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街道中心幼儿园 数学领域基数概念教学经验脉络梳理(以中班、小班为例)

Jessica

<p class="ql-block">  我园通过分析基数概念的教学活动,形成了包括目标分解、学习方式、前期经验、关键经验评估、家园共育、区域活动、生活活动、谈话活动等模块的课程梳理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帮助教师串联幼儿数学领域经验脉络,同时更好地了解基数概念的学习方式和支持策略,行成数学领域pck理论建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晨间点名(点一个坐下一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老师 点→幼儿 点→幼儿自己报数 点</span></p><p class="ql-block"> 在小班的晨间活动时间,老师会和小朋友一起进行常规性的点名,这是一个很好的练习点数和唱数的机会。今天,这位老师和孩子们照例进行点名点数,然后说:“我们现在从昕昕开始数一数,看看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老师点数,第二次找一名孩子点数,第三次以报数的形式点数。依次从老师的左手边一个一个数到右手边。他们就这样转着圈地数到阳阳,她是最后一个站着的孩子。最后,孩子们一起大声地说出:“今天一共来了12个小朋友!”阳阳坐下后,老师说:“我们班一共有12个小朋友,给坚持到园的幼儿鼓掌。”</p> “说出总数”的核心难点 <p class="ql-block"><b>1.数字符号与数量的割裂</b></p><p class="ql-block"> 幼儿可能掌握数字的发音和顺序(如能背数1-10),但未建立“数字与物体数量一一对应”的关联。例如:点数5个苹果时,能逐一点数“1、2、3、4、5”,但被问“一共有几个”时,可能随机回答一个数,而非将最后数到的“5”作为总数,反映出对“数词即总数”意义的不理解。</p><p class="ql-block"><b>2.手口协调的同步困难</b></p><p class="ql-block"> 小班幼儿小肌肉控制能力较弱,点数时易出现“手点快、口数慢”或“口数快、手点漏”的不同步,尤其在物体排列不规则(如圆形摆放)时,难以逐一点触并对应数词,导致漏数或重复数。</p><p class="ql-block"><b>3.“总数”意义的“抽象化”认知鸿沟</b></p><p class="ql-block"> 对“最后一数即总数”的逻辑不理解</p><p class="ql-block">幼儿可能将点数视为“给每个物体贴标签”的过程,而非通过最后一个数词概括整体数量。例如:点数3个积木后,问“一共有几个”,幼儿可能指向最后一个积木说“这是3”,而非理解“3”代表所有积木的总和。</p><p class="ql-block"> 从“具体操作”到“符号表征”的转化困难能在操作实物时点数出总数,但脱离实物仅凭图片或语言描述时,无法在脑海中形成“数量集合”的表征,反映出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小班“计数”结构中的技术动作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发展阶段</b></p> <p class="ql-block"><b>  以“手指点物”为主要计数工具</b></p><p class="ql-block"> 用食指或整个手掌触碰物体(精细动作未成熟),甚至伴随手臂大幅摆动;</p><p class="ql-block"> 依赖“摆放/移动物体”的动作辅助,部分幼儿需将物体逐个移到另一侧(如从左往右拨积木),或通过拍手、跺脚等身体动作对应数词,体现“动作与数词一一对应”的初期理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注意~在游戏中和平时过程我们发现幼儿点数时容易存在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数词超前:口头快速数数但手指未及时点物(如数到“3”时手指刚点第2个物体);</p><p class="ql-block"> 动作超前:手指点物快于数词(如点了3个物体却只数到“2”)</p><p class="ql-block"> 视觉追踪能力不足。眼球运动协调性较弱,若物体颜色、大小不一,或存在干扰物(如混入其他形状的积木),视觉焦点易分散,导致手指点物偏离目标。</p><p class="ql-block"> 动作内化的“初级阶段”特征。仅少数能力较强的幼儿能通过“空中指点”或“眼神扫视”替代实际触摸,但准确率低(如目测5个物体时误判为4个)</p> <p class="ql-block">体育特色与计数 </p><p class="ql-block">拍球练习→计数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跳绳练习→计数</p> <p class="ql-block">谈话活动:</p><p class="ql-block"> 随机产生,例如这个自主游戏活动中,孩子捡果果过程中,老师的随机谈话,能看到孩子的经验获得~点数说出总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手口一致”的细节突破:</b></p><p class="ql-block">1. 示范要“慢”且“明确”</p><p class="ql-block"> 教师用夸张的动作和语言示范:手指逐一点物体(动作稍慢),嘴巴清晰说出数字(如“这是第1个,这是第2个,这是第3个”),强调“点一个、数一个”的对应关系。</p><p class="ql-block"> 允许幼儿模仿时“先动手后动口”:初期可让幼儿跟着老师的手一起点,慢慢过渡到自己边点边数。</p><p class="ql-block">2. 分层支持,关注个体差异</p><p class="ql-block"> 能力较弱幼儿:</p><p class="ql-block"> 从“点数2以内”开始(降低难度,建立信心),用大物体(如大积木)减少视觉干扰,每次只摆1-2个物体,熟练后增加到3个。</p><p class="ql-block"> 用“手势辅助”:数到哪个物体,就用手圈住它,帮助幼儿锁定目标(如数到“2”时,手指按住第二个物体说“这是2”)。</p><p class="ql-block"> 能力较强幼儿:</p><p class="ql-block"> 增加“按数取物”任务(如“请拿3朵小花”),或用不同排列方式的物体(如分散摆放的积木、排成圈的卡片),考验其是否真正理解数量(不受排列形式影响)。</p><p class="ql-block">3. 正向反馈,避免纠错焦虑</p><p class="ql-block"> 当幼儿数错时,不直接否定(如“你错了”),而是用鼓励性语言引导重新尝试:“我们再帮小熊数一次饼干,这次老师和你一起点,好吗?”</p><p class="ql-block"> 及时强化正确行为:“你刚才数3个积木时,手指一个一个点,最后说了‘3’,特别清楚!”(具体表扬过程,强化正确方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说出总数”的细节突破</b></p><p class="ql-block">1. 实物操作强化感知:准备丰富多样的实物,如积木、水果模型、小玩偶等。让幼儿先将实物分类,然后一组一组地数。例如数积木,先数出红色积木有几个,再数蓝色积木有几个,最后把所有积木合起来数总数。通过不断用实物练习,增强幼儿对数和总数的感知。</p><p class="ql-block"> 2. 情境故事激发兴趣:给幼儿讲有趣的故事,在故事中设置与总数相关的问题。比如“小熊摘了3个苹果,小松鼠又送了2个,那小熊现在一共有几个苹果呢”。让幼儿在故事中思考并说出总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3. 动作辅助加深理解:在数实物或回答总数问题时,让幼儿用手指或身体动作辅助。例如数小棒,每数一根就伸出一根手指,数完后让幼儿说说一共有几根手指,也就知道了小棒的总数。这样能帮助幼儿建立起数与实物的联系,更清晰地理解总数概念。</p><p class="ql-block"> 4. 重复练习巩固记忆:多次重复数总数的练习,但形式要多样。可以今天用数水果的方式,明天用数玩具的方式。通过不断重复,让幼儿熟悉说出总数的过程,巩固对总数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5. 鼓励表达促进思维:当幼儿说出总数后,鼓励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比如“你刚才是先数了红色的积木,再数蓝色的积木,最后把它们加起来得到总数的,说得很棒”。这样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也能让你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