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一个有戏的城市 参观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有感(2)【原创】

<p class="ql-block">中国黄梅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般都认为安庆是“黄梅戏之乡”,然而著名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在1982年9月考察安庆怀宁县石牌镇,了解徽班进京与黄梅戏发源时感叹道:“作为一个普通的戏剧工作者,我这次来是‘朝圣’的”。看到这句话,我们不禁对安庆在我国戏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肃然起敬,也激发了深入了解安庆地方戏曲发展历史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安庆怀宁石牌镇被誉为“京黄故里、戏剧圣地”,是徽班进京的起点和黄梅戏的重要发源地。曹禺先生之言,既是对安庆作为中国戏曲文化贡献的认可,也是体现他对徽剧、黄梅戏对京剧形成所做出贡献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一家黄梅戏和戏曲专题博物馆,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她全面介绍了黄梅戏的起源、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徽班的发源、徽班进京对京剧的贡献,以及徽剧对黄梅戏形成与发展的影响。</p><p class="ql-block">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黄梅戏起于清中晚期湖北黄梅,兴于安庆。黄梅调传入安庆后,演艺人改用安庆官话演唱形成“怀腔”,以其低平委婉的韵律形成黄梅戏的核心音乐特征,吸收了徽剧的表演体系、青阳腔的音乐元素,融合安庆民歌,借鉴安徽“孔雀东南飞”“天仙配”等民间传说,创造性地发展成黄梅戏,在民国期间从田间草台走向城市舞台,与徽班同台演出,完成了黄梅戏安庆本土化的重构。</p> <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展厅内,映入眼帘的是经典的徽剧戏剧中人物照片。馆内有许多珍贵的实物及历史照片,以美仑美奂的形式展示了黄梅戏前身的安庆地方戏曲的文物,记录了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一个多世纪以来诞生、发展的曲折历程。</p> <p class="ql-block">安庆怀宁石牌镇被誉为“徽黄故里”,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的成员多为安庆籍,如程长庚与高朗亭都是安庆潜山人。京剧界有一句老话“無石牌不成班”,说明早期京剧班社如果没有石牌籍艺人或师承石牌流派的骨干,便难以成班演出。如今这句话隐喻了石牌镇作为京剧的“摇篮”地位和对传统根基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徽戏的老家是安徽的首府安庆——中国京剧史</p><p class="ql-block">1790年,程长庚率领三庆班为庆贺乾隆80大寿进京,以二黄调融合昆曲、梆子等,大获全胜,开启了徽班进京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接续梨园</p><p class="ql-block">道光年间,程长庚整合二黄和西皮形成“京二黄”声腔体系,奠定了京剧的基础。京剧对白以安庆官话为根基,形成了京剧的语言特色。程长庚被公认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p><p class="ql-block">怀宁人杨月楼继承程长庚衣钵,其子杨小楼与梅兰芳合作演出《霸王别姬》,促进了京剧武生艺术的成熟,形成了“杨派”。</p> <p class="ql-block">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与安庆有不解之缘。梅兰芳母亲杨长玉是安庆怀宁县人。梅兰芳的外公杨隆寿是清末著名京剧演员,出身梨园世家。外公的父亲是安庆人,是徽班成员。梅兰芳之母杨长玉随家人住在北京,后嫁到梅家。</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大师与杨小楼合作演出《霸王别姬》的剧照。</p> <p class="ql-block">现藏博物馆黄梅戏剧本的手抄本、石印本、木刻本不下百册。</p> <p class="ql-block">这些剧本和印刷剧本的木刻拓版,标志着黄梅戏从田间小戏逐渐走向一个成熟剧种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萌茁成形</p> <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与照片记录了一代代黄梅戏艺人将黄梅戏从草台唱到剧院,成为被老百姓喜爱的一个剧种的艰难历程。</p> <p class="ql-block">安庆的灯会、庙会传统,催生了黄梅戏的大众化普及的环境,形成“出门三里地,处处黄梅声”的文化生态。</p> <p class="ql-block">一代宗师严凤英</p> <p class="ql-block">严凤英(1930-1968),是中国黄梅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黄梅戏一代宗师”“。她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坚强的生命力,持之以恒的努力,将一个地方小戏推向全国五大剧种,其艺术成就与高尚人品至今仍然为人们铭记与传颂。</p> <p class="ql-block">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著名黄梅戏艺术家演出剧照与服饰。</p> <p class="ql-block">《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剧目通过电影、电视、广播广为传播,尤其是1955年电影版的《天仙配》的上映,使黄梅戏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抖音显示,《女驸马》与《天仙配》的剧目视频累计获赞2.38亿次,成为广播量最高的非遗戏剧。</p> <p class="ql-block">《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被誉为人世间最美满的爱情宣言。</p> <p class="ql-block">《女驸马》中的“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被年轻人奉为爱情的样板。</p> <p class="ql-block">《对花》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梗下”,用淳朴农家语言,唱出了田园诗般的淳朴男女之情。</p> <p class="ql-block">黄梅戏动人之处正是用优美的音乐、最淳朴的方言,描述了最深沉的情感,仿佛是大别山中的晨雾,折射出普通人心中的彩虹。</p> <p class="ql-block">百花齐放</p> <p class="ql-block">一代代黄梅戏演员的辛勤付出,使得黄梅戏普及具有“地域深厚、全国知名和具有国际影响”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13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观看黄梅戏《无中生有》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人才培养</p><p class="ql-block">安庆黄梅戏剧团、剧院、戏校七十年变迁(沿革)示意图(1949-2019)</p><p class="ql-block">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艺术学院与安庆市黄梅戏职业教育学院培养出一批批高水平的黄梅戏艺术人才。</p> <p class="ql-block">全国黄梅戏重点流行区域分布图。</p><p class="ql-block">与越剧、沪剧、粤剧等其他剧种相比,黄梅戏对白和唱词使用的是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这就使得黄梅戏<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具有乡土气息,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观众更</span>容易听懂,容易学唱。这也为黄梅戏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黄梅戏在海外华人社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华人比较多的北美、欧洲,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曾经掀起过黄梅戏电视剧热潮。</p><p class="ql-block">就这样神奇,在北美白雪皑皑的冬天,路过一幢被大雪覆盖的屋子,笔者亲耳听到传出"天仙配"优美的音乐声。</p> <p class="ql-block">群星璀璨</p> <p class="ql-block">韩再芬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荣获第十七届、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p> <p class="ql-block">韩再芬的舞台剧照和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韩再芬主演的经典剧目“徽州女人”剧照。</p> <p class="ql-block">为新中国黄梅戏艺术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编剧群体。</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了黄梅戏的伴奏乐器、行当服装、舞台美术道具等演出用品。通过大型通柜和精品柜分别对黄梅戏的宫服、水袖衫和银质帽饰等进行了陈列,特别是凤冠霞帔及头饰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演员服饰</p> <p class="ql-block">琳琅满目、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冠帽、皂鞋......</p> <p class="ql-block">各种各样的头饰</p> <p class="ql-block">珠翠琳琅的凤冠</p> <p class="ql-block">黄梅博物馆在展陈中还设立了一个戏楼。其一,戏楼是黄梅戏文化的一部分;其二,可以做为博物馆日常开展活动的场所。在节假日期间,会举办一些活动,请剧团、戏迷来展示黄梅戏,和观众起到一个互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人们为了纪念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在安庆菱湖公园黄梅阁院树立了严凤英雕像,设立了严凤英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严凤英雕像</p> <p class="ql-block">严凤英生平艺术历程</p> <p class="ql-block">严凤英纪念馆</p><p class="ql-block">藝馨人间天仙配 德彰天下女驸马</p> <p class="ql-block">严凤英艺术生平展</p> <p class="ql-block">从天仙配到女驸马,严凤英的辉煌时刻。</p> <p class="ql-block">新生—辉煌—流芳</p> <p class="ql-block">严凤英是个出色的演员,她演的七仙女成了全国人人皆知的故事。——毛泽东</p><p class="ql-block">1953年四月,朱德观看《天仙配》排练后,接见严凤英。(上图)</p><p class="ql-block">一曲《小辞店》征服了我,严凤英是天才演员,黄梅戏中的梅兰芳。——著名戏剧家田汉</p> <p class="ql-block">1958年1月5日,周恩来在合肥江淮大戏院观看《打金枝》演出后,亲切接见与鼓励严凤英,并与剧团人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梨园雅韵,黄梅飘香。</span>山野小调到舞台大戏,黄梅戏的锣鼓声已经敲响了一个多世纪。</p><p class="ql-block">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戏曲文化盛会。自1992年以来,每三年一届,目前已经举办了10届。愿黄梅戏艺术节越办越好!</p> <p class="ql-block">安庆对黄梅戏与京剧的贡献,体现了地域文化在艺术融合发展中的创造力。从徽班进京到黄梅戏的崛起,安庆人民以博大的胸怀、开放的心态、高雅的艺术品味,将地方戏曲升华为国粹,为丰富我国的戏曲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