><p class="ql-block">狮耳山山顶,有个人工开凿的平台,大约有200平方米。在平台东南方有一巨石祭台,中间一条刻线指向东南145度冬至日出方向。巨石平面右边有一个石窝,左边有两个连接石窝,不知何用;石面中间有明显炸裂痕迹,或为古人祭祀火烧所致。</p><p class="ql-block">多年前去旅游发现的,因查不到有关史料记载和传说,更不知其用途和年代,故没有细研究。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旸谷、扶桑、穷桑,写了几篇有关文章,推断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就是旸谷,也是阳谷地名的文化源。在这个课题思维中,回想起来狮耳山山顶的人凿平台,今春再去考察,就有了这篇推论刍议短文,特向世人作以报告。</p> <p class="ql-block">初步分析:此处应该是远古人祭日之所,确切的说是祭祀冬至日出的祭坛。</p><p class="ql-block"> 祭台如果推论正确,这个历史或许能定位到夏朝以前。《山海经/大荒东经》说的“十日国”就在此地,就是羲和之国,文中“帝俊之妻”,妻是郪邑,羲和之国邑,不是妻子的意思。羲和是黄帝历法史官,有“黄帝命羲和占日”的记载。羲和“是生十日”发明了十月历,一年十个月,每月36天,冬至过年三天,夏至过年两天,闰年也过三天。冬至是大年,估计冬至祭日是那个时候的重大活动,是常态。</p><p class="ql-block">羲和族在夏朝还有记载,《竹书纪年》“帝中康五年九月,日有食之,命胤侯帅师征羲和。”《史记/夏本纪》的胤征篇也有记载。羲和族大本营在哪里,被征讨后去了哪里,都没有说明。</p><p class="ql-block"> 从至今还在使用“十月历”的民族来看,彝族极有可能就是羲和部族后裔,多在中国西南部地区。</p><p class="ql-block">羲和族原籍,以《山海经》说的“下有旸谷,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也就是阳谷山、狮耳山、谷城这里。郪丘,又叫作师丘,古无狮字,狮耳山当是师丘的一种传承,被讹传为狮耳。郪丘在《东阿县志》中有记载,但也不知具体位置。旸谷和朝阳谷是一回事,就是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这里是穷桑的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狮耳山东山头崖下有一组古摩崖刻符,本人释读为太阳、扶桑、曲阿、蚕、麦、高粱等。本地人称之为“天书”。天书下部被村民“狗尾续貂”了,添加了某家族的记谱。</p><p class="ql-block">我的推论也不一定正确,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和参与研究它,共同探索中华远古文化。</p> <p class="ql-block">狮耳山,海拔高250米,在山东平阴县东阿镇西部,北邻黄河,河对岸是曹植墓之鱼山。</p><p class="ql-block">古阿邑在阳谷县阿城镇。古阿邑夏代曰河,周代曰柯,战国曰阿,秦代设东阿县,三国魏东阿王封地。这里是阿胶、阿缟原产地,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城,阿井犹在,清代学者孙星衍题《阿井碑记》赞曰:“海内古迹,莫先于此”。</p><p class="ql-block"> 阿邑的正东四十多里有旸谷、鱼山(留舒)、阳谷山、狮耳山、谷城(东阿镇)等,远古文化遗存甚多。片区古地名还有清邑、酅邑、扈国扈泉(甘)、郪丘(羲和十日国)、邿国、须句国等等。</p><p class="ql-block"> 2025.5.1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郪丘记载</p><p class="ql-block">郪,古妻,古国地名。有妻氏,羲和之国。山海经讹传为“羲和,帝俊之妻”。帝俊是对黄帝的敬称,俊,伟大的意思。妻,本义是“主之随也”此妻氏部族是黄帝臣属。</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所有郪地名的源头祖地,南方的郪江、新郪地名,皆是播迁。</p><p class="ql-block">希望专业研究机构关注和实地考察。</p> <p class="ql-block">狮耳山“天书”</p> <p class="ql-block">狮耳山虎窟禅寺</p> <p class="ql-block">摘:</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冬至祭天祭日是一项隆重的祭祀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凯携内阁阁员在天坛圜丘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袁世凯死后,民国政府停止举行祭天典礼,绵延中国历史长达三千多年的国家祭祀制度也就此终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