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五一石家庄、邯郸、开封之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珠海🛫🛫北京🚌🚌石家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月的风掠过燕赵大地,我们循着历史的轴线启程。经过3+小时的飞行安抵首都机场,午后的阳光暖暖的照着北京城,伴着我们飞向石家庄,奔赴那场与邯郸的三千年之约——青铜鼎纹在血脉里苏醒,娲皇宫的云梯盘旋而上,女娲补天的彩石化作太行山崖的霞光。指尖轻抚响堂山石窟的北魏佛影,千年梵音在岩壁间流淌成诗。</b></p>  冉 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路狂奔来到冉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出品的电影《地道战》是童年时期最喜爱的电影之一,百看不厌,讲述的是抗战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地道做为既能藏身有能防水防毒还能有效地歼灭敌人,是人民群众抗击侵略者的智慧结晶。今天,有幸参观【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倍感中华儿女真英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冉庄地道一般宽 0.7 至 0.8 米,高约 1 至 1.5 米,上距地面 2 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 4 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 20 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 16 公里的地道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多处秘密设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村口的老槐树在完成《地道战》拍摄任务后,慢慢地落叶老去。</span></p>  西 柏 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柏坡,这片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的静谧山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8年至1949年间,中共中央迁驻于此,在简陋的土墙平房中运筹帷幄,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此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西柏坡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战争走向建设的关键转折,是新中国诞生的“精神摇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泛黄的电报手稿、斑驳的军事地图和复原的简陋居所,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毛泽东旧居前,难以想象这狭小的房间竟能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防空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透过七届二中全会会场的木凳长桌,仿佛看到老一辈革命家以清醒与远见,勾勒出新中国建设的蓝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柏坡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提醒我们:胜利的背后是脚踏实地的奋斗与清醒的自我革新。西柏坡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永恒的警钟,辉煌从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span></p>  塔 元 庄 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家庄正定县塔元庄村,这座从曾经的普通贫穷农村蜕变为新时代的“明星村”,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与群众智慧相融合的实践力量。  塔元庄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观文化长廊-村委会大厅-村史展览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农业展示厅,以塔元庄品牌打造农产品,结合创新创业,以塔元庄牵手的贫困县、贫困村农产品为基础,助力扶贫,助力乡村振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过改良土壤小麦的根系最长可达2.5米,耐旱性及抗倒伏能力很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湾里庙步行街位于石家庄城市原点,承载着石家庄商贸文化的历史记忆。1907年京汉铁路与正太铁路交汇,石家庄由此兴起,现代工业和商业自此萌发。1912年后在大石桥附近形成了以同乐街、大桥街、南大街为中心的繁荣商业街区。20世纪90年代,新华集贸中心市场成为全国十大市场之一。2002年形成商业步行街。2021年启动湾里庙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2023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全国示范步行街”。</span></p>  龙 泉 古 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泉古镇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龙泉镇槐安路与山前大道交叉口南行100 米的旅游景区。 占地面积为 94亩,总投资约 27 亿元, 建有三街五巷,包含了明清文化街区、民国风情街区、影视拍摄基地等二十三项特色内容, 是一座集萃型古建筑博物馆、沉浸式电影潮玩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暮色浸染的龙泉古镇,攒动的人影在商铺暖黄的灯笼光里织成斑斓星河,每个台阶都挤满了等待华灯初上的音符。茶楼露台挤靠着等夜景的相机,青砖墙面上游动着数不清的剪影,分不清哪些来自明代窗棂,哪些来自今人的霓裳。乌篷船载着汉服少女划过拱桥,夜幕降临时万盏灯笼次第点亮,龙泉古镇的黄昏给人间留下了情诗画意。</span></p>  赵 州 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州桥的巍然屹立令人惊叹,这座隋代石拱桥以其精妙的力学结构和古朴的石雕艺术,诉说着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一座桥,千年渡,既是建筑奇迹,更是文明传承的无声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漫步于赵州桥的桥面,指尖轻抚栏板上复刻的隋代龙纹浮雕,虽非千年前的原物,但其刀法苍劲、线条浑厚的雕刻风格仍令人遥想李春匠师当年的鬼斧神工。这座横跨洨河的石拱桥,以37米的单孔跨度与敞肩拱设计惊艳世界,比欧洲同类技术早现千余年。桥面上深深的车辙与驴蹄印,虽成因成谜,却为传说增添了鲜活注脚——张果老倒骑毛驴的“考验”与鲁班托桥的“神迹”,在民间口耳相传中化为永恒。尽管历经八次修缮,87%的石料已非隋代原物,但桥基的稳固与结构的科学仍彰显古人智慧,正如梁思成所言,其焕新之姿虽憾,却延续了“活态遗产”的生命力。</span></p>  邯 郸 广 府 古 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府古城—“北国小江南”,四面碧水环绕,青砖灰瓦间仿佛能触摸到战国赵都的繁华。立于城楼,芦苇摇曳、鱼虾共生的湿地风光与古城墙的沧桑相映,历史的宿命感油然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踏入广府古城,恍若穿越时空的旅人。护城河碧波如带,芦苇摇曳间勾勒出“北国小江南”的灵秀,而高耸的明代砖城墙则以12米的雄浑身躯诉说着军事防御与防洪的双重使命。登临城墙远眺,永年洼湿地如翡翠镶嵌,为这座“旱地水城”注入生机。城内街巷纵横,“四街八巷七十二拐弯”的格局保留着明清烟火,身着汉服的旅拍者穿梭于人群当中,历史与现代在此奇妙交融。这是一座成语之都,太极之乡,一座有着三千年文明历史的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棵苦椿树顽强地扎根于城墙之中。</span></p>  响 堂 山 石  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响堂山石窟是中国六世纪最重要的佛教文化遗迹,始凿于东魏末年,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时期。共分南响堂、北响堂、小响堂3处,现存洞窟30多座,造像5000余尊。其中北响堂大佛洞是响堂山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雕刻最为精美的洞窟。响堂山石窟不仅是一座皇家石窟寺院,也与高欢灵葬有密忉关系。学术界将其定为中国北齐时期造像风格的“响堂模式”。响堂山石窟继东魏、北齐开凿以来,其后的隋、唐、宋和明清时期及至民国都有续凿和补修,雕刻工程延续了1000多年,形成现在的规模。在中国石窟发展史,中国佛教史、中国书法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踏入响堂山石窟的幽暗洞窟,北齐王朝的佛国幻梦扑面而来。大佛洞内,高达四米的释迦牟尼像虽历经盗凿,衣袂的忍冬纹与火焰背光仍折射出皇家造像的华贵。然而,空荡的佛龛与流失海外的佛首又刺痛人心,残缺的造像仿佛无声控诉文化劫难。——响堂山以沧桑之美,叩问着守护与重生的永恒命题。</span></p>  129 师 旧 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观【129 师司令部旧址】巍巍太行、红色赤岸,这里是刘邓首长曾经战斗的地方。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为拯救中华民族,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进驻涉县,在抗日战争中艰难地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踏入涉县赤岸村129师旧址,时光仿佛在青砖灰瓦间凝滞。斑驳的土墙上褪色作战地图仍清晰勾勒着太行山起伏的沟壑,铅笔划痕中依稀可见刘邓大军运筹帷幄的痕迹。作战室里锈迹斑驳的发报机、窗台边刘伯承磨损的眼镜盒,每个细节都在无声讲述着铁血与温情交织的往事。这里没有恢弘的纪念碑,却让每个驻足者听见了历史深处最铿锵的心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八路军第129师的奋斗历程,创造了千秋不灭的丰功伟绩,铸就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谱写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丽诗篇。历史再一次昭示出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span></p>  娲 皇 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娲皇宫景区位于河北涉县索堡镇中皇山。娲皇宫是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景区、中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女娲祭祀地,被誉为“华夏祖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娲皇阁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依悬崖峭壁而建,通高23米,共四层(清虚阁、造化阁、补天阁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娲皇宫最大的特色在于以九根铁索将楼体与山崖相连,当游客增多时,铁索通过反作用力防止楼体前倾,被誉为“活楼”“吊庙”,是中国古建筑中动静结合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娲皇宫保存了北齐时期的摩崖刻经,总面积达165平方米,总字数逾13万,字体为魏碑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这些刻经不仅是佛教经典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北齐文化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span></p>  邯 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座邯郸城,半部华夏史。“邯情脉脉,郸等你来!邯郸·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邯郸学步桥—位于沁河之上,以《庄子》寓言命名。桥体为明代重建的拱形石桥,桥头立有"学步"主题雕塑,生动展现"模仿失本"的哲理,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车巷—现存于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巷口立有明代"蔺相如回车巷"碑刻。传为战国时期蔺相如避让廉颇处,青石巷道保存完整,两侧为传统商铺建筑,入选邯郸典故传说核心载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丛台公园—核心景观武灵丛台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9年),现存台高26米,为清代重修。园内设赵文化陈列室,藏有"邯郸碑林"等文物,兼具七贤祠、望诸榭等古建,是赵文化代表性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位于朱家巷遗址,馆内设地穴展厅展示战国水井遗迹(传为嬴政出生处)。通过影像资料与出土文物,重点展示秦赵关系及质子异人在赵生活场景,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景点集中展现了邯郸作为赵文化发祥地、成语典故之乡的历史底蕴,多数集中在市中心区域,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景观带。</span></p>  开 封 包 公 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包拯一生清廉无私,执法公正,平反冤獄,不畏权贵,为民请命,被广大人民称为包青天。漫步在包公祠的青砖小径上,顿生出几分肃穆。乌头门下仰首,“公正廉明”的鎏金匾额在阳光下灼灼生辉,仿佛穿越千年仍能照见人心。仪门两侧陈列的虎头铡寒光凛凛,仿佛触到了历史长河中不灭的正义锋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殿中的包拯塑像蟒袍玉带,眉峰如剑,案前《开封府题名记碑》拓片上,唯有“包拯”二字被摩挲得锃亮如镜,这是百姓用指尖写就的永恒丰碑。蜡像馆里“铡美案”的场景令人驻足。千年清风穿庭而过,让人顿悟:青天不惟是历史剪影,更是扎根人心的精神图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家啰!开封府吃个美味的午餐,主打馄饨、小笼包、玉米饼、拌面、烧饼。价格好亲民,18蚊/10个/笼,吃饱饱打道回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郑州 🛫 🛫 🛫 珠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光流转,我们一行十五人踏着春日的足迹,穿越千年时空隧道,在冀中大地完成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文明对话。从西柏坡革命圣地的红色基因,到赵州桥古匠的智慧结晶;从响堂山石窟的北魏佛光,到学步桥下流淌的邯郸典故;从嬴政出生地的历史谜题,到包公祠前明镜高悬的廉政回响,每个角落都藏着华夏文明的密码。当我们站在广府古城的城楼上眺望,恍若看见太行山脊托举的不仅是历史烽烟,更是永不褪色的民族精神。这趟旅程让我们懂得,行走不仅是丈量大地,更是在时光褶皱里触摸文明的脉搏。十五双手握过的古城砖瓦,十五双脚踏过的青石古道,终将化作滋养生命的养分。愿这份共同珍藏的记忆,如赵州桥畔的洨河水,永远流淌在我们前行的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珠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05-14写于珠海</span></p><p class="ql-block"><br></p>